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对策研究与特色优势学科并重

应用对策研究与特色优势学科并重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对策研究和特色优势学科,互相依托各有侧重,齐头并进亮点频显,构成了宁夏社会科学园地两道绚丽的学术风景,形成了两大重点研究领域蓬勃发展的科研格局。社科院召开首次科研大会,对科研工作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对现行的学科建设规划、科研机构设置、研究力量布局等进行调整。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一是特色优势学科研究:西夏学、回族伊斯兰教、宁夏地方历史文化;二是应用对策研究:应用经济学、社会学。
应用对策研究与特色优势学科并重_对宁夏社科院两个重点研究领域现状的思考_与守望同行

应用对策研究与特色优势学科并重——对宁夏社科院两个重点研究领域现状的思考

如果把宁夏社科院比做一部行进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征程中的车,那么现实问题研究和特色优势学科就是车之两轮;

如果把宁夏社科院比做一只搏击长空翱翔蓝天的鸟,那么现实问题研究和特色优势学科就是鸟之两翼;

如果把宁夏社科院比做连接当今火热实践和着眼未来发展的桥,那么现实问题研究和特色优势学科就是桥之中流砥柱。

应用对策研究和特色优势学科,互相依托各有侧重,齐头并进亮点频显,构成了宁夏社会科学园地两道绚丽的学术风景,形成了两大重点研究领域蓬勃发展的科研格局。

一、明确定位:确定两大重点研究领域

在宁夏社科院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历史文化研究,例如西夏学、回族伊斯兰教、宁夏历史文化研究,一直占有较大比重。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严谨、务实的优良学术传统和丰厚、坚实的学术积累,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这些科研优势是社科院科研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科院发挥作用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现实问题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出现了学者远离公众,学术界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这里,既有研究人员长期形成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原因,也有传统观念问题,当然还有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性研究”。随后,自治区又下发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贯彻落实中央3号精神,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要谋求新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高度重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必须把探索的目光投向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积极探索体现社科院定位的,符合社科发展规律的,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道路,成为领导班子面临的重大课题。社科院召开首次科研大会,对科研工作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对现行的学科建设规划、科研机构设置、研究力量布局等进行调整。制定出台了《宁夏社科院2005~2010年学科建设规划》。

《规划》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定位,明确提出一个主攻方向和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一个主攻方向:以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一是特色优势学科研究:西夏学、回族伊斯兰教、宁夏地方历史文化;二是应用对策研究:应用经济学、社会学。

二、奋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带动战略

(一)用清晰的思路规划重点学科建设

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说明,学科建设是地方社科院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建设。社科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出“大力发展对宁夏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继续加强伊斯兰教研究和西夏与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确定:应用经济学、西夏学、回族学、宁夏地方历史文化4个重点学科和社会学1个重点扶持学科。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旨在不断巩固和加强特色优势学科,使其既有长久计划,又有持续积累,能够始终处于本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占领学术制高点;不断强调和突出应用对策研究,更好地履行“思想库”“智囊团”职能,努力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用得力的措施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1.建立队伍,实现科研力量的优化组合。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实行学科负责人负责制。在重点学科组建中,社科院打破部门隶属关系和专业的界限,从全院13个所部处室选择48人加入到5个学科,建立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梯队,形成以学科为纽带的研究群体。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促使更多精品产生,以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和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以适应科学发展综合交叉的趋势和研究经济社会综合性重大课题的需要。

2.增加投入,集中有限力量向重点学科倾斜。为避免在经费使用上平均用力,社科院设置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用于资助重点学科建设。按规定,每个重点学科每年给予5万元经费支持。对于重点扶持的学科,视具体情况每年给予3~4万元的建设经费。专项经费的投入,使重点学科相关部门的科研活动、办公条件和图书资料建设状况都有所改善,促进了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创新学术研究,着力提升和再造学科优势。学术研究是社科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源。提升和再造学科优势,对于创新学术研究,建立起能够更好地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科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西夏学、回族伊斯兰教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是社科院传统优势学科,如何提升优势学科?使其优之更优!社科院注重以多种方式借助区内外研究力量进行群体攻关和协作研究,注意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开发新的科研增长点,掌握新的学术制高点,通过一些重大研究项目的实施,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提升优势。

