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黑黄重要文献新疆初居赤金

二黑黄重要文献新疆初居赤金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虽近同于当地藏族,但仍操维吾尔语,古人称之为黑黄番。其头目贡布谢什,系顾嘉堪布委派,现年二十余岁。统治全族者,前为宗王大头目,系世袭制。兹将两族现任各总分头目姓名,表列于后。
重要文献_中国裕固族

第一节 重要文献

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1](摘要)

——边疆调查报告之六

(一九四二年四月)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

前 言

祁连山北麓,东自张掖东南,西迄酒泉西南,东西宽八百余里,南北长约三百里。全部地势,南枕雪山、北临广漠。水源无论东西,下游皆趋北向。南高北低,有如半面屋顶,雪山恰为这半面屋的顶脊。雪山最高处,海拔一万九千余英尺,北麓最低处亦三千九百余英尺。人口居住地带约在四千公尺至八千公尺间。气候方面,虽无测量,但以酒泉县的气温(年平均8.487℃)、雨量(88.4mm)来推算,似为比较适合高原地区。因高枕雪山,致全部地域水流交错、林木畅茂、山脉起伏、矿藏丰富,耕地牧场多待开发。

本区交通,东乐克部——即三山口番——以西藏寺为中心,北稍偏西至酒泉县城百一十里(其中仅西藏寺至观山堡二十里崎岖难行,观山堡至酒泉城之九十里可通汽车);东南至洮赖川五站,至西宁十站,此是十一站为酒泉通西宁捷径,亦为高台酒泉一带金工赴洪水坝采金大道;西北至红小洲四十里,又二十里瓷窑洲,五十里石羊圈,五十里卯来川,八十里洪泉山,六十里青头山。由青头山东设治局于此。马蹄寺东南十四族,若以马蹄寺为中心,则北至张掖一百一十里,东南至民乐县城九十里,路均平坦,民乐现有汽车通西宁。就目前而论,上述三处以马蹄寺较为便利。

本区人口有黑番,黄番和马蹄寺东南十四族三大常住部落及蒙、汉、哈、回等一部分暂居人口,合共约七千余口。其中多非土著,而为西康、青海、新疆、外蒙等地的移民。语言风尚,有汉蒙回藏四种,但以长时期之相互交识,已同北归于一俗。这里真是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一个陶冶炉,现在仍在陶冶着。我们就调查所及,提出这里正在陶冶中的由来,研讨其原质与演变的各种背景与条件,希望当局就南沿洮赖川以至西宁地势平坦,稍加改善,即可通行汽车。故近有由酒泉修筑公路以达西宁之议。惟该线路较由西藏寺附近通西宁之道,施工为易,然途程则达三百余里。自西藏寺沿山麓东南行,七十五里至黄草坝,又七十里至慈云寺。维鹘之部(即黄番),若以红湾寺为中心而论,北至甘新公路之圆山小(高台县境)百三十里,此路现为高酒(注:高台到酒泉)木材运输大道,倘稍加改善,可为通行大车;东北至犁园堡九十里(由此东七十里至张掖县城,北七十里至临泽县城,现此路亦为运木大道,稍加修筑,亦可通行马车),东北沿山麓至康龙寺一百里,又一百九十里至马蹄寺,南一百五十里至八宝,险峻难行。青海依靠这种环境与条件来改善与利用,加速这种陶冶过程。当然这调查是不够的,尤其是有关社会组织方面,以及同化过程中几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第一章 黄 番

第一节 族分及来历

一、黄黄番

黄黄番原系蒙古民族,来自外蒙新疆一带,迁来时间,无证可考。其宗教生活习惯,均同于当地藏族,惟语言服饰,类似蒙古。现在外蒙内移难民,及王公遗裔(为托力公旗扎萨克之子)喇嘛(为华里堪布),多旅居其地。

二、黑黄番

黑黄番原系维吾尔族,明时来自新疆,初居赤金(今玉门县赤金堡),为明赤金卫。后因故放弃关外,遂内移今地,以避吐鲁番之扰。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虽近同于当地藏族,但仍操维吾尔语,古人称之为黑黄番。

三、黄番之族分

(一)黄黄番

甲、东方族

1.大头目家

2.东八个马家

3.罗尔家

4.杨各家

5.四个马家

乙、西二族

1.西八个马家

2.五个家

(二)黑黄番

1.亚那格家二族

2.虎那格家二族

3.黑番家二族

以上各族名称,系沿俗名及译音,原名尚待考证。自西海子至麻隆寺之广大区域,除锡喇维骼族(即黄番)外,尚有自称唐古特二族及“外吾子”一支。

“外吾子”居住酒泉城东五十里黄尼堡,户三十六,人口四百余名。原为黄番之一部,尚耕种、纳粮于酒泉县府,早与黄番脱离关系,现隶属酒泉县第三区。人称“外吾子”,即“维吾子”转音,尽其源流,系新疆东徙之缠回。

唐古特二族居住慈云寺附近,原系黑番家,直属于隶州镇总兵,后因地近黄番而划归黄番头目管辖,俗称黄番之一族。现有十余户,五十余人,在慈云寺附近游牧为生。其头目贡布谢什,系顾嘉堪布委派,现年二十余岁。

又西海子西北三里许之莲花寺,有僧众三十余人。其附近居民,共四十余户,其中三十余户属虎那格家,十余户属亚那格家。

第二节 行政及疆域

一、行政

黄番行政,清时由甘州提督咨保理藩院;民国以后,则由甘州镇宗使咨保蒙藏院发给刘付。近年则由驻军或青海土观呼图克图及发洛瓦呼图克图发给刘付,行政系统,殊感紊乱。统治全族者,前为宗王大头目,系世袭制。民国十四年时,该世袭大头目因年幼不堪往事,发洛瓦呼图克图遂改派该地康隆寺喇嘛爱罗为千户,代理其事,复经甘肃驻军加委。惟爱罗喇嘛信用未孚,事实尚难统制全族,各小头目有各自为政之势。黑黄番清时原隶肃州镇,民国以来,隶肃州驻军。黑黄番现时管辖往事头目为安进潮千户,能通汉语文,其职世袭,为土观呼图克图所赐予。兹将两族现任各总分头目姓名,表列于后。

二、疆域

黄黄番族辖地,东起黑河西岸,西至高台摆浪河一带,北沿祁连山北麓与临泽张掖为邻,南至分水岭,与青海省接壤,东西南北各相距约三百里。黑黄番东起摆浪河,西至马营大,北沿山麓与高台酒泉接壤,南至祁连山与青海分界,广袤约二(百)里。

各族家分布情况:

甲、黄黄番分布地:

1.五个家:东起临泽西南之梨园河,西至红湾墩,南至嘛台子,北至炭寨子。

2.罗尔家:东起石窑河,西至大白坂,南至石板椿,北至梨园河。

3.四个马家:东起三岔河,西至石窑达板,南至拉尽达板之水吴河,北至大助把。

4.东八个马家:东起黑河西岸,西至大楞河,南至黑河脑,北至牛毛山北根。

5.大头目家:东起石嘴子,西至三岔河口,南至拉尽达板,北至大磁窑板。

6.杨各家:东起索那尽滩,西至长干河,南至八字洞河,北至水关闸。

7.西八个马家:东起阿急沟达板,西至喇嘛台子,南至土木干,北至河急峡门。

乙、黑黄番之分布地:

1.亚那格家:东起窑沟东梁,西至中原墩,南至祁连雪山,北至硝暖泉。

2.虎那格家:东至中史图墩,西至石灰关河(逸东山根田地是黑番家的),南至铁里杆,东南至双岔子、塔尔墩,西南至石墙子俄傅,东北至新坝民渠,西北至镇夷坝上沟。

3.黑番家:前山之部东至石灰关河,东北至烟墩沟河,东南至白崖,西至马营河炭洞界石,南至索口达坂,白石墙子,北至新沟民渠。

丙、黄黑番族之公共牧地:

1.西海子:地在酒泉县境内,距酒泉城东一百二十里,藏民牧区。东起回回沙梁,南至喇嘛台,西至库日井子,北至西番泉,倏湖黄土梁,距下盐池三十里。其地湖泊,东西一里,南北三里,四圈沙梁,水色澄绿,位于明海之西,故称西海子。有头目安有才常住其地管辖牧民。

2.东海子:地在西海子东一百里,位于高台县西北境,东至红柳沟墩,西至回回沙梁,南至三道岭,北至旧大道南。地有明海,周圆一里,水清见底,四圈沙梁,驻有亚那格家副头目安立民,统治其地。东西海子之地形:东海子面积较西海子略小,其间芦苇丛生,较西海子为浅。就地形观察,东西海子在昔应为大海,因西海子西南受丰川之水,南受马营河之水;东海子南受摆浪河水,后水流日少,河床干涸,致东西海子之地面突出,而使两海分离,呈现近状。现东西海子分受半乐川、马营河,摆浪河水之河床就有遗痕可寻。

