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管理思想在日本和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科学管理思想在日本和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获得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金质奖章、华莱士·克拉克国际管理奖、亨利·甘特金质奖章、泰勒奖以及鲍伊奖章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创建了工业管理学会,经过多年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在英国制定了公认的管理职业标准。作为院长后,鲍伊设立了一个全日制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在若干年中,这是英国在这一学科方面仅有的四个重要课程之一。这并不是一本重要的著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标志着英国在1920年形成了一种全面管理思想。

约翰·李(John Lee)是英国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皮特曼公司出版的有名的管理学参考书《工业管理词典》的编者,英国公共管理学会(后改为皇家学会)创始会员,一个有独创性的管理学作者,他有关组织、经营管理和人事问题的著作是对管理思想的重大贡献。他认为,工业管理人员已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集团而出现,其“科学”方法优于企业主的主观统治;企业管理当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恰当地处理劳资关系;管理的控制幅度不应超过五个人;管理职能化,即是否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直接指挥工人有一个发展过程。1921年,他同意泰罗的观点,认为管理的职能化有助于在企业中培养一种团体意识;1928年他又倾向于法约尔的观点,认为职能化会妨碍指挥统一和领导统一。

(4)林德尔·厄威克[5]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Fownes Urwick)是英国管理思想史学家和教育家,公认的管理学权威。他曾担任过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会长、英国皇家财政顾问、英国管理学会副主席、欧洲管理顾问协会联合会主席、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美国管理协会的终身会员、英国管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等。曾获得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金质奖章、华莱士·克拉克国际管理奖、亨利·甘特金质奖章、泰勒奖以及鲍伊奖章等。

厄威克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厄威克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差距导致管理学的不精确性,但是管理科学也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的不科学、不统一,有关管理学的知识在数量上是很多的,足以使它成为一门更规范的科学。同时,厄威克在其早年的著作中还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管理原则,即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

厄威克还是组织设计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指出组织设计有两个课题:第一,决定从事经营的各个成员的职务;第二,决定这些职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在于有效地解决经营技术问题。

厄威克最大的贡献是对古典的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他在1944年出版的《行政管理原理》一书中,把各种管理理论加以综合,创造出一个新的体系,把泰罗的科学管理和科学分析方法作为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把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控制3个管理要素作为管理过程的3个主要职能,将法约尔的管理原则放在管理的职能之下,如在控制职能之下的职能有配备人员、挑选和安排教育人员等,通过一些归结,形成了泰罗—法约尔—厄威克等古典的管理学派。

除此之外,厄威克还出版了《管理备要——70名先驱者生活和工作的历史记载》,他认为,如果不对管理学的历史及先驱的思想家的工作有所了解,就难于掌握管理学的内容、范围与空间。这本书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早20年,介绍了70位管理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系统考察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促进了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与管理思想的发展。

(5)埃尔伯恩[6]的管理职业思想

爱德华·特里加斯吉斯·埃尔伯恩(Edward Tregaskiss Elbourne),英国管理学家,在阐述科学管理原理和推行管理教育等领域有很大贡献,是英国把管理看成一门独立职业的先驱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创建了工业管理学会,经过多年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在英国制定了公认的管理职业标准。工业管理学会颁发的职业证明,长期以来是管理学科的学生所向往的,是英国唯一的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管理学位有同等价值的证明文件。

埃尔伯恩在管理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强调管理是一门独立的职业,并在其著作中较全面地阐述了管理学的各个方面;强调管理的应用要同具体情况相结合,不能把科学管理原理的研究归结为一堆教条;认为管理既然是一门独立的职业,就应有公认的职业标准;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许多实际工作。

(6)詹姆斯·鲍伊[7]的管理教育思想

詹姆斯·鲍伊(James Alexander Bowie)是英国管理学者和管理学教育家,曾在读大学时就是小型家庭企业鲍伊父子公司的经理,并将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条。1931年,鲍伊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工商学院任特别讲师,同年被任命为邓迪经济和商业学院的创造者和院长。作为院长后,鲍伊设立了一个全日制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在若干年中,这是英国在这一学科方面仅有的四个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科设置上,他常有先进的想法,积极倡导与推行当时美国工商院校提出的“案例教学法”。

(7)赫福德、希尔达奇、詹金斯的全面管理思想

赫福德(R.O.Herford)、希尔达奇(H.T.Hildage)、詹金斯(H.G.Jenkins)三人同是英国的管理学家,他们在管理上的贡献是合写出版了小册子《工业管理纲要》。这并不是一本重要的著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标志着英国在1920年形成了一种全面管理思想。在这本著作中,他们列出了进行选择厂址和工厂布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①确定建立工厂的最好地区;②提出关于厂址、大小、形状、地形的要求,并在所有可供选择的厂址中确定最好一个;③以所要达到的目的为出发点,确定在选定的厂址上所要建设的厂房的大小、形状、类型、建筑方法、采光、取暖和取得能源的方法;④确定机器在建筑物中的位置,要便于材料的运进及在各生产程序中的搬运,成品的运出;⑤考虑建筑的成本和资金的来源,并作出必要的调整。在人事方面,他们强调目标或目的,认为如果没有人的指挥和操作,任何物质要素都不能发挥作用。同时,一个组织并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些人的协作行动,其重要因素是有一个共同目标或目的。

他们还强烈主张管理授权,认为“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工作人员团体中,其成员应进行分工,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职责。每个人的职责范围应该比他的上级的职责范围小,而关键职位则要有代替的人予以保证。”[8]

7.1.2 比利时思想家的管理思想

在一些学者的努力探索和艰苦工作下,科学管理理论在比利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尤以索尔韦[9]的“生产率主义者”理论为最著名。

