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农村中小学校数字化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福建农村中小学校数字化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农村中小学校数字化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郑陈曦管颖[1]目前,国家已经把农村学校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方式,重点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

福建农村中小学校数字化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郑陈曦 管 颖[1]

目前,国家已经把农村学校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方式,重点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但是,随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已经出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好教育部等九部门部署的“三通两平台”工作任务要求,必须结合实际,全面深入了解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梳理、总结和分析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对策,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决策及相关工作计划与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为此,本文力图结合2012年9月~11月期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调查(以下简称“全国调查”)中的相关数据,以及福建省10个县区(罗源县、同安区、寿宁县、仙游县、永春县、长泰县、上杭县、宁化县、政和县、平潭综合实验区)和17所学校(含初中、中心校、完小)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鉴别取舍,深入分析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需求,主要是各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校[2]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教学应用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对策和建议。

一、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1.总体情况

总体上看,本次调研的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基本上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信息化发展总体状态良好,信息化手段在解决农村中小学校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带动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通过“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等多个项目的实施,以及在对原中央苏区县和财政特别困难老区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支持下,教育信息化设施不断更新完善,所调研的县(市、区)中有90%已建成或在建教育城域网,全省总体上有34.6%的教室是多媒体教室,27.8%的教室是接入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室。76.5%的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已经接入互联网的学校中有76.9%的学校是宽带接入,其他学校是低速接入。

二是数字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所调研的县(市、区)中有80%已经依托县教育门户网站建立了资源平台,优质资源共享初步实现。

三是中心校和完小信息化教学应用普遍开展,教师与学生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很高,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帮助很大,全省总体上有79%的教师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但是,只有5.8%的学校能做到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学时占比[3]较多,而还有83.4%的学校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学时占比较少。

四是教师培训稳步推进,所调研的县(市、区)中有60%已经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方案,全省总体上有70.6%的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费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应用研究和教师培训方面与城市中小学差距仍然较大,还需持续不断地加以重点关注和支持。

1.信息化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一是数量不足。由于信息化装备投入不足或缺乏规划,导致设备不够用、不好用。福建省多媒体教室数占比[4]在城市中小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校间的差距高达31.6个百分点,是差距最大的一个方面,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笔者将农村中小学校中的学校类型作为因子,多媒体教室数占比作为因变量,利用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经过多重比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农村范围内小学教学点与小学、中学和其他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数占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小学与中学的多媒体教室数占比也存在显著差异。实际上,全省总体上有67.2%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校只有1间以下的多媒体教室,老师们只好排队轮着用,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对农村小学特别是小学教学点多媒体教室进行装备是当务之急。

img95

图1 多媒体教室数占比

表1 农村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数占比多重比较

img96

续表

img97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二是设备老化。80%所调研的县(市、区)的设备是2003年—2006年期间实施“农远工程”等项目时配置的,或是从上一级学校淘汰下来的,大多超过设备使用年限,严重老化,运行缓慢或故障频繁。

三是维护困难。设备的后续维护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零配件更换和故障维修跟不上,导致一部分设备已经报废,想用而用不了,让基层学校对信息化又爱又恨。

四是教学点网络接入水平低。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数占比[5]在城市中小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校间的差距达16.1个百分点,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笔者将农村中小学校中的是否接入互联网作为行,是否教学点作为列,利用SPSS制作交叉表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可以看出农村范围内小学教学点与非教学点[6]学校在是否接入互联网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际上,全省总体上有76.8%的教学点无宽带网络接入,设备基本空白。有接入的则多采用ADSL方式,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因此,完成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宽带接入全覆盖是十分必要的。

img98

图2 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数占比

表2 农村中小学校互联网是否接入及是否教学点交叉表

img99

表3 农村中小学校互联网是否接入及是否教学点卡方检验

img100

a.0单元格(.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319.57。

b.仅对2×2表计算。

2.信息化资源建设还不能满足需求

一是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个别县(市、区)还未建立县级资源库(如同安区)。基层学校更多的是在校内进行简单的资源共享。

二是好用适用的资源难找,教师急需的教学资源获取不方便。90%所调研的县(市、区)的教师反映原先购买的一些资源(如K12、清华同方、浙大网新、国资源等)不好用。另外,由于各县(市、区)对基层教师资源获取能力的培训不到位,导致他们对国家资源中心、省级资源平台等的使用方法不是很清楚,不能有效地应用已有的免费优质资源,只能通过百度、优酷收集到少量且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资源,使用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资源总量不足、版本各异且更新较慢。各县(市、区)的资源库内容不够丰富且版本比较单一,但基层教师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对资源的要求差异较大。教师往往因为资源的版本不适合或更新速度较慢而逐渐弃用,因而总体使用率不高。

四是教学点的农远资源多因设备老化或损坏无力维修而无法使用。所调研的县(市、区)中有60%左右的教学点光盘老化不能使用或使用不充分。

3.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总体偏低

一是积极性高但总体水平偏低。各县(市、区)的教师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都很高,但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数占比[7]在城市中小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校间的差距达12.3个百分点,具体如图3所示。笔者将农村中小学校中的学校类型作为因子,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数占比作为因变量,利用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经过多重比较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农村的小学教学点与小学、中学和其他学校的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数占比存在显著差异,小学与中学的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数占比也存在显著差异。

img101

图3 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数占比

表4 农村学校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数占比多重比较

img102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事实上,虽然个别县(市、区)的教学应用效果明显(如政和县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音乐、英语等师资短缺学科的远程教学),但调研的县(市、区)有90%教育信息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整合设计和教学应用的能力还比较初级,大都停留于对设备的简单操作使用,不能很好地应用教育资源开展有效教学(缺乏二次开发的能力),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和引领。