再造,主要是相对应用对策研究而言。应用对策研究主要包括经济学学科和社会学学科。相对特色优势学科,应用对策研究不论在研究力量还是研究基础上,都显得相对薄弱。再造优势的突破口选择在:注重应用性研究,特别是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上,提出战略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举措,并能对自治区党政领导决策产生积极影响。

(三)用重大的项目带动重点学科建设

在组织和开展科研活动中,社科院注重用重大科研项目带动学科建设。采取请自治区主要领导圈题、出题,以及向自治区党政部门征集选题等多种方式确定研究课题,组织强有力的课题组进行集体攻关,许多研究成果被自治区及有关部门在决策时所参考和吸收。《银川市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创业城市研究》课题,对银川市委提出的把银川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城市和最适宜创业城市进行研究与论证。该研究成果分别在银川市党委扩大会议和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动员大会上发布,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可以说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成功案例。同时,还组织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仅2005~2006两年中,在研的13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占全院总数的72.2%)、12项自治区课题、10余项自治区重大课题及横向课题都由重点学科的成员承担。

三、着力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品牌优势

以品牌立院,以品牌构筑竞争力,以品牌推动发展。社科院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在发展中不求做全,但求做精;不求团体总分,但求单项冠军。注重把传统优势变为与时俱进的现实优势,把潜在的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能力,逐步创出了有着鲜明特色的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一)优势学科品牌

西夏学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积累,目前是在国际西夏学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学科;回族伊斯兰教研究:多年来,在国内乃至世界同一学术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在我区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知名专家品牌

社科院每个优势学科都有知名的专家作为其带头人,其状况犹如在学术高地上,迎风飘扬着一面面富有感召力的学术旗帜。西夏学研究有著名西夏学专家、“全国突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李范文,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有著名回族史专家杨怀中,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有宁夏地方志学科的带头人吴忠礼,应用对策研究有享受国务院特贴的吴海鹰和陈通明。在这些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形成了院内院外相结合的几个专家系统

(三)学术活动品牌

通过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术活动,逐步创出了学术活动品牌。例如召开第二届西夏学国际研讨会、第二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暨西部开发研究联合体第二届年会,这些学术活动的学术档次较高,参加的国内外著名学者较多,成果出版也较及时,有效地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四)重点项目品牌

通过启动和扶持一些重大项目,使特色优势学科稳步推进,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例如出版的《西夏通史》《中国馆藏西夏文献》,成为当年召开的第二次西夏学国际研讨会的亮点,出版的《当代宁夏史通鉴》成为历史文化研究的力作。正在做的《西夏学大辞典》《西夏学研究》《回族百科全书》《回族通史》《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回回古代全书》《宁夏通志》《当代宁夏史图鉴》《宁夏日史》(第二、三卷)等项目,目标是打造成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的学术文化精品。

现实问题研究方面,社科院也注重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已连续出版6年。《蓝皮书》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为分析预测对象,以党和政府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重点,以科学、翔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分析预测基础,真实、全面地分析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预测发展走势,发现矛盾与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是自治区“两会”必送的参阅文件,受到代表、委员的普遍好评,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决策咨询》自2002年创办以来,刊载的多篇重要调研报告受到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宁夏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报告》,已出版五辑,引起了较大反响。目前正在打造《宁夏文化蓝皮书》这一品牌,这将为现实问题研究又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出版的《宁夏县域经济研究》《中国农村家庭经济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西部经济》等专著也受到好评。

