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性病症和运动性损伤的介绍

运动性病症和运动性损伤的介绍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性病症在体育运动中较为常见,在学校体育中也是较为常见的。引起运动中腹痛的原因,大致可分为腹腔内疾患、腹腔外疾患和原因不明但与运动有关的运动性腹痛三大类。

第三节 运动性病症和运动性损伤

一、常见运动性病症及其处理

运动性病症一般系指因机体对运动应激因子不适应或训练安排不当而造成体内紊乱所出现的一类疾病、综合征或机能异常,包括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由于运动而受到暂时性破坏所导致的某种生理反应。运动性病症在体育运动中较为常见,在学校体育中也是较为常见的。

(一)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机体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后,特别是大强度的离心训练或进行新的不习惯的练习之后一段时间,参与运动的肌肉所出现的酸痛现象。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还未完全清晰,也没有真正有效清除或减轻DOMS的方法。

1.临床表现

一般在运动后24小时之内出现肌肉僵硬、酸痛和自觉酸痛部位肿胀,有压痛,多发生于双下肢主要伸、屈肌群,而肌肉远端和肌肉一肌腱移行处常常症状较重,严重者则肌肉全长发生疼痛,且以腹肌为主。24~48小时内,酸痛达到高峰,之后可自行缓解,5~7天消失。其过程较少受外界因素(如各种治疗措施)的影响。

大强度、大运动量锻炼或训练,较长时间未锻炼后刚开始锻炼,长时间登山及大强度离心运动(如长距离下坡跑、肌肉牵拉)等均可能引起DOMS。它既可发生于高水平运动员,亦可发生于未经训练者,既可发生于极限强度下,亦可发生于次极限强度下。

2.处理

(1)热敷。(2)伸展状态下的静力牵张。即患部关节伸直,慢慢拉长受伤肌肉,牵拉2分钟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几次。(3)按摩。主要采用揉捏法,即将掌心及各指紧紧贴于酸痛部位皮肤,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开始时动作要轻,适应后逐渐加重,结束前放松。(4)口服维生素C。(5)理疗。

3.预防

(1)循序渐进,把握运动强度及运动量的递进性原则。(2)降低训练环境的温度,尤其要避免在炎热的气温条件下进行大强度的肌肉离心性工作练习。(3)大强度力量练习后,对主要工作肌肉进行推拿按摩。

(二)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

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氧债不断积累,大量乳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在血液中,而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暂时失调,机能下降。出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动作迟缓、胸闷难忍、下肢沉重和不愿再运动下去等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被称为“极点”。

2.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现后,若适当降低运动速度并有意识地加深呼吸,上述生理反应将逐渐缓解与消失,随后人体植物性机能的隋性被克服,氧供应增加,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开始进入一种稳定状态,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感到轻快,一切不舒适的感觉都消失。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被称为“第二次呼吸”。

“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只要坚持经常锻炼,“极点”现象是可以延缓和减轻的,并且,只有在锻炼中不断克服“极点”,人体机能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三)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它是运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是在田径、游泳、足球等一些时间长、强度大的运动项目中,发生率高。

1.临床表现

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为足底的屈跖肌和屈趾肌。痉挛的肌肉僵硬或隆起,疼痛难忍,痉挛肌肉所涉及关节的伸屈功能有一定障碍;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