埃内斯特·索尔韦(Ernest Solvay)是比利时的企业家、化学家和慈善家,曾发明了一种用氨水制造纯碱的方法,并开设了一家索尔韦公司,用自己发明的方法制造纯碱,并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他曾获得利布尼茨奖章。“生产率运动”与德国的“合理化运动”一样,实际上就是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管理运动。作为欧洲“生产率运动”的先驱者的索尔韦指出,人类福利的增进依赖于以日益减少的耗费获得日益增加的物品和服务,而这只有不断地装置更多更好的机器才能做到。无论对工人或对管理人员来讲,都应树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思想。从整个国家角度来考察生产率,这在当时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思想,而泰罗只是从一个工业企业的角度来提出生产率。索尔韦还把“生产率主义者”理论作为一种深远的社会改革方案基础,主张由国家在每个工厂中拥有股权,并由国家按照每一个人的生产率来调节其报酬。尽管这一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但对提高生产率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索尔韦还关心工人福利和社会公益,带头在他所属的许多工厂中实行了一些进步的管理措施。索尔韦的管理思想曾得到法国管理学家亨利·勒·夏特里尔的赞同,夏特里尔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给予了索尔韦高度评价。

比利时的另一个管理学家和科学管理运动的组织者杰勒德[10](Gustave—L.Gerard)是欧洲第一个专业管理咨询师。他特别着重于研究组织和促进工程标准化,曾先后参与创建比利时标准化协会(1946年后成为比利时标准化学会),并连续担任该协会的秘书长、副会长和会长(1946—1949年)。后又任国际劳工局技术顾问,参与建立比利时工业雇主联合会,任列日大学工程师协会主席、比利时工程师协会联合会主席。

杰勒德长期在比利时工业中央委员会中工作,该组织是制定比利时工业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机构,因而杰勒德对比利时的工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建立起了比利时科学组织全国委员会(1925年),并支持这个组织的活动。为了促进比利时科学管理运动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他不断地创建了各种研究团体、委员会、学习团体、基金会等,以促使运动向前发展。在索尔韦基金会支持下,他编写了总数达50本的《中央工业委员会丛书》,介绍社会安全、工厂卫生和保健、事故防止、工业组织、销售、购买能力和工资、工作标准、预算控制、技术性失业、各不同工业部门中的劳动比例、职业组织、工业联合会的活动等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

比利时科学管理运动的发展不得不提到埃德蒙·兰多尔[11]对科学管理推广所作出的贡献。埃德蒙·兰多尔(Edmond Landauer)作为比利时的企业家和国际科学管理运动者,曾到美国、加拿大等国访问,并在加拿大对一家同比利时有业务联系的公司进行了改组,后为比利时、法国、英国、丹麦等国的纺织厂作咨询工作。他是1925年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二次国际管理大会的主要组织者,1927年任国际管理委员会秘书长,1932年任该委员会副主席。曾获得利奥波得骑士勋章和罗马尼亚皇家指挥者勋章。兰多尔在自己管理的纺织工厂中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制度,并较好地把这些原理应用到欧洲的环境中去。他在工厂管理中关心工人的生活和福利,其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1935年由比利时科学组织全国委员会编辑成的《科学的组织》一书中。

7.2 中欧、东欧地区和巴西的科学管理思想

7.2.1 合理化运动及雷诺的科学管理实践

奥地利著名的管理学家斯特罗维茨[12](Ernst Streer Streeruwitz),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探索与传播,促进了奥地利管理思想的发展。他写的《合理化和世界经济制度》一书涉及了相当广泛的当代事务,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他认为,应该从一个企业和一国工业的合理化发展到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合理化。他认为,合理化运动的领导者和专家“有权关心传送带、自动车库和秒表更广泛的事物,以便把关于合理化的讨论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和扩展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即通过我们这一运动的名称的来源——比例或合理性——来改造和改组整个世界。”

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在中欧地区的推广,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瑞士著名企业家汉斯·雷诺[13](Hans Renold)。雷诺于1879年在夏郡的夏福德买进了一家小企业,自己开始经营滚转链条制造。机械工程师学会在一部文集中这样评价汉斯·雷诺所开创的事业:“很少有人意识到雷诺的发明对全球民用和工业领域所带来影响的深远影响”。1903年,雷诺组建了自己的汉斯·雷诺有限责任公司,此后,公司在雷诺的管理下蒸蒸日上,成为当时在英国领导时代的大企业。雷诺十分重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泰罗在美国见过三次面,并且欣赏泰罗的观点在链带公司的实施,积极地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工厂实践中。“权威人士一致同意汉斯·雷诺的链带公司是第一家引入符合泰罗期望的科学管理的公司”。[14]汉斯·雷诺甚至还带领他的孩子查尔斯成功地实施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尽管雷诺公司的优秀示范没有使泰罗的科学管理在英国被广为接受,雷诺推广泰罗制失败了,并引发了罢工,泰罗也曾在给夏特里尔的私人通信中生气地批评雷诺,说他蓄意违反科学管理的宗旨并不听劝告,但人们仍然给予了雷诺很高的评价,说雷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有意识地全面试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唯一的瑞士工业家。

科学管理运动的传播还必须提到帕斯德马吉安[15](Henry Pasdermadjian)这位零售管理方面的国际管理学家。帕斯德马吉安强调在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情况,否则不可能获得成果。他认为科学方法和长期政策有很大的价值。他对大型零售商业的管理特别有研究。他在《零售业中的管理研究》《百货公司》等著作中,详细地探讨了零售商业高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政策制定和控制、组织结构问题等;还对采购和销售的分开、销售职能的组织、采购员的职责、人事工作的地位等都有所论述。同时,他通过对零售商业方面的探讨,进一步考虑一般管理和社会问题。他在去世以前还在撰写一本题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书,高度评价了管理科学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7.2.2 意大利莫罗对科学管理思想的贡献

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莫罗[16](Francesco Mauro)是科学管理在意大利的代表和国际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意大利大力宣传推广科学管理原理和技术,并特别强调在国际间交换信息和经验对促进管理进步的重要性。他于1923年同其他人一起创建了意大利科学管理学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1927年,他同其他人一起创建了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1927—1929年),之后任副会长。他还参与创建了国际管理学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1927—1933年)。这样,他使意大利的管理学界同国际管理学界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又致力于重建意大利科学管理学会,并恢复与国际管理学界的联系。1951年,他出任工作组织意大利代表委员会主席和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名誉主席。弗朗西斯科·莫罗强调在企业之间、工业部门之间、国家之间充分交流信息对促进管理进步的重要作用,认为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只是达到社会目标的一种,这种社会目标中只是使人能在工作团体中得到满足。这种观念具有超前性。