实践证明:有了好的品牌,就会有好的研究项目。有了好的研究项目,也就会有了资金保证。有了资金保证,也才会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这样科研就会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运行。

四、积极探索:正确处理几个关乎科研效益的重要关系

在工作思路上,较好地处理了应用对策研究和特色优势学科的关系。我们认为,地方社科院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同时也要发展特色优势学科。从其目的性来讲,特色优势学科和应用对策研究都是为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但从其效益的实现来看,后者远比前者更直接,现实的需要更迫切。从对其作用发挥的考察,可以看出:以“特”求强,赢得了社科院在优势学科相关领域里的学术地位;突出服务现实,赢得了社科院的社会地位和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制度建设上,较好地处理了科研激励和制度约束的关系。一是激励制度建设,二是考核制度建设。我们深刻体会到: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权力和义务相平衡的科研管理机制,对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科研潜力和科研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激励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约束低层次成果和低效益成果;尊重科研人员追求自我发展、自身利益的权利。同时,也要求科研人员承担、完成各类下达的指定计划性课题研究和临时性课题研究任务,将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有机结合,使其在两者的互动中求得平衡的发展。

在功能定位上,较好地处理了与高校、党政研究部门之间的关系。社科院在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无论是科研定位和方向,还是科研规划和内容,相比较高校、区党委研究室和政府研究中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理论咨询和应用性研究的贴近度和结合度方面,优于高校;在理论创新的广度和频度方面,优于党委和政府的研究部门。当然,对决策的影响包括成果的运用,社科院不如党委研究室和政府研究中心。源于党委和政府的研究部门了解中央和自治区的精神更为及时,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开展的调研更加深入,调研的渠道更为畅通,进行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在决策咨询的课题设计和研究方向方面,社科院偏重理论的、前瞻性的、战略性的,更注重于对社会现象本源的分析与研究;而研究部门偏重对策的、现实的、战役性的,更注重于提出现实世界的改造方法。社科院客观、准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发挥优势,改变劣势。积极组织“宁夏社科院区情考察团”,带领科研人员多次深入社区、农村、企业、经济开发区进行调研,结合实际,开展现实问题研究。较好地履行了承担的职责,与我区高校、研究部门各有侧重地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在机制运行上,较好地处理了发挥自身优势和借助外力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的运行机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科院在科研实践中,坚持开门办院,彻底打破自我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打破学科、部门和地域界限,优化组合社科院内部研究力量的资源,以课题为纽带,与我区几路社科大军加强合作,同时注重向区内外乃至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借智借脑,形成内外结合的专家系统。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与社会各方合作开展社科研究的途径,争取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的多种来源,突破财力、物力的局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也使课题研究更贴近现实。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日本、伊朗、巴基斯坦的教育和研究部门缔结合作协议,与北京社科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签署协议书,开展合作,为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创造更为广阔的舞台。

在科研立项上,较好地处理了中长期和短平快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讲,属于未来范畴的动态研究,所以社科研究要面对现实问题。科研工作者应追求:科研的主观价值与与决策部门或社会的客观需要相结合,科研价值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相统一;科研价值也应是应用性价值与基础性价值相统一。所以,社科院既作“十年磨一剑”的基础性研究,又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配合党委、政府决策的短平快的应用对策研究,坚持以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富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人文学科,在宁夏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积累与传承、知识的传播与普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为自治区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任重道远:关于深化两大研究领域的思考和建议

中央与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我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我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包括社科院,离时代与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与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研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全区的统一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难以形成联合攻关、优势互补的区域群体优势。二是为决策咨询服务的总体地位不高。“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发挥的不够,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还不够深入有力。三是成果中的精品不多,科研人员注重各自专业的研究探索,缺乏多学科的整合创新,能产生重大效益和社会影响的成果就更少。四是对策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注重成果的理论价值,缺乏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五是专业人员队伍流失比较严重,从1995年到2004年,社科院共流失34名专业人员,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就有33人,约占全院现有科研业务人员的1/3。