第三节 名胜与史迹

一、松木达坂附近山景

松木达坂一带,山顶平坦,而沟谷深邃,山岭野草,茂密又茵,山坡云杉笔立,翠郁青葱。尽山岭高逾万尺,林木难生,山坡峰峦屏蔽,气候稍暖,林木适于生长。

二、长沟寺盛景

西沙河西岸皆耕地,虎那格家之田地几全部在此。惟因地势高亢,气候寒冷,仅产青稞等类。距此东行十里至长沟寺,寺地海拔九千尺,寺东云杉茂郁,苍翠宜人。寺西草色鹅黄,秀丽如茵,南对冰山,晶琼旭目,中溪流水,清明为镜,置身其间者,俗念顿消,诚修禅之幽境。寺中经堂与东乐克之西藏寺相伯仲,惟年代转晚。所建先于滨州寺,而为经窑寺之分寺。寺位于摆浪河上游,南行二十里,即为千年不化之雪山,气候寒冷,夏日则温暖、草长,适于消暑,为亚那格家之头窝(亚人以摆浪河下游北岸为东窝)。亚人夏日东徙至此,帐幕棋布,别有乐趣。冬则北徙以避寒威。

三、红湾寺山水

红湾地形,南高北低,东流、西流、入极甲三河,为喇嘛台子所阻,会于红湾寺前,经桦树(湾街出产金之峡口)经犁园沙河东下。三水沿岸,耕地颇多,丛林满谷,以白杨、柳树为最,河水澄清,长流不息。其东西南三面山地,满布云杉,茂郁青葱,苍翠欲滴,大者怀抱,小者如奉。青山绿水,与雪峰相映,风光别具。所谓“八极甲人物,多聪慧秀丽”其山灵之所钟秀。红湾寺之八极甲河,有木桥一座,站上俯瞰,清流潮声,怡人心目。过河有营台子,位入极早河东流洲河之中,昔为驻兵之营防。自此以达犁园堡,烟墩连楼(即古之峄大台)尽为昔日防匪之通讯工具,今虽不用,而墩形犹清晰可睹。

四、青龙寺战后遗迹

二十五年冬,红军过境,寺村牲畜房舍,颇有损失。后一百师部队,沿犁园河南山,在该寺对面山梁与红军接触,战斗激烈,双方颇有死伤。血衣白骨,今犹迹痕可辨。

第四节 户口与物产

(略)

第五节 宗教现况

黄番信喇嘛教、境内之喇嘛寺林立,兹将其重要寺院,列表如次。

黄番重要寺院概况调查表(略)

黄黄番喇嘛之特习:黄黄番境内各寺院之喇嘛,有一特殊之现象,即奉黄教,而许娶妻。相传黄黄番壮丁,昔曾为国远征死亡颇众,为人口繁殖计,敕令特许该族喇嘛娶妻,故黄黄番伍嘉堪布等均有妻,而黑黄番顾嘉堪布等则无。

经窑寺之名称与由来:经窑寺以昔在窑洞念经得名。相传明时有红教喇嘛,披发修道,睹是地有佛光,宜为虔修之所,乃偕徙就崖凿洞以为经堂,塑佛像,大小窟十五洞,若敦煌之千佛洞,安西之万佛峡然。清初以僧徒日众,遂建大经堂于崖下,改奉黄教。惟人以其本为红教,且蓄长发,故呼之为长毛喇嘛,乾隆时令弟子史喇嘛分建佛寺于摆浪河,是为长沟寺。经窑寺后于同治年间之西北回乱,至民国十二年,招回僧众及亚那格家、五个家等联合重修,恢庙观不及长沟寺之伟大秀丽。

康龙寺之“王子护法”与其喇嘛生活:康龙寺原有僧徒三百余人,嗣以红军过境,瘟疫流行,现余一百零九人。其大经堂与伍家堪布之衙门,爱罗千户之办事处,及僧房数百间,皆为大毁,惟护法堂尚存。寺僧云:“护法堂因护法神显圣,而获保全。”等语。查该寺所供之护法神,与其他黄教寺院不同,除一般寺院之护法神外,另有“王子护法”,特别尊重。相传昔有王子,虔信佛教,对人民功德甚伟,死后就地为神。因供诸寺,其为灵验,能卜算、无像,用矛系中以作象征。遇事不能决,则执矛念经,矛自跳动,划地为文以答,为内地之抉乩然,是地呼为“跳师公子”。是寺喇嘛,大都与俗人之生活无异,有家室者,回家则俗,在寺为僧,多来自东八个马家。因是地喇嘛,几占其全部壮丁四分之一,故其生活,不如他处喇嘛之优裕,贫者亦为人牧放牲畜,并掘取大黄,以维其生计。

第六节习俗与生活概况

黄番种族,虽有蒙古、回鹘两族之分,但均信仰喇嘛教。而邻接汉藏人,故其生活习俗,类似藏人,而趋汉化。黄泥堡后代之生活习惯与耕种汉民几无差异,惟堂中佛像与院门墙角,均插白旗不同耳。兹分述如后:

性格——黄番男子,好骑马射击,身躯高大,比武有力,但秉性诚朴,服从领袖,富于牺牲精神。

衣——黄番衣服,男装同于青海藏民,女装则类似蒙古,惟头戴锥式毡帽,脚穿软筒皮鞋,又与青海妇女无异。衣料富者喜用花缎毡氊,贫者多用褐色蓝棉布,或自织褐色羊毛毯子。布缎来自内地,毡氊则自后藏贩来。

食——食料以乳酪青稞为大宗,牛羊虽有,多不忍食。乳酪系畜牧自产,青稞与麦,除少数为自产外,尚需向张掖、临泽、高台、酒泉等县购来。

住——喇嘛寺院及喇嘛住房,大都砖石砌成。普通人家,除少数耕种者有固定住宅外,余均用牛毛织成之帐幕,逐水草而迁徙。幕内之陈设布置,大致同于青海藏民。

行——除东西海子藏民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外,余均用骡、马、犁牛,以供乘骑运输。

嫁娶——黄番之择配、订婚、结婚、礼制习惯,均同于青海藏民。兹以罗尔家妇女婚姻为代表,以窥其一斑。罗尔家族青龙寺左,人口稀少,较黄番各族为甚。头目犹寥若晨星,普通人民,更无论矣。因此,彼等之民族观念属归,多不知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可见,边疆教育,应如何加紧推行,以提高其文化水准,使之成为大中华民族之一环。

经济生活——(一)劳动主体:黄番区域可耕之地虽多,但从事耕种者甚少,其农作技术与工具,亦极简陋。大多数人仍以游牧为生,暇则荷枪驰马,逐猎山林,以增副产之收入,女子除住织褐缝衽炊煮之外,又兼放牧操作。其间从事农业者,耕种亦由妇女担任,辛勤有过男子。黄番社会之所以重视女子,以其为生产劳动中心也。(二)生活与负担:黄番一般生活极为贫穷,各种欲望多受自然物资限制,据该族副办言,其原因为“本族各户”皆重视妇女,有女者多不嫁人,性欲之解决,则任妇女自由,言娶者则索巨金以拒。因女子在家为重要生产者,牧牛羊、操家务,皆由女子担任。如一旦嫁人,则骤失劳力,因索巨金以补偿。故贫者皆无娶妻,即身为头人,亦有难免。云:“彼意矫正此风,惟有规定办法,制一聘金,男女相悦,则依章办理,父母不得过分勒索,则互相便利。”

教育——边疆人民,多以喇嘛寺院为其教育机关,以为充当喇嘛,学习藏文经典,即受教育。蒙藏人民,大抵如此,黄番亦然。故黄番教育,仅有少数通藏文经典之喇嘛,在俗人之能通蒙藏回汉文字者,不能获得满足,日常生活,极为简单,如差徭稍定、牲畜发瘟,即连最低生活,亦不可得。兹举下列数如为代表,以表一般。(1)黄番红湾寺之八极甲,十五年前,最称富有,每户牛羊马匹,皆成群而牧,男女老幼,出则肥马锦鞍,居则衣履完整、欢笑自若。但近年以来,差徭繁重,瘟疫流行,人畜死亡过半,民遂固穷。现年纳马四匹,杂款四千元,甚难应付。(2)虎那格家除住东西海子外,山居二十余户,约一百余人。彼等除供寺院差徭外,年向肃州驻军交税以马一匹,草百四十元。该地民众,知识较为落后,且甚贫苦,定额贡户,早难应付。幸境内有汉民牧户四十余幕,共同分担,故尚能勉强支持。

另:边区牲口瘟疫,羊群中有“出骚”一种。按:山羊之骚,为皮肤病之一种,病状如杨梅疮,一羊患此,往往三数日内,千百皆死,传染极速。

第二章 马蹄寺东南十四族概况

(略)

第三章 外蒙难民(略)

第四章 东乐克族概况

(略)