2.处理

(1)牵引痉挛肌肉。如腓肠肌痉挛,可伸直膝关节,同时用力将踝关节背伸;如屈跖肌和屈趾肌痉挛,可用力背伸踝关节和足趾。牵引时用力宜均匀、缓慢,切忌暴力。

(2)配合局部按摩。一般几分钟后即可缓解。

(3)游泳时如发生肌肉痉挛,首先不要惊慌,应立即呼救,在无人或呼救无果时,可自行解脱痉挛。其具体方法是:①小腿腓肠肌或脚趾痉挛时,先吸一口气,仰卧水上,用痉挛肢体对侧的手握住痉挛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另一手掌压住痉挛肢体的膝关节,以帮助膝关节伸直。②大腿肌肉痉挛时,深吸一口气,仰卧水面,弯曲痉挛大腿的膝关节,然后用双手抱着小腿用力使它贴在大腿上,并用力向前伸直。③胃部肌肉痉挛时,先吸一口气,仰卧水上,迅速屈髋、屈膝(大腿、小腿折叠),并使大腿靠近腹部,用双手稍抱膝,随即下肢向前伸直,注意用力不要过大。④手指肌肉痉挛时,用力握拳,然后用力迅速把手张开,重复几次。⑤手掌肌肉痉挛时,两手掌相对用力压,并作震颤动作。

3.预防

(1)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2)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3)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4)冬季锻炼注意保暖,夏季运动注意加强电解质的补充。(5)机体饥饿或疲劳时不宜参加体育活动。

(四)运动性晕厥

由于脑部一时性血液供给不足或血液中化学物质变化而突然发生的一时性知觉和行动能力丧失的现象,称为运动性晕厥。其多发生于大强度训练或激烈比赛中或比赛后。

1.临床表现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出现一般性知觉丧失及昏倒;发生前可感到全身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面色苍白,恶心,出虚汗等;昏倒后,皮肤苍白,四肢发凉,脉搏细弱,一般经短时间休息后神志迅速恢复。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主要由脑部供血、供氧不足所引起。

2.处理

(1)立即平卧,头略低于足部,安静,保暖。(2)进行由小腿至大腿的重手法推摩或揉捏,同时用手指掐按人中、合谷、百会、涌泉等穴位。(3)如有呕吐,应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因舌头后坠及呕吐物堵塞气道而妨碍呼吸。(4)如呼吸停止,应立即做人工呼吸。如伴有心跳停止,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5)如神志不能迅速恢复,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3.预防

(1)坚持体育锻炼,提高心血管功能。(2)发生过晕厥者应做全面的检查,并避免剧烈运动。(3)久蹲后要慢慢地站立;疾跑后应继续慢跑,并作深呼吸。(4)剧烈运动后,应休息约半小时后再洗澡或淋浴(因立即淋浴有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心排血量减少)。(5)若有晕厥先兆时,应立即平卧。

(五)运动中腹痛

运动中腹痛是指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或诱发的腹部疼痛,它是运动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在长跑中发生率较高。运动中腹痛多发生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以右上腹疼痛为常见,男运动员多于女运动员。引起运动中腹痛的原因,大致可分为腹腔内疾患、腹腔外疾患和原因不明但与运动有关的运动性腹痛三大类。

1.处理

(1)一般只要减慢运动速度,加深呼吸,按压疼痛部位或弯腰跑一段距离,疼痛即可减轻,以至消失。(2)若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反而加重,就应停止运动,口服解痉止痛药,针刺或用手指点揉穴位内关、足三里大肠俞等。(3)若以上措施均不见效,则应请医生诊治。

2.预防

(1)循序渐进,把握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活动的运动强度及运动量的递进性原则。(2)加强全面身体训练,提高生理机能水平。(3)膳食安排要合理,饭后须经过一定时间(1.5小时左右)以后才可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不宜过饱或过饥。(4)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律,中长跑时要合理分配速度。

(六)中暑

中暑是因高热环境或受到烈日暴晒而引起的一种物理病因性急性病。它多发生在长跑、负重行军、越野跑、马拉松、自行车及足球等运动项目。

1.分类和临床表现

根据其发病机制,它可分为以下几类:

(1)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中因出汗过多,体内丢失大量的氯化钠,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肌肉疼痛和痉挛。

(2)热衰竭:高温时大量出汗可引起失水,使血容量减少,同时由于皮肤散热需要,皮肤的血液循环大量增加,如心脏功能和血管舒张调节功能不能适应,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其起病急,头晕,头痛,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凉,脉搏细弱,神志恍惚,有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患者体温正常或稍低。

