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刘 刚 胡 珏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由以前的统招统分,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特征的总和。很多大学生对职业发挥个人才能的适宜性要求较高。因此,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对经济报酬的考虑是比较多的。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平等的竞争环境。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刘 刚 胡 珏

(浙江工业大学学院 杭州 310014)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由以前的统招统分,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可以说,大学生的职业取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宽阔,就业方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混乱,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既会遇到各种外在的客观障碍,也会遇到自己内在的择业心理障碍。因此,帮助大学毕业生调适就业心态,克服内外障碍,使他们能够愉快、健康地走向工作岗位,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择业心理 心理矛盾 心理误区 心理障碍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严峻的考验。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特征的总和。每一位大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意象,面临毕业之时,择业倾向表现得更加明显,其择业心态的变化在稳定性、倾向性中,又表现出不确定性。

1.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是非常复杂的,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是普遍的心理状态。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是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那些有实权、有声望或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是毕业生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产生“低就意识”,他们认为,条件好的乡镇企业,重视人才,收入较高,而且来去自由。这些乡镇企业也成为他们选择的目标。

1.2 对知识和技术性强的岗位持有高期望值。很多大学生对职业发挥个人才能的适宜性要求较高。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的技能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非常看重。他们认为,如果选择的职业能够学有所用,发挥专长,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得到精神的满足,这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1.3 以追求职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为主流。在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下,人们的职业几乎是终生不变的,这种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择业态度,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尽管集体企业或其他所有制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有利,而有些国有企业条件稍差一些,他们还是宁愿选择国有企业。其心态是求国有企业的相对稳定。与此相反,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不再看重稳定性,愿意尝试新的就业形式,这种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1.4 追求职业的经济报酬是择业的重要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已逐渐成为重要的选择意向。务实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对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看重,社会声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报酬的多寡决定的。而且大学毕业生要面临恋爱结婚建立家庭等需要大量经济支出,这些都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目前经济收入的获得,主要是工资收入。因此,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对经济报酬的考虑是比较多的。

1.5 择业的依赖心理仍然存在。一些大学生对自主择业政策的实施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选择机会的增多和择业自由的增大,他们可以按照自我设计的目标,自主选择理想的职业。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强烈的不适应,他们不敢也不愿意放弃传统的就业道路,依赖学校的心理仍然非常突出,他们“逼”家长四处为他们找工作,而自己在家坐享其成。

2.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矛盾

心理矛盾也可理解为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映同时出现,由此而引起的紧张心态。心理冲突是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心理矛盾并不奇怪,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甚至可以说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但是过分强调持久的心理矛盾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和活动效果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心理矛盾就属于后者。这类矛盾既有需求矛盾,也有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1.1 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日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大经理、大老板、“大款”,想走商业巨子之路。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深入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为慎重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发展,以致出现了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1.2 想做一番事业但是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愿意从专业出发,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意深入基层。

1.3 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己的能力。丰富的大学生生活,使大学生的自我日趋完善,他们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才,将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敏和才智。同时,他们也迫切需要社会的承认。但是,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过低,产生自卑自贱、自怨自艾的心理,以致出现期望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又不能把握自我,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1.4 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商品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面向“大市场”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又顾虑重重,缺乏勇气,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人们把不愿参与竞争的原因都归结到外界,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缺乏实践能力和勇气,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自己拱手出让竞争的权利。

1.5 择业的依赖心理仍然存在。一些大学生对自主择业政策的实施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利弊同在,难于决断。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择业的境遇。各种选择各有千秋,倘若犹豫不决,往往坐失良机。例如,考公务员待遇稳定,但收入不高;经商收入丰富,但不稳定;留在原籍人际关系较熟,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去外地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但又人地两生。

3.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们在心理上特别是认识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状态。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

1.1 “我不能比别人差”。大学生参加大规模的洽谈会尚属首次,他们在这种场合中衡量事物,尤其是评价自己的价值是否能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办法是互相攀比,比周围的同学哪个选择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哪个同学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部门。他们选择总抱有一个念头就是“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稍好一点的同学更是如此,于是选择中,攀比嫉妒、强求心理平衡,总是把别人强作为标准,“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花看着那花俏”。结果,不从实际出发,延误了时机。

1.2 “过去我事事顺利,择业也依然会顺利”。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经受过大的坎坷,也不具有复杂的经历,更没有经受过真正的挫折。一些大学生就认为,既然过去我事事顺利,这次择业依然应当顺利。他们盲目乐观,过于自信,不做认真的心理准备,结果往往在择业中稍一碰壁,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1.3 “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一部分学生选择工作单位,自己毫无主见,总是随波逐流,看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也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结果,人云我云,不假思索,盲目跟着大多数人走,忽视了自己的特长,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1.4 “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一部分学生认为,要去就要去沿海或大城市。在他们看来,沿海可以赚到大钱,到大城市一定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肯到沿海或大城市改行,也不愿意在当地或边远的地区择业,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事业的发展和能力的发挥,更少考虑国家的需要。

1.5 择业的依赖心理仍然存在。一些大学生对自主择业政策的实施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有些大学生认为,择业的竞争不是求职者素质的竞争,而是关系的竞争,看谁的关系硬,看谁的关系起作用。于是,这些学生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的努力上,而是找关系、托门子、递条子,甚至不惜代价,重礼相送,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使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原则受到了损害。

1.6 “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有些学生受择业观的影响,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在他们看来,选择一个单位预示着自己“嫁”给了这个单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己将在这个单位厮守终身,单位好了,自己就好,单位不行,自己跟着倒霉。因此,他们觉得首次的就业关系一生命运。他们看不到人才流动制度改革的悄然兴起,看不到新的择业观正在进入人人的头脑,看不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流动,才寻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

4.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心理障碍表现十分复杂,程度亦有轻重之分。大学生择业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有:

1.1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渡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有关研究表明,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合适自己专业特长又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恋人不赞同怎么办;选择单位失误,造成“千古恨”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怎么办等。尤其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来自边远地区,或者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的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长吁短叹、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一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紧张。

1.2 自卑。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愧,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

1.3 怯懦。这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过于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有的在面试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张口结舌、支支吾吾、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很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就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形象,以致不敢放开说话,该表达的未表达。这些学生渴望公平,但在机遇面前却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自我推销”中退下阵来。这种怯懦心理也多见于一些女生和性格内向或抑郁气质类型的大学生。

1.4 孤傲。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太高,自认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过程中,这些学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5.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状态的意义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避免由于择业动机冲突引发的心理失衡对每一位毕业生都至关重要。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我国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但是他们的心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表现为择业心态的失衡及心理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日益严重。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对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择业目标、保持身心良好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1 有利于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确立择业目标是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定位问题。这个定位是否准确,首先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要以冷静的心态,审视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其他个性特点,也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得足够的、必要的择业信息,并分别识别众多的信息,做出决策。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大学生在择业中客观地分析自我,客观地分析现实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使自己的选择切合实际,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1.2 有利于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和适应社会。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从心理学角度讲,首先意味着角色的变换,从一名在校生的角色转变为社会人的角色。不同的角色,社会对他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出现心理应激现象。对这种新情况,很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择业心态是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并很快地转入职业活动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就是使自己处于比别人更好的起跑点。

1.3 有利于顺利地实现择业目标。确立适宜的择业目标,就完成了自己对职业的定位。真正实现择业目标则是一个过程,在现实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调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消除动激冲突中引起的困惑,调适择业受挫后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冷静、成熟的心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是成功择业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文新华.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J]. 2004,(9)48

[2] 曹新美. 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 2005,(1) 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