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研究生教育》创刊20周年

《上海研究生教育》创刊20周年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件一与时俱进共创未来 ——写于《上海研究生教育》创刊20周年《上海研究生教育》创刊20周年了。《上海研究生教育》走过初创期后,随着上海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茁壮成长。20年来,部分兄弟省份的研究生教育杂志先后停刊,《上海研究生教育》坚持办刊到现在,至2008年12月共出版了67期,发表文章1 750多篇。

附件一 与时俱进 共创未来
——写于《上海研究生教育》创刊20周年

《上海研究生教育》创刊20周年了。

从创刊到现在,刊物一直有一批忠实的读者、积极撰稿的作者和乐于奉献的编者,其中有不少兼职的编者,一开始就任编辑至今,也有从创刊初期当通讯员起,逐步成长为一名兼职编辑。这群人与刊物有缘分,他们对刊物有一份特殊的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借此刊物创刊20周年之际,撰写拙文,以表大家心意。

一、回眸刊物走过的历史足迹

1987年4月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经认真讨论,决定出版学会的会刊——《上海研究生教育》,但由于刚起步,万事开头难,编辑工作由学会下设的学术和编辑委员会成员承担,并采取两两组合、轮流坐庄的办法,负责每期内容的收稿、改稿、编审和出版工作。刚开始,刊物编辑部暂设在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内。因为无刊号,未设主编,在第一期上刊登了苏步青、李国豪、朱物华为创刊号的题字。时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长谢希德教授撰写了发刊词。刊物为每年2期,设有培养、学位、招生、管理、师生论坛、思想工作、改革与争鸣等栏目。同时将办刊宗旨确定为:为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服务,为广大读者服务。

《上海研究生教育》走过初创期后,随着上海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茁壮成长。期间随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的换届,编辑出版委员会和编辑部作相应的改组和调整,1989年起编辑部转为挂靠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至今。在发展过程中,作者队伍不断扩大,编辑人员逐渐成熟,期刊质量日益提高。1997年4月,编辑部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召开创刊10周年座谈会,总结办刊经验,进一步明确《上海研究生教育》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办刊方针。以编辑部名义由编辑杨波洲同志执笔发表了“任重道远继往开来”的文章,作为纪念创刊10周年。

1997年5月,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换届,第四届学会理事会成立后,经多方努力,在办好会刊方面迈开了关键性的3步:①争取到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号暰刊号(K)第0116号暱;②自1998年起改为季刊;③改由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根据内部刊物的办刊要求,编辑部进一步制定了有关制度,如“编辑部职责”、“编辑工作程序和要求”、“通讯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制定年度计划及征稿启事,每年接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年检。二是明确了刊物主编,自1998年起上海研究生教育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长姚泰和王建磐教授先后出任第一、第二任主编,自2000年第四期起主编由挂靠单位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教授担任。三是刊物除发送上海市研究生培养单位外,还寄送全国300多个博士授权单位,扩大了刊物在全国的影响。

20年来,部分兄弟省份的研究生教育杂志先后停刊,《上海研究生教育》坚持办刊到现在,至2008年12月共出版了67期,发表文章1 750多篇。编辑部坚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交流经验、工作指导、兼顾研究的办刊思想;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闻指导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质量第一的办刊原则,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受到读者的喜爱,稿源逐年上升,外地稿源也不断增加。

这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是艰苦创业的20年,是奋力前进的20年,是令人感慨和难忘的20年。

二、办刊的几点体会

“以质量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群策群力办刊物”,这可能是刊物坚持办刊至今的基本经验,编辑同志在参加编辑部工作的20年里,体会到以下几点:

1.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

刊物前10年由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自1998年起由学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这就要求刊物为上海市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服务作为办刊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坚持工作研究和经验交流相结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提倡学术争鸣;及时报道全国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重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经验交流。广大通讯员和兼职编辑都一心一意想把这块园地耕耘好,期盼着刊物能早日争取到公开发行的刊号。