(3)日射病:由于头部长时间受到烈日直接照射,红外线和紫外线穿透颅骨引起脑组织充血和水肿,而导致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剧烈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出现昏迷、惊厥。患者体温正常或稍升,但头部温度很高。

(4)热射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高热或不通风的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散热机制发生障碍,热能逐步累积导致中枢神经等损伤及凝血机制紊乱。其典型表现为高热,颜面灼热潮红,皮肤干燥无汗,呼吸快而弱,脉搏细速,神志逐渐模糊,有时出现昏迷和惊厥。

2.处理

(1)迅速脱离热环境,到阴凉通风处平卧,解开衣服,喝清凉饮料等。(2)对热痉挛和热衰竭患者,重点是大量口服含盐饮料。(3)对日射病患者,重点是进行头部有效降温,可用冷水泼头颈部或采取额部冷敷,或用50%的酒精(白酒亦可)擦浴。(4)对热射病患者,重点是迅速有效的全身降温,如冷水淋浴、冷敷、50%的酒精擦浴等。(5)若症状较重或昏迷时,应一方面进行急救,一方面迅速送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3.预防

(1)平时要坚持在较热的环境中锻炼,逐步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2)高温季节应调整作息时间,耐力性运动应安排在上午10点前或傍晚。(3)在烈日下运动应戴白帽,穿浅色、宽松、透气性能好的运动服。(4)室内运动场应有良好的通风、降温设备。(5)夏季运动时应备有清凉消暑或低糖含盐的饮料。

二、运动损伤及其急救处理

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它的发生与锻炼者的运动基础、体质水平、运动项目的特点、技术难度及运动环境等因素有关。其特点为:小创伤多,慢性伤多,严重及急性者少。

(一)出血的初步急救处理

(1)冷敷: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内出血者,如踝关节扭伤。用冷水冲淋或用冷毛巾敷于患处。

(2)加压包扎法:用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先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然后用绷带适当加压包扎。

(3)止血带法:用于四肢部位大动脉外出血。在靠近出血部位的近心端缚扎止血带,稍紧即可,上肢每隔半小时、下肢每隔一小时放松止血带一次,以免肢体缺血坏死。止血带可用橡皮管、宽布条、皮带、毛巾等,切忌用绳索代替。

(4)充填法:用于鼻出血或躯干部位出血。用消毒药棉、凡士林油纱条或消毒的卫生纸巾充填于伤口内,以压迫止血。

(5)直接指压法:在大量出血,情况紧急,来不及采用其他止血法时,可用手指直接压迫出血的血管或出血部位,暂时止血,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

(6)间接指压法:用于动脉出血,是一种临时性止血的好方法。用手指压迫身体表浅部位的动脉,最好压在骨面上,使该动脉供血部位的出血暂时停止。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头顶及额部出血:以拇指压迫耳屏前方的血管搏动处(即颞动脉)(图4-3-1)。

img10

图4-3-1

②面部出血:以拇指压迫下颌角前1.5厘米切迹处的血管搏动部位(即面动脉)(图4-3-2)。

img11

图4-3-2

③肩部和上臂出血:以拇指用力压迫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外缘的动脉搏动处(即锁骨下动脉),将该动脉向内后下压在第一肋骨上(图4-3-3)。

img12

图4-3-3

④肘部和前臂出血:以拇指压迫上臂中段、肱二头肌内缘的动脉搏动处(即肱动脉),将该动脉压迫在肱骨上(图4-3-4)。

img13

图4-3-4

⑤手指出血:以拇指和食指相对夹压出血手指的第一指节根部两侧(即指动脉)。

⑥大腿及小腿部出血:以双手拇指重叠压迫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动脉搏动处(即股动脉),将该动脉压迫在耻骨上(图4-3-5)。

img14

图4-3-5

⑦足部出血:以双手拇指分别按压踝关节背侧、足背皱纹中点的动脉搏动处(即胫前动脉)和内踝与跟骨之间的动脉搏动处(即胫后动脉)(见图4-3-6)。

img15

图4-3-6

(二)骨折及其初步急救处理

1.骨折的概念

在外力作用下,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的损伤,称为骨折。运动中,身体某部位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时,可造成骨折。凡受伤后局部有疼痛、压痛、纵向叩击(或挤压)痛、畸形、功能障碍、假关节活动及移动肢体时有骨摩擦音者,即可作出骨折的诊断。脊柱骨折者这些征象多不明显,疑有骨折即应按脊柱骨折急救处理。