第五章 祁连四小创设经过与其现况

第一节 创设经过

祁连藏民,因文化落后与其固闭之宗教思想,于开办学校之仪,向持反对。惟祁连藏民的宗教领袖顾嘉堪布、马罗汉等,颇具卓识。因常与本会酒泉调查组人员接触,得闻教育重要之议,对兴办祁连藏民学校,渐具热心。第其部属,多持违仪,一时难以实现。

二十七年秋,顾嘉堪布于慈云寺召开抗战建国宣传大会,本会酒泉调查组出席人员,会同顾嘉堪布、马罗汉等,对与会藏民,于抗战宣传外,特别注意教育与经济文化关系之解清,从自身利益上,发挥教育功用,以引起藏民之求进心理。

二十八年初,本会酒泉组人员,与顾嘉堪布、马罗汉等,组织“祁连山藏民抗战建国宣传团”。宣传要点中,特定兴办教育,以提高祁连文化水准,改善经济生活。所至之处,均劲切劝导,祁连藏民之反对兴办教育心理,由是逐渐消除。二十八年夏,祁连四小之创设计划遂得逐步实现。各校校舍,暂借莲花、慈云、红湾、西藏各寺之房屋,略加修改。先成立校董会,由顾嘉堪布、马罗汉任正副董事长,以各处喇嘛头人为董事,并聘请本会酒泉调查组同仁为名誉董事,以协助彼等进行。开办费除朱司令长官赏赐之茶缎变价外(二十八年春,顾嘉堪布、马罗汉等组织“祁连藏民慰问团”,赴兰州献金献旗。朱司令长官因而赏赐彼等茶缎等物),并由各族酌量采捐,以促其成。二十八年下期之经常费,则以本会补助之六百余元为主,各族略有凑捐,四小遂于是时先后实现。向日怀疑教育之僧众头人,均为倡导之主干。四小前途宜在顺利矣。

第二节 莲花寺小学概况

一、学校环境

莲花寺初级小学,设于西海子之莲花寺旁,以东西海子为学生来源。东海子居民约六十余户,归亚那格家副头目统辖。西海子约四十余户,受虎那格家副头目统治,均操“维吾尔”语,以游牧为业,年长者大都能通汉语,识藏文者仅少数喇嘛,识汉字者仅三五人。自该校成立后,居民对教育功用,已渐明了。但因家中操劳乏人,送子弟入学者尚不十分踊跃,亦文化落后区域初设学校之普遍现象,尚需继续劝导,以促其发展也。

二、成立年月

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三、校舍与设备

该校校舍,系借用普通民房,计正房三间,为教员办公室兼宿舍,左右两厢各三间,一为教室、一作饭室,此外另有厨房一间。设备方面,除桌凳外,仅有新生活挂图数幅。

四、组织与行政

设校长教员各一人(藏文教员未计入),教员秉承校长之指示,处理校务及教务,以校董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五、施教情况

1.学制:暂办四二制之初级。

2.班级:暂办一年级一班。

3.课程:国文、藏文、算术、习字,唱歌、体育。

4.书籍:采用生活书店战时课本,藏文与算术则由口授。

5.训育:根据部颁小学训育实施外,本期以童子军训练为中心。

六、经费

全年一百二十元,由东西海子亚、虎两族分摊,全作为汉藏文教员之报酬。惟本年(二十九年)本会已拨款一千二百元补助该校。

七、学生

现在校者约二十人,年龄十二岁至十九岁。

八、教员

(一)妥九思,授汉文、算术、体育等科,系酒泉县立中寨小学毕业。

(二)郭法台,授藏文,莲花寺僧官。

九、其他

(一)学生入校之初,大多不谙汉语,约经二月之训练,始能听讲。

(二)学校房屋不敷,宿舍缺乏,远道学生来校不便,故学生人数距预期者尚远。经费太少,现由本会酌加补助。

第三节 慈云寺小学概况

一、学校环境

慈云寺初级小学,设于高台县境南之水关口慈云寺。学生来源为黑黄番区域之亚那格家、虎那格家、黑番家及六族家等处,居民近百户,多操维吾尔语,以游牧为最多。全数均能兼通汉语,惟识汉字者,仅头目一二人。居民对教员颇热心,惟学校初办,设备不全,加之地域较广,子弟就学,殊感困难。将来须扩充校舍,使远道学生,均能住校,则可解决若干困难也。

二、成立年月

二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三、校舍与设备

暂以慈云寺之大经堂侧之三间茶房为课堂兼教员办公室,宿舍与饭堂则借用寺旁之民房。设备方面,较莲花寺小学多有数幅防空防毒常识挂图及总理遗像、全国地图等。

四、组织与行政

与莲花寺小学同。

五、教学情况

与莲花寺小学同。

六、经费

除本会每学期补助六百七十五元外,尚无其他收入。教员薪俸,除汉文教师月发一十二元外,其余学生书籍及少数学生伙食津贴,与学校文具等办公费,每学期发一百二十余元。剩余之补助费,则拨归红湾寺小学支用。惟自二十九年起,本会已专补助该校一千二百元。

七、学生

(一)人数现有二十三人。

(二)年龄七岁至十九岁。

八、教师

李懋德授汉文、算术、体育等科,系高台新坝小学毕业;顾嘉堪布授藏文,系祁连山宗教领袖,义务职。

九、其他

该校校舍过于狭小,地点亦不适中,仅距亚那格家过远,将来应迁设于长沟寺附近。

第四节 红湾寺小学概况

一、学校环境

红湾寺初级小学,设于临泽县境南西八个马家之红湾寺旁。学生来源为黄番区域之东西土族,居民约三百余户,以业牧者最多。语言与黑黄番大同小异,通汉语识汉字者太少,对教育之功用,尚乏明了,但因宣传功效,对学校尚不反对与逃避。

二、成立年月

二十八年十月九日。

三、校舍与设备

该校校舍较为简陋,仅借用喇嘛住宅之正屋三间为教室,设备与慈云寺小学略同,惟因经费支绌,桌凳尚不齐全。

四、组织与行政

与前校同。

五、教学情况

与前校同。

六、经费

二十八年,除分用本会补助慈云寺小学经费一部分外,不足之数,则由各族分摊。惟二十九年,本会已为该校补助一千二百元。

七、学生

(一)人数:二十人。

(二)年龄:七—二十一岁。

八、老师

裴恒德,授汉文,算术等科,高台新坝小学毕业。安党,授藏文,红湾寺喇嘛。

九、其他

该校环境,较为复杂,尚需设法整理。

第五节 西藏寺小学

一、学校环境

西藏寺初级小学设于酒泉县境三山口之西藏寺,属东乐克黑番区域。居民约二百户,职业以畜牧为主,业农者不满十户,操藏语,但已普遍能通汉语,少数已不懂黑番语。因过去未设学校,识汉字者尚少。但较黄番开通,对创设学校,多热心赞助。

二、成立年月

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三、校舍与设备

该校校舍,系借用喇嘛住宅修改而成,计正房三间,为教员宿舍兼办公宅。左右厢房各三间,一为饭堂,一为学生宿舍,就原有过厅三大间,建设为课堂,可容五十人。另有厨房一间。又距校不远,有屋九间,为学生临时宿舍。校前有三十平方丈之操场一块,竖有旗杆,每早晚由教员率领学生升降旗。设备方面,较前三校略为完备。

四、组织与行政

与前三校同。

五、教学情况

1.学制:暂办四二制初小。

2.班级:暂办一年级一班,因学生年龄关系,分甲乙两组,合班教授。

3.课程:国语、藏文、算术、常识、习字、唱歌、体操。

4.书籍:中华书局新编小学课本。

5.训育:与前三小同。

六、经费

系本会每学期补助之六百七十五元。教师薪金,每月二十五元。学生所用书籍、文具、炭水,均由学校供给。

七、学生

(一)人数:三十六人。

(二)年龄:七至二十岁。

八、教师

(一)夏世琪,授汉文、常识等课,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毕业。

(二)马罗汉,郭嘉诺门罕管家,授藏文,义务职。

九、其他

(一)学生入校之初,亦有少数不通汉语者,但经训练之后,即较原懂汉语之儿童,更聪慧流利。

(二)该校校舍位于山岭,地位狭小,将来学生增多,无法扩展,似有另觅校址之必要。

(三)学生家境贫困者,须加津贴。因现有学生往往有衣食无着而退学者。

(查本章系根据二十八年十月派员视察各该校之视察报告书摘编。各校经费二十九年已由本会另加补助,各校现行状况及经费情形,已有改进,特附志之)。

(抄自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资料部)

哈萨克入甘续记摘抄[2]

马铃梆

一、东海子事件

余撰哈萨克入甘记七章,附录三章,所记述之事,截止于“中华民国”三十年九月。转瞬双十节已过,闭户读书。一日晴朗,坐对测候所胡君送来之菊,遥望祁连之雪,虽无陶渊明“悠然”之佳趣,然乘暇以观缮正之《记》及《附录》,亦良好之时光也。适东海子头目安立民之兄安立国至,余欣然延之上座,殷勤慰问曰:“地方平安乎?人民无恙乎?牲畜繁殖乎?”此固向游牧人寒暄之例语也,不料触动安立国之心事,盛额而相告曰:“地方被哈匪扰乱,人民被哈匪屠杀,牲畜被哈匪掠夺,此东海子空前未有之惨祸也。”余闻之凄然。爰作哈萨克入甘续记,着记东海子事件。