社科院作为全区唯一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两大研究领域是宁夏社科事业腾飞的两翼,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区社科研究薄弱环节的反映。笔者认为,把社科院置于全区大的背景下进行思考、提出建议,将会对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包括社科院的发展更有一些实际意义。基于以上考虑,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宁夏实际,参照兄弟省区的做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3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按此思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发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提高其权威性,加强其组织协调功能,为繁荣发展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组织保证。

整合全区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我区现有五个方面的科研力量,即:专业性科研机构;党委政府的研究机构;高校;党校;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区上可尝试对这五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研究重点。既要注重发挥优势,又要善于协同作战,密切配合,互相促进,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二)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导向机制

地方社科研究,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决策需要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确定选题时,应坚持以党政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发展战略为重点,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选题时应主动征求实际应用部门的意见,使所选课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为切实提升应用对策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可选择课题招标为突破口,逐步推行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社科研究机制。中标者不仅要负责完成课题研究,而且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

社科研究机构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应用对策研究。要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要选准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扎实的理论成果。党委、政府要密切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经常向社科界通报信息,提出要求,下达任务。社科研究机构,第一,要积极疏通向上渠道,建立健全科研成果的及时报送制度,疏通报送渠道和反馈渠道。对于重大成果进行专报,提交决策部门参阅,使研究成果更多地进入决策层。第二,要积极疏通横向渠道。构筑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交流的平台,尽力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第三,高度重视社科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及时、充分地通过各种新闻宣传媒体,向全社会宣传通报。努力开拓成果转化途径,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提高社会科学的服务功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建立健全决策部门与社科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

实际上,为决策服务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需要决策部门和社科研究机构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建议成立自治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不仅有自然科学专家参加,也应吸收更多的社会科学专家参加,以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使社会科学专家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社科研究机构与区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渠道和信息支持系统,可采取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会、重要情况通报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加强沟通与联系。使社科研究机构贴近实际、贴近决策,提供最优化的咨询,供决策者选择。

(五)建立健全应用对策研究工作机制

应用对策研究从为决策服务讲,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对策性研究,要求研究部门主动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研究党政决策部门急需解决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课题。一类为前瞻性研究,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及其分析和预测。建议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统筹考虑,进一步健全应用对策研究组织协调机制,侧重对重大课题进行策划、组织和协调。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充分听取有关领导和决策部门的意见,提出、论证、确定一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课题;建立一批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建立一批应用对策研究重点调研基地;开展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学术活动;产生一批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社科精品;转化一批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科研成果。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整合科研力量,开展跨单位、跨学科、跨地区的协作攻关,以推动我区应用对策研究的深入开展,以提高我区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为社科研究机构,在突出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这个重点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创建与党政部门合作机制。与区直有关部门、市县(区)有关党委政府部门加强联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研究项目。在为现实服务的同时,也不断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的源泉和动力。

(六)建立健全社科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有相对稳定的队伍发挥作用,又要有“可用”的队伍,关键时刻、重要课题用得上。要处理好“有”和“用”的关系。按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条件。一是在培养、使用现有人才,建设、巩固好已有队伍上动脑筋。要将社科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区人才培养规划,协调有关部门,提高社科人才所占比例,加大社科人才培养力度。有计划地组织科研人员通过访问学习、高校进修、专题研讨、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二是在吸引、凝聚、借用外力上下工夫。依托项目、活动吸引专家学者参加科研与学术活动。还要建立特邀研究员队伍。一方面,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参加实践考察、理论研讨、课题研究等工作。另一方面,实行两年任期制,对不发挥作用的实行解聘。三是在引进或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协作关系上做文章。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经费。对于社科重点学科建设和现实问题研究急需的科研骨干,在充分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引进。同时,也要注意以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为纽带,广泛联系区内外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积极探索交流、合作和协作的多种途径。

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和《2007年宁夏文化蓝皮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