2.骨折的初步急救处理

(1)伴有休克者,应先抗休克。

(2)伴有出血和伤口者,应先止血和包扎伤口。

(3)四肢骨折:①急救原则:及时固定骨折部位,避免加重骨折端附近的组织、神经、血管等损伤,减轻疼痛,便于搬运。②固定的办法:将长度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的夹板或树枝、木板、纸板置于患肢骨折部位一侧或两侧,再用绷带或布带等进行包扎;先固定骨折部位的两个断端,再固定其上、下两个关节。如寻找不到合适的器材,可将受伤的上肢用布类吊在胸前,或将受伤的下肢与健肢捆在一起。

(4)脊柱骨折:①急救原则:始终保持脊柱在伸直状态,以免加重或造成脊髓损伤。其关键是搬运方法要得当。②搬运方法:须由3~4人将患者同时托住头、背部和下肢,把患者身体平托起来,移至硬板上(图4-3-7)。切忌一人抬头、一人抬脚的软抬。③疑有颈椎骨折时,应由一人专管头部的牵拉固定,使头部与身体成直线位置不摇动(图4-3-8);将患者抬上硬板后,应在颈下放一小垫,不用枕头,并在头颈两侧用沙袋或衣物垫好,防止头部左右摇动。④在转运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震动,并且,务必使躯干保持伸直位。

img16

图4-3-7

img17

图4-3-8

(5)经初步急救处理后,须立即送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3.骨折的愈合

正确复位与固定是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但在治疗过程中既要保持局部的相对固定,又要重视全身和患肢肌肉、关节的适当活动,以促进骨折的良好愈合和结构、功能的完全恢复。骨折愈合的整个过程是持续渐进的,一般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和骨痂塑形期。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1)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消失。(2)局部异常活动消失。(3)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致密梭形骨痂通过骨折线。(4)解除外固定的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公斤重物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行走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三)关节脱位及其初步急救处理

1.关节脱位的概念

由于暴力的作用,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互相连接关系,造成关节基本结构及辅助装置破坏,引起关节功能失常者,称为外伤性关节脱位。运动中发生的关节脱位,多由间接外力所致,常见有肘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或指关节脱位。凡伤后局部有关节畸形(关节轮廓变形,骨突标志改变,肢体保持在特殊畸形位置等)、关节弹性固定(被动活动伤肢时可感到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患肢立即弹回原有的特殊畸形位置)、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剧烈疼痛及压痛者,即可做出关节脱位的诊断。大关节脱位或合并其他损伤时,可并发休克。

2.关节脱位的初步急救处理

(1)抗休克。(2)立即用三角巾、夹板、绷带等在脱位所形成的特殊畸形姿势下固定患肢。若没有合适的器材,可将患肢固定在自己的躯干或健肢上。(3)肩关节脱位的固定:将患肢肘关节屈曲90°,一条三角巾在颈后打结,将前臂悬挂于胸前,另一条三角巾绕过患侧上臂,在健侧腋下打结,将上臂固定于躯干上。(4)肘关节脱位的固定:将铁丝夹板弯成约135°的托板,置于肘后,用绷带扎好,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挂于胸前。若无铁丝夹板,可直接用三角巾将前臂悬挂于胸前。(5)指间关节脱位:用绷带或布带将患指直接固定于健指上。(6)经初步急救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作进一步处理,争取早期复位。