7.2.3 阿达米斯基[17]的“和谐法”

卡罗尔·阿达米斯基(Karol Adamiecki)是波兰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理论家和实践家。他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研究,参与创建波兰科学管理学会并担任首任理事会主席和会长,同时还是波兰组织工程师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卡罗尔·阿达米斯基长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从1903年起就在波兰和其他国家的一些报刊上发表关于合理化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工程师在工业中的作用、工资报酬制度、工作和谐化等管理理论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他提出的“和谐理论”,成为独立于泰罗而在同一时期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见解。从1895年开始,他依据自己在波兰和俄国轧钢厂中作工程师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组织原理,特别是“和谐理论”,制定了一些关于在生产中计划和控制集体工作的规律。为了应用“和谐理论”,他制定了一种“和谐图”。这是一种把若干个复杂的作业同时用图表示出来,以便保证大量作业和谐一致的图示措施。波兰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轧钢厂,化学工业、农业和采矿业中的机械工程厂应用了“和谐理论”和“和谐图”以后,提高产量达100%到400%。

卡罗尔·阿达米斯基还大力推动外国管理思想在波兰的传播。1925年以后,他作为波兰科学管理学会的会长,推动了把外国的管理学著作,特别是泰罗的著作译成波兰文的工作,促进了科学管理思想在波兰的传播与发展。

7.2.4 苏联时期科学管理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列宁十月革命后主张使用科学管理以使工业系统化。在列宁看来,科学管理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先进方法。他的雄辩试图表明,如果工人掌握了这种最新的生产方式,将有利于整个社会。虽然举行了无数次会议和成立了许多机构,而且进行了大量尝试,以实现泰罗和吉尔布雷斯夫妇的理念,但由于布尔什维克本质上对资本主义方法和理念的不信任,因此几乎没有进展。[18]但是,许多的学者对科学管理理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探索和传播,涌现了一些代表性人物和思想。

苏联虽然是计划经济,但对管理问题仍然十分重视,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管理理论家。苏联研究管理理论最早的人员之一是普拉东·克尔曾采夫(1881—1940年),他是苏联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新闻记者,是“时间联盟”这一社会组织的领导者。他特别注重研究管理的理论原则,并发表了一些有关科学管理的著作,例如受到列宁高度评价的《组织原理》一书,就是这些成果中的重要代表。他重视组织活动的结构化,强调组织目标及其相应的组织形式的制定,以及管理方法的探求。另一个代表性人物叫加斯契夫(1892—1942年),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从事于管理和组织问题研究的研究所——苏联中央劳动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活动受到列宁重视。克尔曾采夫重视领导者的管理活动,而加斯契夫重点探讨直接影响生产的工作场所的管理过程。他还对法约尔、泰罗和福特的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好好工作的途径》。

波格丹诺夫(1873—1928年)是苏联在20世纪初期又一位著名的管理理论家,他的重要著作《一般组织科学(技术)》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该书考察了组织和管理的一般原则,并预见到控制论和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曾经担任过苏联管理技术研究所所长的理论家罗兹米洛维奇(1886—1953年),特别注意管理技术以及办公室工作的组织。[19]

特别需要介绍的是苏联著名的管理理论家阿·叶尔曼斯基(1866—1941年),他是泰罗制在苏联的重要研究者与推广者。1918年他出版了《泰罗制》一书,1922年他修订《泰罗制》并改名为《科学的劳动组织和泰罗制》再版,此后该书连续再版,成为苏俄推行科学管理的教科书。叶尔曼斯基对“泰罗制”既有肯定,也有批判。他认为泰罗制的积极意义,是其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但是,他又认为泰罗制“以最能干的工人作为计时对象,在最紧张的劳动条件下决定所谓最佳时间”,所以泰罗制是一种“血汗制度”。不过总体上他认为泰罗制适合于社会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泰罗制中的合理化追求。同时叶尔曼斯基以泰罗制为理论基础,归纳出三条“劳动的科学组织原则”。即使一切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和相互适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劳动力最优利用的前提下,允许也应该把劳动强度提高到生理学的上限;提高劳动强度,排除一切不必要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在一切生产过程中消灭非生产性的浪费,或者缩短整个生产过程,以最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生产。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叶尔曼斯基提出采用包括秒表法、技术与合理化、实践的合理化原则、合理化的方法、生产机械化、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搬运合理化、流水作业和技术合理化等。列宁对叶尔曼斯基的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好书,不过太厚了,影响它的普及。此外,他的著作还有:1925年的《商业企业组织》、1927年的《合理化的刻不容缓的任务》、1928年的《合理化的理论和实践》、1940年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和期达汉诺夫方法》等书。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需要实现全国的经济计划,1929年特意聘请了甘特的弟子沃尔特·波拉科夫(Walter Polakov,1879—1937年)作为顾问,请他向苏联人传授如何计划和控制绩效,以实现苏联的五年计划目标。波拉科夫的工作获得了广泛赞扬,而甘特图表这一概念是唯一被苏联接受的科学管理方法。[20]

7.2.5 巴西的科学管理思想

20世纪早期,巴西学者在研究和推行科学管理的古典管理思想领域,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有奥利弗执、里贝罗、西蒙森三人。

阿曼多·萨勒斯·奥利弗拉[21](Armando Salleso Oliveira)是巴西的工程师、政治家以及科学管理运动的首倡者。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他在圣保罗创建“工作管理化组织”,1931年叫“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并得到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的承认。1935年他任“工作合理化组织学会”名誉会长。1936年他以圣保罗州长身份支持公共行政机关的“科学管理日”。

从奥利弗拉在1934年当选为圣保罗州长起,到1937年立宪主义者失去权力为止,科学管理运动在圣保罗处于掌权地位。“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成为奥利弗拉政府的官方顾问,科学管理则成为圣保罗州整个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依据的纲领。奥利弗拉政府的特色是忠于良好管理的原则。但是,1937年,巴西发生了军人政变,废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此奥利弗拉表示抗议,并写信给巴西军人首脑。结果被逮捕并流放,先后住在纽约、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1945年,由于多名巴西律师上书申请,他才被巴西当局宣布恢复自由,结束流放生活。他回国后继续积极参加圣保罗的政治活动。他创建“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的工作是不可磨灭的功绩。该学会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东道主于1954年主持召开了第十次国际科学管理大会。