酒泉高台两县之间,有一游牧区域。其地东至高台黑泉附近,西至酒泉黄泥堡附近,北与高台盐池、双井子等接壤,南与酒泉清水、沙山毗连。东西约二百余里,南北约百余里。中有沙漠横亘,俗呼曰:“回回沙窝”。相传古代战争,有回教徒避兵灾于此,故名。沙窝者,流沙之俗名也。沙窝以西之地曰西海子,沙窝以东之地曰东海子。西海子地方有一湖泊,附近有寺曰莲花寺;东海子附近亦有湖泊,附近有寺曰明海寺。故知两地系以湖泊得名。(俗呼湖泊曰海子。)

两地所居之游牧人,俗呼曰黄番。近因明令改“蕃”称“藏”,彼等行文皆自称藏民。其语系维吾尔语,牧民互相称呼曰“锡喇畏吾尔”。锡喇黄也,其义近于“黄回鹘”。(按:回纥改称回鹘,自元明以来,译曰畏兀尔,最近新疆当局译曰维吾尔。)彼等之宗教及一切风俗与西藏人同。祁连之藏族被称为黑番,彼等另呼为黄番,仅亦有由。彼等自何时起牧于此地,史缺记载。然余从多方考之,知其梗概:彼等与酒泉黄泥堡一部分居民同族,所不同者一耕一牧耳。耕者渐化为汉人之习俗。西海子牧民以“贺郎噶家”(小部落之名称)为主,东海子牧民以“亚拉噶家”为主。东海子有牧民六十余户,西海子有牧民四十余户。“贺”、“亚”两族之正头目皆居祁连山山地,两海子系一草滩,留副头目管领之。据彼等(黄泥堡、两海子、山地二部黄番)自述,明代自新疆东向,初居酒泉附近,逐渐向南山推进。明代于明海寺侧建明海堡,驻兵镇抚,清代亦因之。迄今近城者(黄泥堡等地)业农,近农者渐知定牧(两海子地方);近山者似为游牧。

经多年之开导,民国二十八年,西海子莲花寺设一小学,由蒙藏委员会外差人员指导,受中央之补助。东海子亚拉噶家副头目安立民愿以全部落力量设莲花寺小学第二部于明海寺。两部落重要人物欢聚一堂,余赠联语曰:“开拓南北山而教育,造成东西海子人才。”期许甚深。不料相隔一日,竟有一惨案发生,人事之不测,以至于是耶?

十月五日(农历八月二十五日)晨,东海子民众遥兄哈萨克约四十人,驱马五十余匹,自祁连山之榆木山奔出,蹿至东海子明海寺东五里沙滩上停留不前。按诸当地旧例,凡外来生客成群入境、本地首领必派人前往查询,从何来?到何处?有何目的?此亦盤诺奸宄之意。二十九年冬,马鬃山一部分蒙古人受“华米喇嘛”之怂恿,经过此地而东向,彼等前往查询,受蒙民羊酒之款待,两方欢洽。此次见有牧人远来,彼等亦作如是观。由明海寺就近派喇嘛五人,民众一人,前往询问,并劝其远徙。至帐前观之,始知非蒙民乃哈萨也。幸两方语言略通,可以表达意见。哈萨本自山中劫马逃窜者,恐藏民为官府侦探,对彼或有不便。不然无意间漏出消息,亦对彼不利,乃谓六人:“他无所求,但为我作向导。”六人求回寺,哈萨不许,以绑票方式架走之。寺中人见六人不返,知为哈匪所劫走。东海子牧人大惊,聚议于头目家。十六日,由安头目立民偕明海寺主持安法台率安才等,共计十八人,向北跟踪追之。中途追及,彼等既不知分左右翼包围,又不知分前锋与后锋制敌,密集前行,浑无秩序,若干日之赛马然。藏哈相隅一箭之地,遥见哈匪四十余人,居高向下,前进又复中止,手中所持者惟挺与刃耳。依少年有为之安才意见,先放两枪(适藏民中仅有大枪二支),威吓敌人,如降必下马来归,如战必枪刃相迎,胜负固未可预卜也。不料鬓鬓斑白之安法台以慈悲为怀,且恐哈匪伤其弟子。乃制止安才之行为,自作先锋,命藏民一律下马,各出囊中钱财,婉言谓哈匪曰:“吾与尔平日无冤仇,尔欲前行,吾不害汝,请释放吾弟子等六人归,吾将助汝路费”。哈萨闻之,初无哀怜之意,但曰:“汝等同我向前行,到适当地点,我交还汝等之六人。”安法台信之,命从人尾随。行至一四面有沙梁地带,闻有小儿啼哭声,知已与帐幕相近,哈萨肃众人,出其不意,夺其二大药枪,然后以绳分结诸,剥其衣履。安才挣扎欲逃,哈萨先以绳缢毙之。然后分别缢杀诸人。恐其复甦,又分别以斧击破诸人之脑,以沙掩其全身。怜安法台年老,料其必死,未加斧劈之刑。日夕,安法台甦醒,精神恍惚,至高台城报官。事后查询此缢死之地,属于金塔。在该县东山“双古城”东二十里,距县城仅四十里。此地仅发现尸身十七具,知为安头目等殉难地。至于喇嘛等六人,已于十五日晚被杀于夹山。其地为东海子北山,亦即金塔南山也。此次事件,东海子死者凡二十三人,其名称如下:亚拉噶家副头目安立民、僧徒郭罗汉、郭小罗汉、杨班弟、杨小班弟、郭班弟、民众安才、安应才、索福成、郭成禄、杨生元、杨老四、白天福、白天喜、白雪海、索成秀、白武兴、郭老二、杨进才、安天保、白家四十八、安昌华、白小圈头。

二、东海子事件之结束及其影响

东海子为安静之地,安立民等为守分之人,祸从天降,不特藏族伤感,附近人士亦为之惋惜。安立民之兄立国率代表白武才,郭成福等入酒泉城,分向骑兵第五师及第七师区行政专署报告,并请求救济、发枪、追藏、缉贼等项。甘肃省体恤边民共发救济费国币四百六十元(每一死者家属得领二十元),至三十一年七月,始将领款手续办理清楚。发枪一事,虽藏民欠未领得,然上方已有价发之意。三十一年十一月,马鬃山宝布拉歼灭哈匪二十二人,夺回驼七十五匹,并有其他物品,七区专署判断即东海子案之破获。三十一年夏,安才之弟安玉因运羊毛为行,曾至该山,亲见夺回驼马,皆非东海子原物,藏民等断定此事或与东海子案无关。(详后)

此事件已告结束,论其影响则有下列极端:

(一)哈萨扰乱区域之扩大。前此劫杀案,仅出现于玉、安、敦三县及祁连山红湾寺八个家一带,今已延伸至高台酒泉地方。由此西至敦煌,东至甘州皆其扰乱区域,甚而“金塔”,“鼎新”亦发现案件矣。

(二)藏民因遭祸而求进步。祁连北麓,民日出而牧,日入而息,与外界颇少来往,浑浑噩噩,恍若“无怀”、“葛天”之民。经此二十三人惨杀案发生、军事知识缺乏,不足以自卫,识字者太少,呈请呈报等公文,无人执笔,为一小事而牵延数月(例如:索还牲畜须造牲畜特征册,领款须各家具领条,此虽小事,安立国等往来城乡数次,费时半年);现代常识太差,不足以应付新事件。凡此,皆一一暴露,自知非改进不足以图生存,恰巧“西北干部训练团第一边疆青年训练班”暂设酒泉,班主任罗怒人,教务长王德金等皆热心培植边疆青年者,派员入山招收藏生。在往日未必有大量学生入城,此次例外,东海子头目安立民之子安维狱,安立国之子安维峻,首先响应。西海子耆老之子郭怀成、郭怀玉随即附和。东海子愿受训学生二人(注一),西海子学生八名,其他各族闻风响应,计酒泉三山口东乐克部藏生马生哲等三十九名,五个家。

藏生顾彦情等三名,西八个家藏生让才郎等四名,罗尔家藏生柴凄嘉二名,大头目家三名,亚拉噶家朝在云等二名,贺郎噶家四名,其他藏生八名,共计藏民学生七十五名。开藏民学生入城受训之先河,虽日主持教育及协助招生诸君之力多,然求知自卫,出自藏民之自觉,亦不可忽视。