(四)溺水及其初步抢救措施

1.溺水的概念

人淹没于水中,由于呼吸道被水、污泥、杂草等堵塞,或因吸水的刺激导致喉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称为溺水。因溺水引起的窒息和缺氧,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而致死。溺水常因未掌握游泳技术而误入深水、游泳时肌肉痉挛或思想麻痹大意等引起。溺水者一般有身体发绀,面色苍白肿胀,口鼻充满泡沫,四肢冰冷,神志昏迷,腹部胀大,甚至呼吸、心跳停止等临床表现。

2.溺水的初步抢救处理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按以下步骤迅速就地抢救:(1)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及其他异物。(2)控水。对上腹鼓胀、腹内有水者,可将溺水者腹部置于抢救者屈膝大腿上,使溺水者头部下垂,然后按压背部,使口腔、咽喉及气管内的水倒出。控水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因控水而失去心肺复苏的良机。(3)检查呼吸、心跳情况,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就地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详见下述的“呼吸、心跳骤停及其初步抢救措施”)。(4)迅速转送医院,应当尽量在运送途中仍然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切忌不作任何抢救就将溺水者送往医院,这样会使溺水者脑缺氧时间过长而无法挽救生命。

(五)呼吸、心跳骤停及其初步抢救措施

1.呼吸、心跳骤停的概念

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可单独发生或同时发生。呼吸停止后因全身缺氧,随即可引起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后,因延髓血流即停止,可迅速引起延髓缺氧及中枢性呼吸衰竭而导致呼吸停止。电击伤、一氧化碳中毒或药物中毒、溺水和窒息等均可引起呼吸、心跳骤停;在运动损伤中,严重创伤所导致的大量失血,亦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

2.呼吸、心跳骤停的初步抢救措施

呼吸、心跳骤停的诊断一经确立,应立即用最简便的方法重新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是现场复苏急救的重要手段。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必须行动迅速,争分夺秒,不可延误时机。

(1)人工呼吸:借助人工方法来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改善缺氧状态,并排出二氧化碳,为恢复自主呼吸创造条件。对呼吸停止但心跳尚未停止的患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①操作方法(仅介绍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此方法简便有效,并可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使患者仰卧,解开衣领、裤带和胸腹部衣服,抢救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轻压环状软骨(喉结的下方),以避免将空气经食管吹入胃内;另一手捏住鼻孔,掌根压住患者前额,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口吹入(有条件时可在患者口部盖上一块纱布),吹完气后松开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复进行。

②注意事项:人工呼吸前应清除患者口腔异物,并将其头部置于极度后仰位,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每次吹气量应为800~1200毫升,吹气按每分钟16~18次的频率进行。

(2)胸外心脏按压:通过按压胸骨下端而间接地压迫左、右心室腔,使血液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建立有效的大、小循环,为恢复心脏自主节律创造条件。对心跳停止但呼吸尚未停止的患者,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①操作方法:使患者仰卧于木板或地上,抢救者以一手的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置于前手之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之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带有一定冲击力并有节奏地垂直按压胸骨,使之下陷3~4厘米(儿童相应要轻些),随即迅速抬手,使胸廓复位,以利于心脏舒张。如此反复进行。

②注意事项:接触胸骨只限于掌根部。用力不可太猛,以免引起肋骨骨折。按压以每分钟60~80次的频率进行,儿童应以单手掌根按压,每分钟约100次左右。

(3)对呼吸与心跳都停止的患者,应同时由两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一人口对口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每按压5次,吹气一次,交替进行。若只有一人时,则应每按压心脏15次,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反复交替进行。

(4)抢救时应沉着、冷静、迅速,抢救一经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一直做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或确定死亡为止。

(5)在就地进行抢救的同时,要迅速请医生来处理或迅速转送医院,在运送途中仍然要不间断地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

(六)休克及其初步急救处理

1.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后发生的一种因毛细血管的血流灌注量急剧减少所引起的组织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综合征,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患者的死亡。其临床上以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为特征,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是休克的主要矛盾。