奥利弗拉的得力助手里贝罗[22](Clovis Ribeiro),是巴西管理科学的积极推行者与倡导者。他于1931年在“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成立时就当选为理事,直到去世。他曾担任联邦对外贸易会议技术顾问,在改组商船队及其他问题上进行了重要的研究。1936年在奥利弗拉的圣保罗州政府中任财政厅长时,推行了一系列财政管理改革,其中包括:使州的税务征收工作正规化;对财政厅进行了改组,使之效率更高;创建了税务法庭,使得纳税人在与他们有关的财政问题上有发言权;为财政厅工作人员创办了一个高级的学习班;创建了关税加速处;创建了财政经济研究室。他的这些管理改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州政府的税收。1940年,巴西一度成立过大学院,他被任命为政治经济学教授,同时继续担任圣保罗商业联合会的法律顾问和秘书、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理事。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如同对待奥利弗拉一样,对里贝罗也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应用了有效管理业务的原则改进了政府的事务。

巴西最早实践科学管理的是工业企业家罗伯托·西蒙森[23](Roberto Cochrane Simohsen),这位曾担任圣保罗工程学会会长、圣保罗州工业联合会主席、圣保罗市工业联合会主席、巴西工业联盟副主席、全国工业联盟副主席、巴西经济学会理事会理事、里约热内卢工程师俱乐部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成员等一系列公共团体领导职务的人,是在巴西最早系统地实施科学管理的人。

西蒙森从1916年开始就实行科学管理的许多措施,比“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在1931年的成立要早十几年。他在1917年向股东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列出了五种方法是该公司已经实行并准备继续实行的:①对工作进行仔细的预备性分析;②就最好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价格作好事先规划;③获得最好的机器、设备和人员;④在争取低成本生产的工作中建立起企业管理当局同工人之间的友好合作;⑤对工作成本进行观察控制,并加以分解,以便迅速地算出详细成本。这些方法在桑托斯建筑公司实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一套同泰罗制非常接近的管理方法。

西蒙森还制定了科学的工资报酬制度。受甘特著作影响,他很注重对工人付酬的方法。深信错误的处理方法是工人罢工的最重要原因。为了平息劳资争执并制定出更科学的工资报酬制度,他在桑托斯建立起巴西第一个申诉和调解委员会,这是巴西政府建立的劳动关系委员会的前驱。他还十分重视工人的培训与福利,为了提高工人技术,增强工人福利,还设计和组织了全国工人的训练服务所和工业社会服务所。全国工人训练服务所保证工业中的青年能由雇主出钱得到训练,使得巴西工人的技术得到很大改进;工业社会服务所由雇主出钱为职工提供福利服务。这两个机构后来都被认为是巴西的典范。

西蒙森积极参加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的建立,以后又一直予以大力支持,推动了巴西科学管理运动的发展。[24]

7.3 科学管理思想在日本和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7.3.1 科学管理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摆脱了封建时代并进入工业时代。但是,日本的工业化进程缓慢,到1870年80%以上仍然是农业人口,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不足5%。日本的工业主要由家族企业控制,雇佣很少的工人,生产技术总体上落后,而且缺乏管理。当时日本需要现代化,而且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间。即使到了1930年,日本仍然只有50%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

科学管理思想进入日本最早是由日本鹿岛银行行长星野幸则(Yukinori Hoshino)开始的。1911年,星野访问美国,见到了泰罗的作品,大受启发。随之他获得了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翻译许可,1912年《科学管理原理》在日本出版发行并得到了很快的传播。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为科学管理理论在日本的传播提供了肥沃土壤,导致日本出现了一场管理革命,并很快取代了在日本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企业家时代。接着,咨询师洋一吉庸(Yoichi Ueno,1883—1957)发表了《论效率》一文,详细介绍了泰罗、吉尔布雷斯以及汤普森的著作,很快,科学管理的理念和观点进入日本的各种学术期刊、教育体制和管理实践中。1924年,卡尔·巴思访问日本;1925年日本成立了泰罗学会分会,洋一吉庸翻译了泰罗的所有著作,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并且成为科学管理在日本的最佳发言人。[25]

将科学管理理论运用到工业管理实践中贡献最大的是钟渊(Kanegafuchi)棉纺公司在冰库县的工厂。该厂经理山治武藤(Sanji Muto)曾经在美国接受教育,看到高工资和高利润之间并不冲突。像泰罗和甘特一样,山治武藤采取提高工资以吸引更好的工人的方法,并且对工人进行培训,改进工厂的管理和组织,工厂获得了迅速的成长,并成为日本的主要棉纺企业之一。山治武藤后来担任该棉纺公司的董事长。山治武藤对于科学管理所持的信念是:员工的更好福利与一家有利可图的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一致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为了实现这种协调,公司需要成为一个精神家园和利益共同体。将高工资和高利润联系起来的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则是一个关于技术、资本和更好的工作方法的函数。

日本式管理模式的形成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期引进科学管理的一种产物。在洋一吉庸等学者的影响下,在山治武藤等企业家的实践下,科学管理为日本工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成为了一种国际力量,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7.3.2 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企业家的实践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发展。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过程中,为发展民族企业,民族资本家(如穆藕初、荣宗敬、荣德生、卢作孚等)一方面引进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吸取有益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思考中国民族企业的有效管理方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古典管理思想。

为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作出最大贡献的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穆藕初[26]。当欧洲还没有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引起注意的时候,穆藕初就以企业家独特的眼光,在美国结识了泰罗及其追随者吉尔布雷斯,并一起探讨过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问题,感到受益良多。1914年回国,他就着手翻译《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泰罗听说后,高兴地给他写信,并寄了他的照片和日文译本《科学管理原理》一书。1916年,他在中华书局出版了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译著,书名为《工厂适用的学理学的管理法》,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科学管理译著。由于他的努力,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引进泰罗科学管理的国家之一。