注一:因东海子新成立学校,学生留学校读书,故入城受训者反少。

三、黄番受祸及顾倡徙哈记

三十年十二月六日,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忠信)派酒泉藏民代表顾嘉堪布、马罗汉、安立国、安绪龙等十九人,而述哈萨扰害情形如下:目前哈萨居东柳沟(亦作东流讲)距红湾寺三里,距慈云寺五十里。近半年统计,抢夺藏民马二百七十五匹,宰食牛二十二头,羊百五十二只,杀人三名,入东海子杀藏民二十三人,杀汉民九名,入红水坝金厂,杀挖金二十余名。除西呈外,又具文接呈。《呈请驱逐哈萨出藏民境以维藏民生命事》,其文末云:“哈萨居红湾寺附近,地形重要,可以四出为害。南至黄鞑子峡可入讨来川。东至康隆寺东水关口闸,亦可入讨来川。又东可通黑河上游。西至慈云寺南水关口,亦有路通讨来川。北至梨园口,高台新坝东,西海子及金佛寺等地。若不呈请驱逐哈萨、则贺郎噶家、亚拉噶家、五个家、八个马家、罗尔家、大头目家、东八个马家,羊噶家、四个马家、石灰关黑番、马蹄寺东南十四族及三山口东乐克部,悉元立足之地,且妨害金厂工作,影响汉藏通商,扰乱后方交通……”吴委员长当面答获:“回到中央去详细研究。”该堪布等十九人又将同样呈文向第七区行政督察专署投递,最后一段祈求:“专员鉴核转请陆军第一百师师长饬令逐哈萨仍回原籍而除害。”专员兼保安司令曹启文将原文转函驻甘州第一百师司令部,师长韩起功复函云:“本部无法迁徙,该保安司令部自行酌办。”

顾嘉堪布之德,余名之曰“徙哈论”。不仅对各有关机关长官呈述,且对社会人士作口头之谈话:“只要哈萨不居藏人境内,一切都可商量。无马不能远徙,我藏民出马助之,无羊不能生活,我藏民出羊助之,无旅费及口粮者,我藏民愿出钱出粮以助之。我藏民对之毫无办法,只望哈萨远走。”其言慷慨而哀婉,愤恨而悲悯,可以代表驯良而好佛之藏民一般希望。

四、顾嘉堪布一再呼吁

三十一年一月,哈萨分布于黄番区域之状况如下:西八个马家(部落)所属红湾寺东柳沟住哈民一百七十五户。四个马家所属骆驼脖子住哈民一百家,四个马家所属拉盖板住哈民八十户,四个马家所属黑牙沟住哈民二百户。共计五百五十五户。二十九年至三十年,甘州驻军派兵入山镇抚,计红湾寺与青龙寺各一连,并由驻军将哈萨头目委任为五个保长。当驻军在山中时,抢案已不少。三十一年除历正月初三日,一百师两连兵士完全撤退,哈萨更形猖獗。

三十一年二月,据顾嘉堪布向余面谈:“驻军撤退后,除原有五百五十五户哈民不计外,又由大马营附近移来哈民二百余家。目前分布情况如下:康隆寺、长干河、四个马家、罗尔家、西八个马家、黄鞑子峡等地。五个马家,罗尔家及四个马家所损失之马匹,约占原有额数十分之三。惟西八个马家头目安绪龙有枪四枝,率领民众抵抗,损失尚小。

该堪布亦知“徙哈论”仅属希望而已,未必能立即实现。又见安绪龙自卫之法颇收实效,于是又倡“自卫论”。二月,向肃州驻军骑王师长马呈祥借枪十枝(按:此枪于三十一年四月归还)领回组织自卫队。三月二日,呈兰州容主席一电文曰“甘州南山红湾寺、康隆寺一带,哈匪猖獗,杀人越货,为祸甚烈。恳祈发给枪弹,俾藏民自卫,并令哈萨迁徙至讨来河上游,以抒民困”。同时向七区专署呈请数事:一曰发给枪弹、俾藏民自卫;二曰派一干员,带武装警察十名驻山中,一则维持治安,再则就近指导藏民。

顾氏回山后,先后寄来报告两则。其一曰:“阴历二月十八日,贺郎噶家失马四十五匹,藏哈两方开火,藏方夺回马三十一匹,耗费子弹百六十发,同月二十二日在水关口发生卫突,藏民死者三人,失枪二支。此次失马二十三匹、牛十七头。阴历三月初三日,亚拉噶家人我巴巴斤失马三十六匹。同月初七日,五个马家柴旦瓦斯失马二十五匹。杀死藏民贺第国一人。十一日,八个马家柴因斯担失犁牛三十三头。十六日,罗尔家人民段巴斯失犁牛四十头,羊三百只,受伤者一人。”其二曰:据八个马家藏民报称:前次水关口伤藏民三人一案,匪首为哈民青凸里大娃(长子)及外号小铁匹者二人,务经甘州韩师长招抚,寄居西八个马家地方。不料二人本性难移,率领二十余人四出行劫,前于“一排松”抢马十余匹,最近(指阴历三月底)又在长向寺抢去史喇嘛之马二十五匹,亚拉噶家杜圈头之马三十六匹。

阴历三月二十二日,哈萨成群来往酒泉三山口一带,藏民马正有、郎正熊失羊三百余头,骡马二十三匹。于是祁连西部黑番惊恐。五月八日,东至黑河、西至酒泉嘉峪关南面所有藏民,联合向七区专员公署呈请“呈请上峰发给枪支,组织自卫队防护哈匪,以保护生事”。其文曰:“藏民分布之地,东至黑河东西岸、西至青头山,畜牧为生,安居乐业。不料近年有哈匪作乱,抢劫牲畜,杀伤藏民。牧民驯良,束手待毙。代表身负领导牧民之责,不敢坐视,具文呈请援夺,指令各头目组织自卫队。并请转呈上峰准发枪支……”末署代表为顾嘉堪布、马罗汉、安绪龙等,并附头目名单一张,抄录如下:

贺郎噶家头目闹拉什

亚拉噶家头目安进新

五个家头目柴旦瓦斯

西八个马家头目安绪龙

罗尔家头目沙尔道(副头目)

康隆寺大头目贡布什加

四个马家头目(管家代行)

羊噶家头目(管家代行)

东海子亚拉噶家副头目安继狱

西海子贺郎噶家副头目噶成才

酒泉三山口东乐克部头目(大头目已废,三小头目每年更换)

甘黄坝口头目李福成

磁窑口头目李德先

卯来泉口头目李寿山

酒泉县直属第一保保长佘登元

由以上名单,可见藏民全体动员团结御哈之精神。

三十一年二日,原驻甘州之第一百师师长韩起功部移驻青海,由骑兵第十师接防。五月,原驻肃州之骑兵第五师师长马呈祥移驻柴达木,由新编十八旅接防。驻军皆尊重甘省府意见,并秉承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命令,切实防范,并设法招抚。同哈萨又迁徙,留居甘州南山者六十余户耳。斯时藏哈之卫突较少。

甘肃河西祁明区民族情况[3](附记)

金在冶

在甘肃河西走廊中东起张掖东南约百里的马蹄寺,西迄酒泉西南约十里的卯来泉的东西长六百里,南据祁连山纵深三百里中间,分布着维蒙藏三大部分民族,以不同的民族在同一的宗教(佛教)同一的生活情况下,过着团结友爱合作如一家的农牧生涯,恐怕在全国除这里外,这种现象别处是少经见的,兹将各族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黄番:黄番分二部

1.黄黄番系蒙古血统,来自漠北称撒里维吾尔,散居高台摆浪河之东,黑河之西,北沿祁连山北麓与临泽张掖为邻,南至分水岭与青海省界接壤,东南西北各相距约三百里,以红湾寺为政教中心。因接近张掖,清时归甘州提督管辖,如遇重大事情则由提督再咨送理藩院办理,民国初归甘州镇守使,遇有加委继承等则咨保蒙藏院发给劄付,近年则归甘州驻军管辖,但青海土观呼图克图及夏泣瓦呼图克图均有权给委,故行政系统殊为紊乱,后移归地方政府治理,始脱离武人统治。兹将族别人口分述如下:

甲、东五族

①大头目家:五三户,二一二名。

②东八个马家:九四户,四八三名

③罗儿家:三八户,一八二名。

④阳个家:四七户,二二九名。

⑤四个马家:一一户,六三名。

共计二四三户,一一六九人。

乙、西二族:

①西八个马家:七九户,四七九名。

②五个家:二八户,一三名。

共计一七户,五八二人。

另住东西海子二部共计一七户,三七六人。

总计四五七户,二一二七人。

2.黑黄番属维吾尔血统,亦即撒里维吾尔,来自撒马尔罕经新疆而至河西,散居高台摆浪河之东,马营河之西,北沿山麓与高台酒泉接壤,南至祁连山与青海分界,广袤约二百里,以慈云寺为政教中心,清代隶属肃州镇,其千户职系世袭,为土观呼图克图所委任,民国后归酒泉驻军管辖,后亦脱离武人统治,移归地方政府治理。兹将族别人口分述如下:

①亚那尕族:四七户,二三五名。

②虎那尕族:三七户,二四八名。

③黑番家:四四户,二五九名。

共计一二八户,七四二名(根据一九四二年调查)。

另外还有二部民族:

第一外吾子

外吾子现尚存三十余户,约百余名(其实际不止此数),住酒泉东南五十里的黄泥堡地方,原系维吾尔血统,现已无民族特征,编为临水乡户民。

第二唐古突

唐古突约十余户,计五十余名,住高台慈云寺附近,原系藏族血统,因与黄番居地相近,故划归黄番管辖,隶属于黑番家之内,不另立族。

(二)黑番:黑番即东乐克族,亦称三山口番子,属藏族血统,与青海环海八族(阿里克)相同,来自西康,散居酒泉东境的马营河,西到酒泉西南的青头山,疏勒河,东南至疏勒阳山,北至酒泉境,以界牌十余道与酒泉分界,东西最宽处约三百余里,南北最宽处约四百余里,以西藏寺为政教中心。明清时分隶嘉峪关游击,金佛寺堡把总,清水守备指挥,民国初直隶肃州镇守使,后隶酒泉驻军,其中耕种纳粮的三十余户农民,又须受酒泉县政府管辖,牧民则受驻军剥削,真是双重压迫,解放前编为直属保,属酒泉县政府。兹将族别人口分述如下:

①卯来泉族:住卯来泉山口,五八户,四五四人。

②六族家族:住金佛寺山口,一六户,八二五人。

③乾黄坝族:住榆林坝,甘草坝,四户,三五八人。

总计二一四户,一八八人。

(根据一九四七年调查)

(三)马蹄寺东南十四族:此族居河西最早,根据马蹄寺碑文所载有大月氏及印度阿育王事,即可证明系在隋唐以前散居在张掖民乐等处东起扁都口以西,西至黑河东岸,南至祁连雪山,与青海为界,北沿山麓与民乐张掖接壤,广袤约三百里,以马蹄寺为政教中心,清代分隶洪水游击,南古营守备,龙首堡把总管辖,遇有重要事故,则上请甘州提督咨请理藩院解决,民国后归甘州镇守使转咨蒙藏院办理,后归甘州驻军管辖。至宗教方面,又为土观呼图克图的属民,由土观在各头领上面再委一大头目一人总理其事,故该地有洪水大头目总管十四族之称,嗣后亦移地方政府治理。兹将族别人口分述如下:

甲、东五族:

①葱西(汉语称南城子)

②错敏(东城子)

③火西(西城子)

④罗儿家(罗儿族)

⑤横错沟(黄草沟)

共计一八户,一三四人。

乙、西八族:

①小度马(小度马)

②大度马(大度马)

③昌灵(马蹄族)

④钟西(大牛口族)

⑤横尼(酥油口)

⑥盼西(小牙口)

⑦鄂急(大牙口)

⑧嘉卜斯(一加皮)

共计二二户。一四三人。

丙、白头家族(藏语板大)。

共计一二户,七三人。

总计五二户,三五人。

(根据一九三零年调查)

附记

1.本区各族,向以红湾寺为全区政教中心,故将红湾寺作下列介绍:红湾寺在高台南山中间,北至甘新路的元山子为百三十里,是高台酒泉间的木材运输大道,东北至梨园堡九十里,由此再北七十里到张掖县城,北七十至临泽县城,亦为运木大道,往南百五十里至八宝(青海设治局),南沿山麓百里至康龙寺为撒里维吾尔族交通中心,耕地很多,有土民二千余户代耕,物产有木材、沙金、药材、鹿茸、麝香、羌活、大黄等,风景宜人,交通便利,如将立区域自治时,可选作政治中心。

2.人口方面,过去据蒙藏委员会调查为七千余名,是连蒙藏回哈汉人一并计算在内。单就撒里维吾尔言,则为二八八九名,但实际不止此数,现东西海子二处,已有二千余名居住,别处亦有不同,因过去是以多报少,怕反动政府根据所报数字要抽壮丁故也。另外自名墙子花墙子等区尚有分布,总数至少在五千以上,故要晓得正确数字,必须重作调查。

3.撒里维吾尔过去政治情况:过去三部分民族对内对外一切政事,均归顾家堪布总其成,顾为慈云寺主持,系黑番家族人,他生于一八九七年,死于一九四三年,对地方事业向肯负责,尤以兴办学校为最热心,但为长沟寺小学事,与亚那家族正头目安进朝及寺主史喇嘛发生过摩擦,另外在东海子的明海寺与西海子的莲花寺亦为莲花小学事起先与安立民发生误会,以后演变为东西海子安进朝与安立民的对立,虽经调解后双方言归于好,但直到顾死后尚存在着矛盾。

一九四三年顾死时政事交马罗汉继续,马系东乐克六族家族人,为郭家诺们罕之管家,人亦忠诚,惟性过刚直,人缘未孚,对处理事务,未能尽洽人意,因为得罪阳个家,故从一九四六年起,已不理政事,以后则分归各族自己管理,如马蹄寺十四族归土观呼图克图所派的苏管家(苏罗藏)黄头目等管理,黄番七族,归札喜拉什坦及安立国诸人主持,撒里维吾尔则归安维岳安福云等管理,三山口东乐克族则归马罗汉管理等,这是一九四六年的情形,最近闻仍无统一管理政事之人,仍旧各自为政,详情亦须调查后,方能确定。

顾嘉堪布传[4]

——祁连山藏民教育创办者

马铃梆

一、引言

顾嘉堪布往矣,而余泽犹在人心。欲抒积蕴,每有不能已于言者。

堪布与余公私交往有年矣。去年春,忽语余曰:“人生于世,匆忙如过客,飘忽若飞尘。虽佛说了生脱死,往来无挂无牵,然救世之心,济世之言,济世之行,无人流传,非枉费功夫?欲说君将余生,大事作成一书。此书藏语或可称曰善位默隆,汉语何谓乎?”余曰:“汉语曰传前人创纪传一体,传之为言传也,将以流传后世也。君之言行询足传矣,余愿为君传”。嗣以堪布来城,而余无暇,余有暇时,堪布纷忙,未能晤对一室,彼言我书,蔚为一卷。然皆以为将来定有机缘,不意凉秋相对,堪布病不可支,不数月竟与世长别矣。语曰:“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余能不践己诺之言乎?”昔者季札挂剑於徐君之墓,蕴以徐君生时求其剑,札已诺之,徐君墓草己青,而札不可不践前言,余以驽钝之盾,岂敢谬拟前贤,然信义古今同守,余敢厚古道而薄今俗乎?为堪布有作传之请,不可不为之传。

堪布,牧人之木铎也,宣讲佛法,使人心向善,此一般喇嘛之头责也。顾嘉堪布教化藏民,不仅宗教一端而已,常告以生产自救,畜蕃民康,使民生产安定,守边御侮,守土有责,使民族生存,各族团结,居于平等,使民权伸张。又常谓欲边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能居于平等地位,捨教育不为功。故诲以时代潮流,新兴文化,接受余与同人之指导,创立学校,使民智发达,往日猎牧夫户能仰体堪布教诲之言者,在全山中,占十分之五六。至堪布圆寂之时,山中人民,无论老弱妇孺,智愚贤不肖,皆悲欢哀免不已,足见其嘉言懿行,善照人心。去秋至今,藏民耆旧及学生时来催促作传,肃属七县佛教,亦屡以此为请。为顺应藏民及其信徒,不可不为之作传。

国家提倡边疆教育,意义深远,世所共知,蒙藏委员会为边事之主管机关,广义之边事,教育实含其中。往年,会中有边疆教育补助费,并会派驻边地工作人员,努力协助边民教育,使其发展。教育部为统筹全国教育之机关,亦设蒙藏教育局,主管教育,沿边各省府亦注意牧人之教育。近年,沿边各校非省县立多者已归教育部补助或直辖,统一事权之故也。抗战以来,提倡边疆教育日甚一日,此固中枢扶植边民之德意,亦促进团结辅导进步之良法,成边民之福音也。祁连山藏民教育为整个边民教育之一环,留心其事者,屡向余问及原草拟《祁连各校实录》一文。今以其与堪布关系至深,将全文附入,作为传之一章。孟子有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余以为论其事,不知其人可乎?为边疆教育计,为国人明了祁连山各校计,亦不可不为之传。