二是多种因素制约应用。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教师年龄老化,除语文、数学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甚至信息技术课大多数都是兼任教师上课。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的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热情,更不用说深度应用了。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学时占比较多的学校在城市中小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校间的差距达13.4个百分点,具体如图4所示。笔者将农村中小学校中的是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学时占比较多作为行,是否教学点作为列,利用SPSS制作交叉表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5、表6所示,可以看出农村范围内小学教学点与非教学点学校在是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学时占比上存在显著差异。

img103

图4 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学时占比

表5 农村学校是否应用资源教学学时占比较多及是否教学点交叉表

img104

表6 农村学校是否应用资源教学学时占比较多及是否教学点卡方检验

img105

a.0单元格(.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31.40。

b.仅对2×2表计算。

此外,受激励措施缺乏和基层教师素质的限制,各县(市、区)仅有屈指可数的部分学校(如罗源起步中学、同安阳翟小学、寿宁鳌阳小学)开展了信息化教学应用课题研究,他们认为做课题对老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尝到了甜头。但其他学校基本未开展课题研究。

4.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效果不够明显

一是培训作用不够明显。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与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全省总体上接受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比[8]在城市中小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校间的差距分别达13.5和17.6个百分点,具体如图5所示。虽然各县(市、区)均有组织部分老师参加省市级骨干培训(其中寿宁县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合格人数已经占全县教师的42.8%,居全省前列),但各级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发挥带头或较大作用的仅有30%,而且以县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较少。二是农村学校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差,特别是教学点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不高,培训难以开展。三是工学矛盾突出,特别是教学点教师人数较少,参加集中培训不易,参加网络培训更难。

img106

图5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数占比

5.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保障机制不完善

各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兼职现象十分突出,专业人员力量薄弱。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没有专门的编制,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岗位、职数和工作量,导致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了信息技术人员队伍的不稳定,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二、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9]按照会议精神,针对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将试着提出一些比较合理的对策。

1.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扶持力度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保障信息化基本设施的添置以及必要的维护更新经费,提供够用、好用的设施,满足基层学校对设备使用的基本需求。由于不同层次的学校情况差异较大,相关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制订出分门别类、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措施。

二是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分清轻重缓急,优化配置,设备以好用、够用、实用为原则,及早建立维护、更新和管理机制,因地制宜,保证设备配置的合理性,用好用足现有设备。

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2.完善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加强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扩充和更新省级资源中心优质资源,丰富资源的版本和种类(特别是农村教师欢迎的各学科教学课件PPT、FLASH等),提高资源的实用性,建立和完善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如建立优秀教师课件共享与制作交流平台),方便一线教师下载并应用于教学。

二是加强名校、名师的优质资源建设,开展名师视频直播、网络优质课程、同步课堂教学和动画类资源的录播、收集和整理,为农村中小学提供好用实用的可借鉴学习的实用资源。特别是利用同步课堂教学光盘资源为学科教师短缺的教学点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提供有效帮助。

三是加强宣传和指导,提高学校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认识,让一线教师了解和掌握好现有资源平台的使用方法。

四是各县(市、区)和学校可搜集、整理本县和学校的优秀教师的课件,建立个性化的县本、校本资源。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累、修改、重组利用资源。省级资源中心及时对各地的优质资源进行遴选和整理,整合到省级资源中心,供全省教师共享。

3.加强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引领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专家队伍对农村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组织专家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各地成功的经验做法。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和交流活动,开拓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素养。从竞赛优胜者中选拔县(市、区)级、校级名师和专家,作为本县(市、区)、本校教育信息化的领军人物,组织网上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是鼓励各校从小课题入手,解决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网络指导并引领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树立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水平。

4.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一是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调整和改进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内容应结合实际编写教材,更多地从教学实践出发,培训教材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力求做到学了就能用,以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教师普遍认为集中培训(面授)的效果为好,但工学矛盾突出。因此,应该因地制宜考虑培训时间和方式,可以灵活使用小班化、专题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

二是省、市级培训机构继续做好培训者培训和骨干培训,充分利用网络为一线教师提供及时的问题解答和指导,同时配合以送培下乡的形式,深入基层培训。加强对县一级教师培训机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依靠县级培训机构持续跟踪和管理。

三是信息技术的培训应先于教育技术的培训,以降低教育技术的培训难度,提高培训效果。

四是加快相关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完善步伐,如划拨培训专项经费、培训证书与职称评定挂钩等。

5.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保障机制

农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基本上都是兼职,职称评定和工作量都没有明确规定,严重制约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岗位、职数与工作量,解决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相关机制,帮助农村中小学校吸引、留住优秀教师,对各级教育信息化优秀人才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表彰鼓励。

【注释】

[1]郑陈曦,福建省电化教育馆教研员;管颖,福建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JY/T1001—2012)中所在地城乡类型代码表的规定,将所在地城乡类型为“镇区”和“乡村”的学校视作“农村中小学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2010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一书中规定:农村,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大农村”概念,为“县镇”与“农村”之和),其他视作“城市中小学校”。学校类型分为“小学教学点”、“小学”、“中学”、“其他”四类,“小学教学点”是本次调研关注的重点因而单列;“小学”不含教学点,但含部分附设班;“中学”含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以及部分附设班;“其他”含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聋人学校、弱智学校以及部分附设班等。

[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学时占比”即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学时占学校总学时的比例值。笔者按照33.3%、66.6%的比例将其分为较少、一般和较多三个档次。

[4]“多媒体教室数占比”即多媒体教室数占教室总数的比例值。

[5]“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占比”即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数占学校总数的比例值。

[6]“非教学点”即除了“小学教学点”以外的所有学校。

[7]“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数占比”即能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值。

[8]“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比”即近5年来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值。

[9]刘延东:“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2-9-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