1909年夏天,穆藕初先后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学习农科、纺织和企业管理等。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第一次把管理上升到了科学的高度。穆藕初在美国看到这本著作时,立即敏锐地发现了其重要性,称此书是“空前的创作”。随即,满腔热血的穆藕初就大胆提笔给这位大师写信,一表欲从改变经济基础和引进科学管理来振兴中华的心愿。从此,一位东方的无名晚辈开始了与管理学大师泰罗的书信交往。1914年穆藕初回国前,应泰罗之邀专程与其会晤,“参观在费城之实施科学管理法之各工厂”,并结识了泰罗的追随者吉尔布雷斯,“曾与泰、吉二君反复讨论,获益甚多”。穆藕初与泰罗的这次会晤,是他6年留学生涯中的最大亮点。

1914年获农学硕士后归国,积极投身于“实业救国”热潮,先后创办了德大、厚生、豫丰三大纱厂以及上海纱布交易所、商品陈列所、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国劝工银行等。他曾几次拜访过“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是唯一跟这位伟大的管理学家有过切磋的中国人。1916年,得到泰罗同意,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他亲自翻译的科学管理著作,后取名《工厂适用的学理学的管理法》,开始了“科学管理”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距泰罗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仅5年时间。为了使译作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作品单行本问世前一年,穆藕初即先行通过《中华实业志》杂志分五期连载完了该书全文,每期的连载都以活页文选格式编排印刷,以便于读者拆卸后即可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小书,其用心可谓良苦。

他不但翻译出版了泰罗的名为《工厂适用的学理学的管理法》,并将该管理法在厂内推行。他在“译者序”中说:“我国工业不兴,实以缺乏管理人才故”,他感到“美国实业界管理法之精进”,他希望国人能“熟按此书所载方法,引伸触类通化裁而妙用之,无论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种种事业,参用此项新管理法,无不立收奇效”。

作为资本家兼经营者的穆藕初,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他密切关注影响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在运用泰罗的科学理论时,结合本国和本企业情况提出了系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不断比较和分析中外企业发展的差距及成因,竭力改革落后的经营管理制度,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

他运用科学管理原理,依据调查研究,确定企业投资方向和选择厂址,应对组织工厂所需的人才、资金、原料、机器、管理、交通、市场、金融等各类生产要素,对产品的国内外供需状况、原材料供应状况和劳动力供应状况“了然于胸”。他积极在企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废除封建工头制,建立以工程师、技术人员为主的生产管理体系,由总经理负责。总经理下设科室、车间,主要由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担任并负责制定生产操作程序、原材料消耗指标、设备维修等,使生产处于有序管理之下,使工人“不空费时间,不耗费材料,且能爱护机件”,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改变旧式的单式记账方式,采用新式的复式记账法,并设计了生产流程簿记规格,主张各车间工头仿制填报车间生产统计表、技术设备维修状况表,以及各部门原料消耗、产品成本统计表。他还建立监督和协调机制,制定详细的厂规厂纪,以健全的制度代替“工头制”约束与管理工人的行动,将工头招雇与解雇工人进行限制,逐渐消除工头与工人之间的封建行帮关系,降低企业的封建色彩。他重视科技引进,坚持质量第一,重视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穆藕初融合中西优秀的科学管理方法,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

在中国近代企业家的管理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的管理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管理思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上资产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荣氏企业,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企业的创办人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27],从1901年起就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申新纺织厂等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他们提出的“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的企业扩张思想,树立品牌、开拓市场、“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的理念,使得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28]在企业中倡导民生精神,提出的“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价值观,以及“必须有一群人共守的秩序”的组织管理理论,“人事管理之第一问题在用人,用人之第一要义在择人”人才管理思想,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相一致。

中国化工实业家、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29],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创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制碱法——“侯氏碱法”。20世纪30年代,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向印度、巴西等国输出技术,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技术创新的管理思想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宋棐卿[30],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提出的精简机构和人员,革新技术,注重制度建设及其注重激励的管理思想固然可贵,但尤其可贵的是他倡导的“东亚精神”的企业文化思想。由于宋棐卿熟悉孔孟著作,又是一位基督教徒,他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制定厂训、厂歌和“东亚铭”,编印《东亚精神》《东亚声》半月刊,宣扬“劳资互惠”“劳资合作”,制定一系列奖惩与福利措施,增强职工对公司的向心力,形成以“东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公司内部极力宣传基督教义、鼓吹“博爱”“忍耐”,以巩固其统治;在公司大楼的山墙上高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作为厂训。在职工食堂的墙壁上,用油漆写着中英文对照的八个大字“军事纪律,基督精神”。在这个标语牌左边高挂着东亚公司主义的内容:以生产辅助社会进步;使游资游才得到互相合作;实行劳资互惠;为一般平民谋求福利。标语牌右边是厂歌,歌词中一方面宣传实业救国,一方面号召全体职工“爱护东亚,精诚团结”,“打起无畏精神,努力纺织生产”。宋棐卿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向职工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东亚精神”。在他们编写的《东亚精神》一书,作为对职工进行精神训练的读物。另外还以格言的形式编写了一篇《东亚铭》,内容包括主义、公司之主义、作事、为人、人格、尽责、功绩、过失、耶稣圣训九个部分。各办公室都要悬挂一份《东亚铭》,并规定每个职工、职员人手一份,挂在家中,并要求职工经常熟读,牢记在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文稿,宣传“东亚精神”。同时,经常请名人来厂作道德教育方面的讲演。[31]

【注释】

[1]Urwick and Brech.The Making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111.