堪布往矣,其人询足传矣,不计文字工拙勉为之传以告贤哲。

二、堪布之环境

藏人所称祁连山,实即祁连北麓,为金山之一部分,虽然,亦难详言也,试略言之。

一曰种族,由东向西言之,(甲)所谓马蹄寺,东南十四族者,分布于张掖南山,皆藏族也。十四族维何?一曰东五族,包含南城子,东城子,西城子,黄羊滩五部落。二曰西八族,包含小度马、大度马、马蹄寺、大牛口、酥油口,小牙口,大牙口,二加皮八部落。三曰白头目家,所辖扳大口一部落。合而含之,十四族也。(乙)所谓黄番七族者,分布于临泽,高台南山蒙古归化为藏民者。七族维何?一曰东五族,包含大头目家、东八个家、罗儿家、杨格家,四个马家王部落。二曰西二族,包含西八个家与王个家二部落。(丙)所谓黑黄番者,以其与黄番有别也。余经十年之考察,确知此族为畏吾尔所归化为藏民者也。彼等自号曰锡喇回鹘儿,即黄回鹘之意也。其族分布于高台与酒泉边境,凡两大部,一曰亚拉噶家,正头目所辖之牧人居于长沟寺一带,牧于东海子者,设副头目以领之。二曰贺郎噶家,正头目所辖之牧人居于慈云寺一带,牧于西海子者,亦设副头目以领之。(丁)所谓石灰关河唐古特者,旧日称之黑番家,皆藏族也,号为一族,人数不多。一度曾拨归黄番头目管辖。(戊)所谓东乐克者,分布于酒泉南山之三山口,号为三山口黑番,皆藏族也。三山口者一曰卯来泉,二曰磁窑口,三曰黄(草)垻是也。(己)所谓临城八族黄番者,环酒泉城而居者也。其人与锡喇回鹘儿同族,除宗教尚与黄头一致,自知为黄番外,常自称维吾尔,余俗与汉民同,因其弃牧为耕,与农民杂居久矣。(按:甘肃省通志所载临城八族甚误。)

以上种族,近日统称藏民。余于此处仅提其纲,欲知其详,请参阅拙著《甘肃走廊的四边》之第二篇《四边的部落》一书。

二曰宗教。问藏人之籍贯,或答其某小族,或答曰某地名,或答曰某寺。一个人有此三答案,某地一也。何则?小族为部落之单位,部落所在地,可以代表地名。寺院为牧人集合地,如农民之有城堡,为四周人民往来之中心地,易变为广泛之地名。游牧之人,尚无固定之寺院,半定牧或定牧之人,如祁连各族者,因生活较为安定,已知建立寺院。兹将各部落较为著名之寺院分出如下:马蹄寺十四族以马蹄寺为宗教中心。大头目家派其直辖之小部落曰:“蔓泰”,供奉香火之地曰黄古佛寺。东八个家及大头目家所建者曰康乐寺。罗儿家所建者曰青龙寺,杨格家及四个马家亦信奉之。西八个家所建者即著名红湾寺也。在五个家境内者曰景窑寺。在亚拉噶家白头目境内者曰长沟寺,在其副头目境内者曰明海寺。在贺郎噶家境内者曰慈云寺,在其副头目境内者曰莲花寺。石灰关唐古特部亦立有吉祥寺,惟寺小而名不著。在三山口东乐克境内者,甘黄坎有余年寺及各小寺,磁窑口有西藏寺,卯来泉有著名文殊寺。

以上所列各寺,除马蹄寺与文殊寺历史悠久,非藏民所创建而仅为之增建或补修外,余皆为猎夫牧妇心血之所结成。论创建之发起人,多为喇嘛,而功德主则为牧人。所谓在某部落境内者,以所在地及供奉香火之邻近人而言之也,不必限于为某一部出资所独建。蓄以藏人信佛,不分畛域,西康之喇嘛,可以在祁连募捐,祁连山之藏僧,亦可向青海等处化缘也。

论其宗教之派,为佛教密宗之宗喀巴一系。以宗氏改革宗教,依尚黄,世俗以黄教称之。由达赖、班禅以至青海土观呼图克图,皆为祁连北麓各寺地住较高之喇嘛,如康乐隆寺之伍家堪布,马蹄寺之阿济堪布,皆不肯问世事,文殊寺之贺堪布尚幼,郭家诺门罕之呼比拉罕于民国三十六年春始寻获,未达执事之年,顾嘉堪布于此时声誉特著。

三曰其他。经余历年实地调查,山中各族于明代稳定,成今日之分布状态。往古各事,请参阅拙著《甘肃走廊的四边》之第一篇《走廊的演变》一书。明清两代,各族皆甘州提督节制,头目之世袭的喇嘛之封赏,由中枢主管部门主持之。民元以来,为适合实际环境,因袭旧制在未设县或局以前,仍归驻军节制,今亦大体仍旧,将来或有较新之演变。

论其职业,十之八九皆牧业也,以其地大半仅可畜牧,捨牧无适宜之业,水足而土沃之地少。有之始渐习耕种。其牧之方式亦不同。如三山藏民,夏则游牧业中,冬则驻牧业前。长沟寺部落,冬夏皆游牧,而地域不同,游牧于一定范围内,近于定牧。明海寺与莲花寺皆有房屋,而牧于屋之四周。马蹄寺各族,可牧处则牧,可耕处则耕。至于接近青海之人,则膻肉酪浆,毳帐布幕,纯全游牧生活点。总括言之,可分为游牧、定牧、半定牧、半耕半牧四类。其所以如此者,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因素也。

论其衣食,与职业有关,半耕半牧,或定牧或于农业接近者,其妇女藏装,男子汉服,饭食起居,略与汉人同。半定牧与游牧者,则纯系藏人风尚也。虽曰宗族各别,部落繁多,然宗教仪式,风俗习尚,与一般藏人同,往来频仍,互相团结,浑然一体。故昔日统称之曰番,近以奉令改番为藏。彼等行文,亦皆自称曰藏民。

旧制将颓,新制未定,移旧转新,其势渐变,不可骤跻。顾嘉堪布于此时此境,应运而生。

三、堪布之世系

牧人知运族语言而不识文字者众多也。其于牧地可传之人,可记之事,矣以口传。且久则众口不一,出入逐大,史事难稽,多以此故。惟喇嘛为其知识分子,浅识者可诵经读文,高明者已可办文记事。堪布生平,余固熟知,堪布往矣,问藏人以前辈堪布之事,人言各殊,或茫然无以。去年九月于慈云寺觅得历代堪布所记前一代之事一卷,形式若经典,内容似记传,文字为藏文,其名曰:“顾嘉齐吉嘉,穆参哲尔格充鄂拉卜善默隆”,简译其义曰顾嘉堪布转世之史鉴也。今春,余与罗桑泽翻译史鉴,佐以有关之证件,有疑难处,致头晕眼花,直到有正确之解答为止。一灯寂然,每至夜半,约七月始的有条不紊,仅书至左:

第一世:顾嘉纳尔棍吉嘉穆参,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卒于神宗万历六年戊寅(1487年—1578年),享年九十一。死亡时为三月二十六日,葬于酒泉之文殊山,其骨塔今已不可考。其文田为三山口之磁窑口顾家,因冠以“顾家”二字。至第七世始改为“顾嘉”,取汉文嘉祥之意。祁连山以姓冠于喇嘛名号之上者由来久矣。如伍家堪布、郭家诺门罕,贺堪布,史喇嘛之类是也。死时藏人含悲,念其生平之苦行与智慧及普度众生之功,感愿祈其转世。往日世人多言堪布以上之喇嘛始可转世,今则知其不然,普通喇嘛死后受民尊崇者,人民亦可依例觅灵童,为其第二世。顾嘉纳尔棍者,顾家老僧之意也,亦可转世,即属于此类。他如明海寺之郭喇嘛,长沟寺之史喇嘛,景窑寺之长毛喇嘛,亦以普通喇嘛受人民拥戴在青海高级喇嘛之前请封而得世世承袭。第一世之其他事迹未详。

第二世:顾嘉格尔杰哲华嘉穆错,生于明神宗万历六年戊寅之冬,卒于清世祖顺治十二年乙未三月二十二日(1578年—1655年),享年七十七岁。降生地补为三山口磁窑口顾家,父名顾额清正扎布,母名汗木错锡。十岁入藏求学,肄业于噶尔丹寺,其师为深巴班第达。回山之后,卓锡于慈云寺有年,清顺治七年庚寅,补修文殊寺。

第三世:顾嘉夏布宁罗桑达尔济,生于清顺治十七年庚子,卒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月初日(1660年—1718年),享年五十八。降生地仍为磁窑口,父名梗冬札布,母名卓马错。幼学法于青海塔尔寺,回山后创建莲花寺,住莲花寺有年。

第四世:顾嘉哲尔格额旺丹巴而布拉吉,生于雍正二年甲辰,卒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十月二十三日(1724年—1790年),享年六十六。生于三山口卯来泉,父名索南才郎,母名绒里姐儿。此辈住锡于慈云寺之日久,余事未详。

第五世:顾嘉哲尔格堪布罗桑必嘉穆参。生于嘉庆四年己未,卒于咸丰八年戊午三月二十三日(1799年—1858年),享年五十九岁。降生之地为石灰关唐古特地方,即旧称之黑番家也。父名拉木扎布,母名紫尔绒卓尔,俗始郭氏。十五岁赴青海塔尔寺学经,有大智慧,罗辩才,却藏呼图克图见而异之,知其能宏法于遐方,于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给以答付,文曰:

许多信仰佛教之人皆呈请应给该负以堪布之职,管辖区域东黑河以东黄番牧地,西至其旧日所辖寺院,凡僧俗首领皆应知悉,住锡地为慈云寺。务期振兴佛法,阐扬教化。该负又倡议补修文殊寺,其功补伟。学道、达道、行道三事皆能依此行之,特委以堪布之职,仰僧俗人众一体尊崇之,协助之,以期推进教化。但该堪布亦不得有违背清规及国法之行为,汝其勉之,诸佛佑汝,如愿而行。