2.寓工作指导于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之中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了恢复、稳定发展、改革发展和快速发展的各个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法规,工作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刊物一方面注意及时报道国内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要会议的信息及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动态;同时注意组织对有关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及时组织有关培养单位的经验总结,在刊物上发表和交流,使刊物较好地发挥了工作指导的作用,推动了上海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例如,2005年上海市为培养创新人才、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上海研究生教育》于2005年第一期发表了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松的文章——“产学研结合培养新模式”,全面介绍了上海交大与宝山钢铁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做法与体会。2006年第一期发表了本刊编辑部的文章——“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下上海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文章概述了上海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总结了基本做法与体会,并对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七方面的建议。2006年上半年上海市教委组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调研,在调研工作结束后,本刊又在2006年第四期上组织了“产学研笔谈专题”,分别发表了高校导师、企业老总、管理专家及研究生的文章。这一系列的报道,对上海市产学研工作开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受到市学位办领导和企业及高校领导的好评。

3.坚持正面宣传,贯彻“双百”方针

《上海研究生教育》作为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刊物,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政策作舆论导向,全心全意为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事业服务。但是,杂志还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增添期刊的活力。期刊不回避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分歧。例如,副教授可不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学习期间要不要发表论文?这些在导师中及研究生教育学界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近年来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刊先后发表了持有不同观点的文章,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也发表带有“点评”性的文章,加以正确的引导。

4.加强队伍建设,扩大作者群

办任何一个刊物,都离不开作者、读者和编者,这也就是刊物的三支队伍。由于《上海研究生教育》目前还不是全国统一公开刊号,因此作者的文章当然会首选投送北京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本刊稿源相对数量和质量都与核心期刊尚有一定差距。为争取稿源、扩大作者和读者队伍,自1998年起,刊物将赠送的单位扩大到全国的300多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不定期地向全国55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发征稿启事,有时也针对某研究生院院长发出约稿函。近几年来,刊物在全国的影响扩大了,作者队伍也扩大了。2005~2006年收到的来稿中1/3以上来自全国各地,且有上升趋势,稿源质量也逐渐提高。

作者投寄的稿件,编辑部及时送至各位兼职编辑审读、修改加工和选择,并建立了一审和二审制度,最后由编辑部召开定稿会,确定发表的稿件。对暂时不能采用的稿件,编辑部及时将审稿人的意见反馈给作者,待作者修改后再次送审,择优采用。我们的编辑是从上海市高校中聘请的,他们中原来有一批像杨波洲、桂水德、陈文村、姜德安、张明等这样的老同志为杂志无私奉献,杨波洲同志一直工作到81岁,他给编辑部留下了许多好的办刊经验、好的传统和作风,连不少兼职编辑的审稿能力很多都得益于杨波洲同志的帮助。桂水德、陈文村至今都关心杂志,张明更是我们编辑部的元老人物,至今老当益壮。在讲到这支队伍时,大家不得不提到编辑部主任廖文武教授,可以这样说,没有他的执著、努力和坚持,我们的杂志也可能早就停刊了。他工作很忙,但始终关心着杂志,到哪里开会,都留心拍下照片供刊物登载,及时写简讯、通讯报道全国性的重要会议,团结大家共同为办好刊物而努力,他是我们这支编辑队伍的带头人。特别可喜的是,在我们现在的编辑队伍中增添了新鲜血液,有几位年轻的编辑,他们都具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学历,又活跃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上,他们热心于撰稿、组稿和审稿,给我们这支编辑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此外,《上海研究生教育》还有2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编辑部曾对通讯员组织过培训,他们经常撰稿报道本单位工作,组织导师和研究生写稿,在编辑部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发挥了联络与桥梁作用。编辑部每年召开一次通讯员会议,交流经验,听取意见或进行培训,先后表扬了20多位优秀通讯员。