(1)病理机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的绝对减少或相对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的缺氧和代谢率紊乱,同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并互为因果而造成恶性循环。

(2)病因:凡能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心排出量减少的各种因素都能引起休克。运动损伤中并发的休克多为外伤性休克,主要是损伤引起的剧烈疼痛所致,多见于脑脊髓损伤、骨折、睾丸挫伤等,由于神经作用使周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其次为出血性休克,由于损伤引起大血管破裂出血、腹部挫伤合并肝脾破裂等,因出血引起血容量突然降低,有效循环血量绝对减少。此外,还有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3)主要临床表现:①兴奋期:紧跟损伤而出现,是抑制期的前导,可能只持续几分钟乃至数秒钟。此期患者多有烦躁不安、呻吟,表情紧张,面色苍白,脉搏快而有力,呼吸急促,血压正常或反而稍高。②抑制期:此期患者出现显著病容,虚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口渴,头晕,出冷汗,四肢发凉,气促,脉搏快而无力,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发绀、酸中毒、昏迷。

2.休克的初步急救处理

(1)应立即让患者平卧休息,一般应采取头和躯干部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2)神志清醒又无消化道损伤的患者,可饮适量的盐水或姜糖水、热茶等。(3)保暖,但不宜过热,以免皮肤血管扩张,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量和增加氧气的消耗。在炎热的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防止中暑。(4)保持呼吸道畅通,对昏迷病人要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及血块,松解衣领,必要时可将舌头牵出口外。(5)剧烈疼痛时,可口服或注射止痛剂、镇静剂。(6)可针刺或指压人中、百会、涌泉、内关、合谷等穴位,宜用强刺激手法。(7)对有骨折或脱位者应进行必要的急救固定,对有出血者应及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止血,对疑有内脏出血者应迅速送医院抢救。(8)在进行以上现场急救的同时,应迅速请医生处理,或尽快将患者送医院治疗。

三、常见运动损伤及其处理

(一)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及其治疗原则

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指因外力撞击、跌仆闪挫、扭转牵拉、钝器挤压、强力负重、过度活动和姿势不正等原因引起的软组织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包括:挫伤,肌肉拉伤,关节囊和韧带扭伤,劳损、肌腱腱鞘和滑囊损伤等。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可根据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大类,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按不同的病理过程进行处理。

(1)急性损伤:即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有急性伤史的软组织损伤。其治疗可按早、中、后三个时期进行。

早期:即伤后24小时或48小时以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其处理原则主要是:适当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和减轻炎症。其治疗方法主要为:伤后即刻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24小时后外敷新伤药、内服去痛片等。

中期:即伤后24小时或48小时后。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红、肿、热、痛逐渐消退,但仍有瘀血和肿胀。其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善伤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加速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防止粘连形成,促进再生修复。其治疗方法主要为:热疗,理疗,按摩,针灸,药物痛点注射及外敷活血生新的中草药等。

后期: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肿胀和压痛消失,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锻炼时仍感局部微痛、酸胀、无力或僵硬。其处理原则主要是:增强和恢复肌肉、关节的功能。如有瘢痕硬结和粘连,应设法软化和松解,以促进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方法主要为:按摩,理疗,功能锻炼,中草药熏洗等。

(2)慢性损伤:由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转化而来。劳损亦属此类。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变性和增生。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自觉局部酸胀,疼痛,发凉,活动不便。其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合理安排局部的负担量。其治疗方法与急性损伤的后期大致相同。

(二)挫伤

挫伤是身体某一部位受钝性暴力作用而引起该处及其深部组织的闭合性损伤。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1)单纯性挫伤: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包括皮下脂肪、肌肉、关节囊和韧带)的挫伤。轻者局部仅有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重者可因皮下出血形成血肿或瘀斑,如有血肿可查得波动感,疼痛和功能障碍都较明显。(2)混合性挫伤:在皮肤和皮下组织受到挫伤的同时,还合并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如头部挫伤可合并脑震荡或脑溢血,胸部和背部的挫伤可合并肋骨骨折或肺脏损伤而发生气胸或血胸,腰、腹部挫伤可合并肾挫伤和肝、脾破裂而发生内出血和休克,股四头肌、腓肠肌的严重挫伤可引起肌肉或肌腱断裂。

