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择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择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导致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对毕业生择业中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三)社会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其择业心理出现问题深受社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需求、社会风气、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当定位不准确时带来择业的困难,如果承受不了就会引起心理问题。

导致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与毕业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都有密切联系。

(一)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从婴儿到青年,父母教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同,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表现在孩子心理特征、生理发育、思想观念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良好正确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益处,在孩子正常的心理特征形成中起积极作用;相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溺爱、庇护、棍棒等教育)会给孩子的心理、生理带来不利的影响,以致使其身心受到伤害和损害,在孩子正常的心理特征形成中起消极作用。在我国,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建立个人小家庭前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择业前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是持续的、时间较长的,更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庭的教育在大学生择业上一些心理矛盾的形成和解决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对毕业生择业中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1.相对封闭的教育使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大学生学习的几年里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他们接触的环境很单纯,只是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有限的地方,即使学校安排实习、实践,也是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业、工程参观一下,而时间十分有限。他们接触的人也很单纯,基本上是老师、同学和教辅人员,即使在外面接触一些人,也没有相处的生活经历。所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非常简单,只停留在别人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方面,在心理方面基本上没有与社会同步。所以毕业生在接触社会时对许多问题不理解,处理起来不适应,方法也不得当,必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2.缺乏必要的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的教育应当是全面的素质教育,除了专业教育外,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一些学校片面地理解教育的内容,认为只要专业能力过硬、课程分数高就行,因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部分学生能力、心理、思想方面出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前,这些发展上有缺陷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必然暴露出素质方面的问题。当遇到挫折时不能很好地处理,所以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问题。

3.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一些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不到位,大量的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毕业生,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就业的政策、途径、程序、方法不掌握,对就业没有思想准备、正确的观念没有建立。因而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在即,脑子里只知道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至于如何进行择业,如何适应社会就业需要,在思想上、能力上都没有做好准备,以致在求职过程中惊慌失措、屡屡失败,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带来许多心理问题。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其择业心理出现问题深受社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需求、社会风气、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就业制度改革的情况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机制,带来了人才的竞争,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合理使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人才需求的计划性差的问题。社会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哪里需要,都要靠市场来具体调节,而学校的教育与市场并不同步,这就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差距,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盲目性。当定位不准确时带来择业的困难,如果承受不了就会引起心理问题。在当前的就业机制下应当是公平竞争,但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如“走后门拉关系”、“男女不平等”等,使一些毕业生受到伤害,心灵上留下创伤,出现心理问题。此外,目前社会上价值取向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贵贱之分带来择业的功利化倾向,极端个人主义对奉献精神产生偏见,使毕业生择业时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