[2]詹姆斯·罗恩(James Rowan,1851—1906),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在当地的学院和大学接受教育。1870—1875年,先在父亲手下当学徒,后到费尔菲尔德造船工程公司的工厂去实习。1880年,在他父亲创办的轮机工厂中任助理经理,1885年成为合伙人,1888年全面负责工厂工作。1898年,他在工厂中推行“罗恩奖金制”的工资制度。其代表作有《劳动报酬的一种奖金制》等。

[3]约瑟夫·刘易斯(Joseph Slater Lewis,1852—1901),生于英国柴郡的赫尔斯比,早年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之后在曼彻斯特机械学院读了几年书。1868—1879年,先后在一个土地经营商和煤炭公司工作;1879年作为电气工程师在赫尔斯比开始独立创业;1880年为了解决他研究的自行黏合绝缘体的专利权问题而访问美国;1881—1889年担任总经理的职务,经营一家制造这种绝缘体以及其他电气产品的小型公司;1889年起作为一位电气工程师在伯明翰从事咨询和服务工作,1892年在伦敦市的一家电气工程公司——古尔登公司任总经理,1895年任曼彻斯特的索尔福德轧钢厂担任电气工程部主任,1900年出任英国电气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其代表作有《工厂的商业组织》,论文《为了获得最高产量的工厂管理》(1900年)、《专业化在机械和商业方面的界限》(1901年)等。

[4]约翰·李(John Lee,1867—1928),出生在英国利物浦一个爱尔兰人的家庭,曾获得贝尔斯特大学文科硕士和商科硕士的学位。1883年作为电信技术家进入利物浦邮局,1901年升为助理监督,1907年任伦敦邮政总局电话业务助理经理。1916年他任电报和电话业务副总监察,同年加入了高速电报委员会。1918年,他任贝尔法斯特邮政局的局长,引进了惠特利式的参谋咨询制度;1919年,他任电报总局监督。他是英国公共管理学会(后改为皇家学会)的创始会员,并在1925—1926年期间担任其理事会主席。1925年,任英国驻巴黎的国际电报会议代表团团长;1926年任国际电报代码调查委员会成员;1927年退休后参加自动电话公司及其某些联系公司的董事会。其代表作有《皮特曼电报和电话经济学》(1913年)、《电报实务:比较方法研究》(1917年)、《管理:工业组织研究》(1921年)、《工业组织:发展和展望》(1923年)、《工业福利原理》(1924年)、《工业管理学导论》(1925年)、《工业管理词典》等。

[5]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Fownes Urwick,1891—1983),生于英国的吉尔福德,曾在牛津大学专攻历史,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19—1920年任英国手套制造行业联合委员会秘书;1922—1928年任朗特里公司组织秘书;1928—1935年任国际科学管理委员会会长;1940—1942年任英国皇家财政顾问;1946年任英国管理教育委员会主席;1947—1952年任英国管理学会副主席;1952—1953年任美国管理协会管理教育研究小组负责人;1960—1961年任欧洲管理顾问协会联合会主席;1969年获阿斯顿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2年茯约克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其代表作有《动态管理:玛丽·派克·福莱特论文集》(1924年)、《作为一个技术问题的组织》(1933年)、《管理的职能》(1934年)、《管理科学论文集》(1937年)、《科学的组织原则》(1938年)、《管理的要素》(1944年)、《科学管理的形成:十三个先驱者》等。

[6]埃尔伯恩·埃尔伯恩(Edward Tregaskiss Elbourne,1875—1935),出生于英国的汉普郡,在伯明翰受的教育,以后先后在三家工程公司里做学徒,1896年成为机械工程学会的准会员,并作为一个制图员开始其工程生涯。1900年起在约翰·桑尼克罗夫特公司工作,后来成为该公司的庞德斯·恩德·谢尔工厂的助理总经理。1919年与哈里·布林德利合伙开设一家从事工程和工厂管理咨询的企业,1927年在伦敦雷琴特街建立一个综合工艺学院。代表作有《工厂管理和账目》(1914年)、《成本计算问题》(1919年)、《管理问题》(1920年)、《销售问题》(1926年)等;论文有《庞德斯·恩德·谢尔工厂的故事:它的劳工问题及其解决》(1918年)、《工厂中的参谋组织》(1921年)、《工业中的头脑组织》(1924年)、《工业管理技术》(1928年)等。

[7]詹姆斯·鲍伊((James Alexander Bowie,1888—1949),出生在英国阿伯丁,于阿伯丁大学获得经济与哲学双学位,后又在该校获得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读大学时曾是小型家庭企业鲍伊父子公司经理,并将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条。1931年,鲍伊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工商学院任特别讲师,同年被任命为邓迪经济和商业学院的创造者和院长。代表作有《与职工共享利润》《工商管理教育》《合理化》《苏格兰的未来》等。

[8]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50⁃151.

[9]埃内斯特·索尔韦(Ernest Solvay,1838—1922),出生于比利时布拉班特省的雷贝克一个小村庄,曾就读于马隆纳学院,由于有病未能读完,以后靠自学成才。1863年在布鲁塞尔的一家煤气工厂任技术工作时发明了一种用氨水制造纯碱的方法。1865年开设了一家索尔韦公司,用他发明的方法制造纯碱,并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92—1900年期间,他任比利时国会参议员。1918年80岁时被授命为国务大臣。1922年逝世于布鲁塞尔的伊克塞勒,被安葬在著名的伊克塞勒公墓。其代表作有《关于经济进步和社会道德的研究》(1897年)、《社会生产率主义》(1898年)、《社会研究:关于生产率主义和会计主义的评价》(1900年)、《工业和科学》(1910年)、《社会能学问题》(1910年)等。

[10]杰勒德(Gustave—L.Gerard,1879—1949),比利时的管理学家和科学管理运动的组织家。他出生于比利时的列日,1902年获列日大学采矿工程师证书。1902—1906年,他在一个大型的铁路车辆和金属结构制造厂的设计部门中任工程师,曾多次为公司事务访问南非。1906年是欧洲第一个专业管理咨询师。他特别着重于研究组织和促进工程标准化方面的问题。1918年为比利时工业中央委员会委员(1946年后成为比利时工业联盟),1919年参与创建比利时标准化协会(1946年后成为比利时标准化学会),并连续担任该协会的秘书长、副会长和会长(1946—1949年)。1921—1949年期间任国际商会比利时委员会秘书。1926年任国际劳工局技术顾问,1928年参加其理事会,以后又参与建立比利时工业雇主联合会。1934—1937年,他任列日大学工程师协会主席;1934—1935年,他还任比利时工程师协会联合会主席。其代表作有《管理的艺术》等。