其治疗主要为:单纯性挫伤在局部冷敷后外敷新伤药,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头部、躯干部挫伤有休克症状出现者应首先进行抗休克处理,并立即送医院治疗。有肌肉、肌腱断裂者,将肢体包扎固定后速送医院治疗。

(三)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肌肉主动强烈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或伸展性所造成的损伤。拉伤可发生在肌腹、肌腹与肌腱交界处或肌腱的附着处。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功能受限,受伤肌肉做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的动作时,疼痛加重。肌肉严重拉伤者,在受伤当时可感到或听到断裂声,疼痛和肿胀明显,皮下瘀血显著,运动功能严重障碍。肌纤维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时可在断裂处摸到凹陷或一端异常隆起。

其治疗主要为:轻者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止痛,24小时后可外敷新伤药,痛点药物注射、针灸、理疗或按摩等。重者经加压包扎等急救处理后立即送医院,如有肌肉完全断裂应及早做手术缝合。

(四)关节囊和韧带扭伤

多为关节部位的复合性损伤。它是由于间接外力的作用,迫使关节异常扭转,而导致关节囊、韧带和关节附近其他软组织结构损伤。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皮肤青紫,关节功能障碍及关节不稳。关节侧扳试验是检查韧带损伤的重要方法,关节侧扳时若出现疼痛,即为韧带扭伤或少量韧带纤维断裂,如果出现“关节松动”或超常范围的活动,则为韧带完全断裂。关节韧带扭伤时,常可合并其他损伤,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可合并膝内侧半月板及十字韧带损伤,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可合并副舟骨损伤或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等。

其治疗主要为:轻者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止痛,24~48小时后可外敷新伤药,痛点药物注射,3天后进行理疗或按摩等。重者经加压包扎等急救处理后立即送医院,及早做手术缝合。

(五)劳损

劳损是局部的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因长期负荷过度或体位不正等因素引起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它由微细的小损伤逐渐积累而成,其实质为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的病理改变。较为常见的劳损有腰肌劳损、疲劳性骨膜炎等。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酸胀、疼痛,准备活动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运动结束后症状又出现或加重,经休息后又减轻。其症状常与天气变化有关。

其治疗主要为:按摩(效果较好),理疗,痛点注射考的松类药物等。

(六)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多由于跑步、跳跃、行走时突然踏在不平的地面上,或踩在他人的脚上,或踩在球上,或下楼梯时因足部受力不稳,突然发生过度内翻或外翻,致踝外侧或内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扭转牵拉张力作用而损伤。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1)有明显扭伤史。(2)踝关节外侧(踝关节内翻、内旋位损伤)或内侧(踝关节外翻、外旋位损伤)剧烈疼痛,活动受限,行走时疼痛明显。(3)轻者仅局部肿胀,重者整个踝关节肿胀,跛行或不能行走。(4)伤处有明显压痛。(5)如有踝外侧韧带完全断裂,则伤处剧痛,肿胀严重且范围大,踝关节不稳和跖骨异常活动,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患足稍跖屈,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推拉,使跖骨向前错动)活动范围加大。

其治疗主要为:(1)伤后立即冷敷或用冷水冲淋10余分钟。(2)可顺足尖方向轻轻牵拉足前部,以理顺踝关节诸骨及韧带的关系。(3)用绷带或布带加压包扎。包扎时,绷带或布带的缠绕方向应与受伤暴力作用方向相反,如内翻、内旋位损伤,绷带或布带应由内向外绕过足底进行包扎,并应将踝关节包扎于轻度外翻、背屈位;如外翻、外旋位损伤,绷带或布带则应由外向内绕过足底进行包扎,并将踝关节包扎于轻度内翻、背屈位。(4)在包扎固定的同时,外敷新伤药,一般应包扎固定5~7天。(5)3天之内不要作热敷、理疗、按摩等。(6)对较严重的扭伤,应在现场初步处理后,送医院作进一步诊治。必要时可摄X光片,以判断是否有骨折。