一本好的杂志,还必须赢得读者,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对此我们未做专门调查。但在国内,现在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外,这方面的杂志不多,导师、管理干部和研究生对我们的这本杂志寄予厚爱。近年来,一些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人员也开始关注本刊,读者队伍在逐渐扩大。在读者中,不少人是将刊物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当作交流经验、研讨问题的场所,当作开阔眼界、观察世界的窗口。

5.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是办好刊物的重要保证

20年来,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给刊物以大力支持。一方面是吸纳会员单位的同志参加编辑工作,学会每年召开学术年会,保证刊物的学术性。另一方面学会的会费,较大部分用于刊物的出版。另一主办单位——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历任领导都很关心和支持,市学位办领导或派员参加编辑工作,把握刊物质量;吸纳编辑部同志参加市里的有关会议,了解信息,把握办刊方向,使刊物更好地为上海研究生教育服务;市学位办领导还经常亲自为本刊撰稿,或提供信息资料,增加了刊物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在办刊经费上学位办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每期刊物的准时出版。

作为刊物编辑部的挂靠单位复旦大学,则无偿提供办刊场所,配备必备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各类办公用品,还返聘退休人员,保证编辑部工作的正常运转。总之,复旦大学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为刊物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与时俱进,迈向而立之年

转眼间新世纪又已经走过了8年,展望未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将遇到更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鸣锣开道、推波助澜的上海研究生教育杂志,责无旁贷地应该担当更为重要的任务。再过10年,也就将是本刊创刊30年。“三十而立”,为使其根基立得更牢,首当其冲的任务是争取杂志的国内统一公开刊号。我们希望社会各方对杂志未来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在这里,我们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谈些想法并作些思考。

1.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学术与理论水平

从总体上看,本刊发表的文章理论研究还不够,学术水平也有待提高。今后刊物应该注意组织大家针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探究。2008年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我们除了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外,还应该对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生教育规律及研究生的成才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探讨。若能如此,必能引导大家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使我们从实践经验升华到教育理论,再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

2.坚持办出自己刊物的特色

从20年的办刊实践来看,本刊有以下特色:

一是坚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我们的杂志是地方性刊物,但从组稿到发送,这10年尤其是近5年一直是面向全国,这一方面有利于上海向全国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上海在全国的影响,使上海研究生教育加强与全国的交流。今后还应更多地吸引外地稿源,而且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采用。

二是坚持工作指导、经验交流、信息传递、理论研究并重,逐步向综合性期刊方向努力。

我们的杂志既然属于学术性期刊,离开学术性它就很难存在,争取国内统一公开刊号也就更难。但是我们的作者和读者,主要还是导师和管理干部,他们固然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欢迎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对工作指导有实际价值的经验介绍和有关信息更为关注,我们必须满足读者的这种需要。因此,刊物应坚持工作指导、经验交流、信息传递、理论研究并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办刊更成熟,可加重理论研究的分量,即便如此,也还应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三是坚持学会与政府有关行政部门联合办刊。

这样做将有利于学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有利于刊物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服务,有利于落实出版经费,有利于更多地获取信息。

3.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刊物要鼓励作者和编者追求真理,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为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工作意见的深入探讨提供条件和机会。鼓励广大读者和作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用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

4.进一步扩大读者和作者队伍,争取各方面人士对刊物的参与和关心

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理应是我们杂志的主要读者,但从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发放情况来看,只向研究生会发放1~2本,多数在校研究生对我们的刊物有点陌生。今后建议各单位增加在研究生中的发放量,同时加强在研究生中组稿,提高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意识。当然,刊物也应加大对研究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讨论,以吸引他们的眼球。

目前的读者和作者以管理干部偏多,当然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导师投稿不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层领导投稿就更少。今后如何让导师和各级领导更多地关注我们的刊物,积极为杂志撰稿,这也是编辑部值得注意的问题。

刊物还应主动加强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学习他们的办刊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刊质量。

期盼着而立之年的《上海研究生教育》一定会傲立在研究生教育的百花园中。

《上海研究生教育》编辑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