[11]埃德蒙·兰多尔(Edmond Landauer,1883—1934),出生于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接办了一家罗马尼亚纺织厂,又为比利时、法国、英国、丹麦等国的纺织厂作咨询工作。1925年为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二次国际管理大会的主要组织者;1927年任国际管理委员会秘书长,1932年任该委员会副主席。1935年逝世。代表作有《比利时纺织工业中的工业组织和商业组织》(1923年)、《工业成本》(1925年)、《国家机关中的经济组织》(1926年)、《科学组织的未来》(1927年)、《工业生产中的一项普遍规律》(1928年)、《经济危机和合理化》(1931年)、《销售问题》(1933年)等。

[12]斯特洛维茨(Ernst Streer Streeruwitz,1874—1952),出生在波希米亚的米斯,先后在维也纳中学和维也纳军事学院、维也纳大学和维也纳高等工程技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波希米亚利萨庄园管事。1902—1904年先后任波希米亚弗朗兹·莱登贝格纺织厂、波希米亚科斯曼诺斯纺织厂厂长,后自愿从军。1919年转业到纽恩基尔希的纺织印染厂担任厂长。1928年创建奥地利效率协会任会长;1929年5月至9月担任了奥地利联邦总理。1930年任维也纳商会会长,直到退休。代表作有《合理化和世界经济制度》(1931年)、《过去的通路》(1934年)、《奥地利的趋势》(1937年)。

[13]汉斯·雷诺(Hans Renold,1852—1943),出生于瑞士阿劳(Aarau)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区和州的公立学校里接受教育,假期在机械工厂做学徒工。1870年在苏黎世工艺技术学校里接受技术训练。1873年21岁来到英格兰,在曼彻斯特的一家机械设备出口公司找到了工作。1879年在购买了位于索尔福德的一家小型纺织链条生产厂后,他的独立和创造精神很好地体现了出来。1880年发明了套筒滚子链,一个行业从此诞生了。1903年组建了汉斯·雷诺公司。代表作有《机械车间组织》。

[14]Trevor Boyns.hans and Charles Renold:Entrepreneur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Britain[J].Management,Decision,2001(39):719⁃728.

[15]亨利·帕斯德马吉安(Henry Pasdermadjian,1904—1954),出生于一位工程师家庭,先后在苏黎世技术学校、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大学学习。1929—1933年,在国际管理协会做助理;1933—1936年,在铝业有限公司当工程师;1936年任国际百货公司协会总秘书。1937年,成为国际商会销售委员会成员,1952年任日内瓦大学工业组织和工业会计特别教授。其代表作有《科学管理》(1932年)、《组织者手册》(1936年提出了300项提高企业生产率的建议)、《行政管理的发展和趋势》(1938年)、《大企业的政府》(1947年)、《大商店——其起源、演变及未来》(1949年)、《零售业中的管理研究》(1950年)、《百货公司——其起源、演变及经济》(1954年)等。

[16]弗朗西斯科·莫罗(Francesco Mauro,1887—1952),出生于意大利的多莫多索拉,先后就读于米兰工艺技术学院(毕业时获电气技术工程师)和巴黎高等学校和米兰工艺技术学院(毕业时获制冷工程师)。1912—1925年任意大利制冷协会秘书和米兰工艺技术学院制冷技术助理讲师;1920—1924年创办米兰大学农学系实验制冷站并任站长;1920—1952年任国际制冷学会副会长;1924—1927年任意大利最高国民经济会议成员;1938—1943年任全国研究会议的全国制冷研究委员会主席。他还曾担任过米兰工程师和建筑师学会会长(1920—1922年)、全国工程师和建筑师协会会长(1922年)、设于都灵的意大利管理咨询师协会名誉会长(1951年)等。其代表作有《意大利和国际的科学管理》(1927年)、《一个工程师对美国的印象》(1928年)、《日本管理的经验》(1930年)、《工厂的定位》(1934年)、《工厂中的计划》《1938年)、《一个工厂的经理》(1941年)、《工业工厂》(1948年)、《泰罗:生平、著作和后记》(1950年)、《作为一种文化的管理》(1952年)等。

[17]卡罗尔·阿达米斯基(Karol Adamiecki,1866—1933),出生于波兰的栋布罗瓦—古尔尼恰,父亲是采矿工程师。他曾就读于波兰罗兹高等技术学校,1891年在俄国圣彼得堡获得工程学位。1891—1899年在班克冶炼厂当工程师,从1896年开始从事关于提高轧钢产量的研究;1899—1905年负责卢甘斯克哈特曼冶炼厂的轧钢部,后任叶卡捷林诺斯拉夫轧钢厂钢管和铁器技术厂长;1906—1918年,在波兰和俄国作咨询工程师,1906年在奥斯特鲁夫任冶炼厂厂长;1907—1911年期间在科尔温诺任制陶有限公司总经理,按自己的设计建造了一些制陶炉;1919—1933年,先后任华沙工艺技术学院讲师、教授。1925年参与创建波兰科学管理学会(设于华沙),并在1925—1933年任首任理事会主席和会长。他还是波兰组织工程师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代表作有《集体工作原理》(1903年)、《轧钢厂中工作组织的图示法》(1909年)等。

[18]Daniel A.Wren and Arthur G.Bedeian.The Taylorization of Lenin:Rhetoric or Re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04(31):287⁃299.

[19]孙耀君.管理思想发展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765⁃768.

[20]Daniel A.Wren.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the U.S.S.R.,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Contribution of Walter N.Polakov[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1980 January:1⁃11.