(七)大腿后群肌肉拉伤

大腿后群肌肉拉伤亦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损伤原因主要分为主动拉伤(该群肌肉强烈收缩引起,如短跑运动员猛烈蹬离起跑器、跳远运动员最后一步强力蹬地腾起等)和被动拉伤(该群肌肉超生理范围运动引起,如强行踢腿、压腿、劈叉等)两种。其好发部位多为肌腹和坐骨结节肌腱附着点。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1)常有急性损伤史,受伤当时可能听到断裂的声音。(2)轻伤疼痛局限于伤部,休息时不痛,重复受伤动作时才痛。(3)重伤者伤肢多处于屈曲位,疼痛剧烈,步履困难。(4)大腿后侧肿胀,伤处压痛明显,肌肉发紧,有时能触及硬结;肌肉完全断裂者,可摸到膨大的两断端与中间的凹陷。(5)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

其治疗主要为:(1)伤后立即加压包扎。(2)冷敷4~6小时,并抬高患肢休息。(3)24小时后可外敷新伤药,痛点药物注射、针灸、理疗或按摩等。(4)重者经加压包扎等急救处理后立即送医院,如有肌肉完全断裂应及早做手术缝合。

(八)网球肘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为前臂伸肌群附着点),是一种慢性劳损所致的肘外侧疼痛综合征,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多见,尤以网球运动员好发,故名网球肘。此外,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员等亦可发生。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1)无明显受伤史,其症状逐渐出现。(2)早期在做某一动作时,有肘关节外侧疼痛;病情发展,肱骨外上髁部位发生持续性疼痛,并可向前臂或上臂放射。(3)重者握物无力,手提不重的物品时,可突然发生不可抑制的无力感而丢掉物品。(4)扫地、拧毛巾、反手击球时,疼痛尤为显著。(5)肘关节外侧有明显压痛。(6)前臂桡侧上段软组织有轻度肿胀、压痛及僵硬。(7)伤肘微屈,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在有外力加于腕关节背侧时用力背伸腕关节,肱骨外上髁产生疼痛。

其治疗主要为:(1)用手法按摩、药物痛点注射(强的松龙等)、针灸(阿是穴[即痛点]、曲池穴、网球肘穴[曲池穴与肩峰的连线,曲池穴上3寸,用拇指按压此处有明显的酸胀痛感])等综合性治疗,绝大多数可获得满意效果。(2)手腕和前臂用力活动时,于前臂肌腹处缠绕弹性绷带或戴护肘,可减轻疼痛发生。(3)对少数久治不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九)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和疲劳性骨折

该症又称应力性损伤或行军骨折或应力骨折,为长期、反复、快速、轻微的外伤应力累积于骨骼的某一部位,逐渐发生的慢性损伤。好发于跑跳运动员、长途行军的新兵等。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1)无明显受伤史,逐渐出现胫骨前或小腿后外侧疼痛。(2)训练或较大运动量后,或上下楼梯时、或走路多时疼痛加重;做后蹬腿动作感觉乏力且疼痛加重。(3)胫骨内侧或外踝上有轻度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红、灼热。(4)胫骨内侧的中、下段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在腓骨的外踝上方亦有压痛。(5)病程较长的患者,其患部可触摸到凹凸不平或硬结。

其治疗主要为:(1)减少下肢运动量,调整训练内容,避免在过硬的场地上跑步或跳跃。(2)患侧小腿用弹力绷带包扎。(3)对患部进行按摩,理疗,外敷药等。(4)对经上述治疗后,局部症状无改善甚至加剧者,应拍X光片确诊是否疲劳性骨折,如有骨折,则应按骨折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