[21]阿曼多·萨勒斯·奥利弗拉(Armando Salleso Oliveira,1887—1945),出生于巴西圣保罗,在圣保罗工艺技术学院学工程,还没毕业就负责建设莫奇阿那公司和马林邦多电站的部分铁路,后来成为莫奇阿那公司的副董事长。1923—1928年赴欧洲留学,访问了欧洲一些大的工程中心,特别是冶金、电力、铁路和化学肥料生产方面。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与其他人在圣保罗创建“工作管理化组织”,1931年叫“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1934年被当选为圣保罗州州长,并于1936年就职。1935年任“工作合理化组织学会”名誉会长。1936年以圣保罗州长身份支持公共行政机关的“科学管理日”,那是由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为圣保罗州各个市政府组织的一次会议。同年辞去圣保罗州州长的职务而领导了立宪党,后来又领导了全国民主联盟,并提名为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其代表作有《演说集》(1935年)、《民主时代》(1937年)、《为了巴西的明天》(1937年)、《政治形势图解》(1945年)等。

[22]格拉夫·里贝罗(Clovis Ribeiro,1891—1942),19岁获得科学和文学学士学位,24岁获得圣保罗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1916年在卡萨·布朗卡和巴拉布那从事农业工作;1920年创办一家出版公司,并任经理;1925年参与创办圣保罗日报并任经理;次年参与创建民族主义者联盟和民主联盟,民主联盟在争取人民秘密投票权的斗争中起领导作用;同时他还是商业联合会的法律顾问和秘书、圣保罗州报的财政经济编辑。1931年,在“巴西全国科学管理学会”成立时当选为理事之一,直到去世。1932年参加立宪主义运动;1935年任联邦对外贸易会议技术顾问,在改组商船队及其他问题上进行了重要的研究。1936年,在奥利弗拉的圣保罗州政府中任财政厅长。代表作有《论汇票的无支付能力》(1924年)、《桑托斯港的危机》(1925年)、《桑托斯港危机的解决》(1927年)等。

[23]罗伯托·西蒙森(Roberto Cochrane Simohsen,1889—1948),出生于桑托斯,毕业于圣保罗工艺技术学院,成为土木工程师,1909年创建桑托斯建筑公司,1946年担任该公司经理。1909—1910年任巴西南部铁路公司工程师。1911—1912年任桑托斯专区专员和桑托斯市政改进委员会总工程师;1912—1913年担任了桑托斯冷冻公司总经理。1919—1924年任巴雷图斯冷冻公司经理;1923—1928年任全国液体燃料辛迪加总经理;1926—1929年任科布尔公司经理;1926—1927年期间任博拉查公司总经理;1934—1937年先后任联邦议员、巴西工业联合会主席,并在联邦议会的有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委员会中任职。他担任过圣保罗州经济发展会议议员。1946年成为圣保罗州的联邦参议员。1948年去世。其代表作有《桑托斯市政当局》(1911年)、《桑托斯市政的主要进步》(1912年)、《现代工业》(1919年)、《圣保罗的公路》(1923年)、《巴西工业的趋势》(1928年)、《工业的财务》(1931年)、《走向职业》(1933年)、《经济秩序和生活标准》(1934年)、《国民经济的形势》(1935年)、《咖啡工业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938年)、《巴西工业的演变》(1939年)、《经济资源和人口移动》(1940年)等。

[24]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95⁃223.

[25]Ronald G.Greenwood,Regina A.Greenwood,and Robert H.Ross.Yoichi Ueno:A Brief History of Japaness Management 1911 to World WarⅡ[M].San Diego: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dings,1981:107⁃110.

[26]穆藕初(1876—1943),名湖玥,字以行,上海浦东人。14岁时,穆藕初进一家棉花行当学徒。1894年起致力西学,攻读英语。1900年进上海海关任办事员。1907年任江苏铁路公司警务长。1909年夏赴美国,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学习农科、纺织和企业管理等。1914年获农学硕士,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实业救国”热潮,先后创办了德大、厚生、豫丰三大纱厂以及上海纱布交易所、商品陈列所、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国劝工银行等。1928年,应孔祥熙之邀,穆藕初出任国民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1943年去世。代表作有译著《科学管理法原理》(泰罗)、《中国花纱布业指南》(克拉克);论文有《植棉改良浅说》《美棉消毒之方法》《游美国塔虎脱农场记》《中国商务与太平洋》《发展中国天产与商务》《纱厂组织法》《日本纺织托拉斯之大计划》等。

[27]荣宗敬(1873—1938)、荣德生(1875—1952)兄弟,江苏无锡人,先世是商人,其父是清政府税吏,从钱庄习业开始。1896年起,荣氏兄弟随父在无锡开设广生钱庄,1900年荣家与人在无锡开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因合伙人退出,将保兴改组为茂新。1912年荣家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很快就发展为8个厂。1921年,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在上海成立,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家已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4家。1931年荣家申新系统已拥有9个纱厂,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1938年2月10日,荣宗敬病逝于香港,荣德生于1952年7月29日病逝于无锡。

[28]卢作孚(1893—1952),又叫卢思,重庆合川人。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辍学,自学成才。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保路运动。“五四”运动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主编《川报》。1925年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任总经理,经营长江内河航运;1926年6月在重庆建立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26—1949年运营轮船数从1只增加到150只,吨位量从70.6增加到72 469。1950年6月从香港回到内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并继续担任民生公司总经理。1952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自杀身亡。

[29]范旭东(1883—1945),原名源瀼,字明俊,生于湖南湘阴。6岁时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家境由小康到一贫如洗。17岁时随兄源濂东渡日本求学。1908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科,两年后毕业留校任教,辛亥革命时回国。曾在民国财政部任职,后辞去公职,在天津塘沽集资创办了久大精盐股份公司,自1915年投产,至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最大的精盐企业。1918年底,范旭东和陈调甫等创办永利制碱公司,两年后在塘沽创建碱厂。后聘侯德榜为技师长,采用当时先进的“苏尔维法”,于1926年6月生产出碳酸钠含量99%的高质量纯碱。两个月后,永利纯碱以“红三角”品牌,参加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着手筹建制酸工业,聘范旭东为委员,1937年在南京卸甲甸建成永利硫酸铵厂。抗战爆发后,他和李烛尘等率职工转移四川,开辟新的化工基地,又建立多家新企业。抵川后,永利实施技术革新与创造,把制碱法推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1945年,范旭东当选为中国化学学会(1932年成立)理事长。1945 年10月4日因病逝世。

[30]宋棐卿(1898—1956),名显忱,山东青州市宋王庄人。18岁考入齐鲁大学,后转燕京大学。1920年去美国学企业管理,1925年回国,在济南德昌洋行设毛纺部失败。次年去欧洲考察学习。1927年回国,筹划重营毛纺业。1928年往天津开办德昌贸易公司,继续经营进出口业务。1932年春在天津建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经理,生产“抵羊牌”毛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病逝。

[31]宋棐卿与天津东亚企业公司.天津文化信息网,http://www.tjwh.gov.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