第十五甲子之火牛年四月十四日写于却藏寺。

右文为顾氏正式为堪布之证件,其文句以藏文之族黄缎上,盖有却藏呼图克图之印。二十五年春,余奉命主办喇嘛登记,曾将此答付寄蒙藏委员会验记,盖有会戳,至今原件仍存慈云寺。罗桑泽周解释藏文,余以原句原义直译之,以存其真。所称第十五甲子之火牛年,系黄教徒之纪年法,据罗桑泽周之推求,恰当距今127年前。余以拟法求之,正值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即1817年也。堪布受任后,又遨拉卜楞深究佛法。犹以学无止境也,跋涉入藏,先后遨拉萨三大寺及扎什仑布,拜谒达赖、班禅,负重要典籍而归,一度坐床于文殊寺。以佛法必须远扬也,此游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及内蒙鄂尔多斯部等地。学行高超,佛法远播,果如却藏呼图克图之所期许也。

第六世:顾嘉堪布嘉祥丹次尼马,生于清同治九年庚午,卒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六月初七日(1870—1890年),年仅二十。降生之地为三山口卯来泉,父名桑吉丹增,母名额尔母祥。其宗支为强人,因改汉姓曰:“强”。一度赴拉卜楞拜嘉木祥为师,乃赐以法名,回文殊寺坐床,不久即卒。

第七世:顾嘉堪布罗桑青利嘉木错,此即余为之作传之堪布也。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一月初八日,卒于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中秋日午前七时(1897—1943年),享年四十有六。其生平详后。

生卒年日,为纪传中不可不详考者,藏文史鉴,文亦简略,书生年而不书同,或有生年而无卒年,仅之享年若干,或书卒年而无生年,亦仅书享年若干。且其所纪之年仅用甲子,丁丑曰火牛,庚午曰白马,或书出“牛”“羊”等相生。有时发现其所纪之相生与年岁不符。有帝王年号者仅“顺治十二年”一句。依与罗桑泽周详细推求,仅得一大略,欲求忠于史迹,忠于亡有顾氏,亦非易事也。顾氏为堪布自第五世始,以前四世,皆普通喇嘛也,蓋亦能转世,转世手续为藏人派代表至青海管本寺之呼图克图前求一密封,回寺方开拆阅,在函中所提示之范围内求一类似灵童即成。堪布转世之手续亦如是,与此有连带之关系者,即转世之乎年月。其他牧地中,多以前世死之年,即为后世生之年,而此山习俗微异,有前世已卒数年而后降生者,如顾世之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第六世,以至第七世皆是。附志于斯,以供留行佛学者之参考。

四、少壮之时代

顾氏第一世生于三山口之黑番中,其后各世皆生于黑番中,第七世堪布亦生于石灰关之“黑番家”部落。黑番者官文书所称之唐古特,不仅风俗与藏人同,其血统与语言亦皆与藏人相同者也。

堪布父名索南彭楚,母名东科髻儿,有房屋建于石灰关河之西河岸上。其地可耕可牧,环面居之者十余家,既耕且牧。此十余家在清代每年对国家贡献一马之赋而已,俗姓强氏。索南有二子,长即堪布,仲名强福英,福英一家至今尚称小康。以西河为贺郎噶家与黑番家两部落混牧之地,两部分人久无轸域。至今强福英亦喜操黄番语。故索南之妻为亚拉噶家之女,父为黑番,母为锡喇回鹘儿。堪布自幼即通藏语、维语两族语言。母家俗姓安氏。中衰仅余安班弟在长沟寺为僧,聋且病,数年前夭折。安班弟者堪布之表弟也。

光绪二十七年,藏民会议,据举文殊寺之强高僧,西藏寺之蒲罗汉及慈云寺之强顾囊苏三人为代表,至青海却藏寺,向却藏呼图克图请示第七世堪布转世之法,俗呼曰:“讨封”。却藏授以密封,回慈云寺之开拆阅,四处寻觅灵童,至西河的堪布,欢迎入寺,以长沟寺史喇嘛为初师,由史衣以黄衣,适堪布才四岁,称“呼毕拉罕”。

光绪三十二年,堪布九岁,到马蹄寺学经,民国三年,十七岁,至青海互助县佑宁寺,深得土观呼图克图之爱抚,教训尤殷。久居之,能操蒙古语及土语。民国十一年,二十五岁,奔父丧,回慈云寺。丧事毕,因土观呼图克图给以红湾、慈云、莲花、西藏、文殊五寺法台名义,俗呼压床喇嘛,即坐法床讲经之人也。乃择定吉日,正式坐床,称堪布,撤销呼毕拉罕字样。“呼毕拉罕”本为蒙古语,译意曰化身,即由佛所变化者。凡未正式坐床之活佛皆可称之,藏人已汉译此词曰:“佛身”,亦前世活佛之化身之意。

民国十四年,遍山化缘,补修文殊寺。十五年补修文殊寺顾嘉堪布衙门。衙门者,堪布之禅院也。二十三年始,至二十五年将文殊寺之大海寺经堂落成。二十年秋,母大诞辰,置酒高会。三十年春,母病卒,依例大葬。

五、领导之殷切

余夙读有关边疆之书而悦之。民国二十二年至南京研究边务,二十四年秋,奉蒙藏委员会调令,驻河西调查边情。虽曾涉猎群书,然以我国边疆辽阔,非亲见不能确知,非久居不解详悉。当时尚不知祁连山北麓实况,更不知有顾嘉堪布其人也。

中秋后一日,司阍持顾嘉堪布名片入,余与同人延之坐。堪布着黄马褂、紫袍、乌靴。胸前悬佛珠一串,举止大方,温文儒雅,清癯而鬟斑,几不相信其为三十八岁之人。操流利之汉语,略带高台方音。先问余等是否蒙藏院所派出。余曰:“今之蒙藏委员会,即是民国初之蒙藏院,清代之理番院。”堪布色喜曰:“此吾藏之上司也。”又一日,堪布引黄番与黑番代表来见,余等借问山情,彼等亦探询中枢大政。因公务之来往,渐成浓厚情谊。余等屡告以列强环侵,边民日危,团结御侮,为今日之要务,社会进步,靡有止境,新陈代谢,势所必然。边民一切落后,应努力进取。堪布初则倾听,继则质疑,终则欣然领受。日久,堪布进城着中山装与外套。惟服色似尚黄与紫,盖保留其宗教家本色也。

余等入山工作,始知堪布领导藏民之殷切,书其大事如次。

二十四年重记,余初赴文殊寺,见墙壁上贴有藏文传单,译其意:(1)宜推广茶类之栽培,以期饮茶者自知制造。(2)禁止宰杀怀胎之羊以取羔皮,以一刀而伤二命,易使羊类日渐衰微。(3)信奉三宝。(4)安分守己,勿作非为。其余数功,余已忘之。问其由来,知原文为班禅须发,由堪布复制而流布之也。

二十五年阴历四月浴佛节,举行文殊寺之大海寺经堂落成典礼,欢迎余等到会指导。堪布依旧式诵经,以新式开会,堪布居主席地位,用蒙、汉、回、藏四种语言,讲述五族一家,服从政策,改善生活,促进文化之义。余等甚为赞许,藏人为之感动。

堪布为各师之教师,屡以教规较严,申令各寺。又以各寺散漫,喇嘛无精确之统计,难以管理,是年初,自动来肃州向蒙藏委员会派驻酒泉调查组(至三十年改为河西调查组,以下简称组)领取喇嘛登记表,依法登记,堪布自留底册。十二月,本会奉令发下喇嘛甲乙种登记证,堪布所领者为藏字第一号喇嘛甲种证书。职御为堪布,法名为罗桑青利嘉木错。其他各寺喇嘛亦分别领证去讫。

是年冬,河西有战事,青龙与康隆两寺损失甚巨,堪布为之乞振。三十一年,青海牛瘟传至山中,堪布亦设法振济,藏民之无法维持生计者,堪布视如己饥己渴,未能一时忘怀。

对于山中人民生产自给之道,堪布十分讲求,对猎夫云:“宜旧月良规,勿猎母鹿,勿伤其角已老之鹿,勿追尽杀绝”。对牧子云:“勿杀胎羊,宜爱羊群,兽医更宜研究”。对渐知耕种之农民云:“宜学农民之所长,如勤劳忍耐、节俭朴实,勿染农民之恶习,如吸鸦片与赌博及游手好闲诸事”。鉴于农民与牧人常有纠葛,乃清理旧界,期各勿相犯。汉民有租藏民地而种之者,重订租地合同,双方遵守,以杜争端。至今寺中尚有印成未填写之合同底稿若干份。

二十六年,“七七事变”以来,堪布以护教救国皆为大事,而救国尤重于护教,奔走呼吁,无时无己。二十七年秋,乘其母六十寿辰之便,召集各部落之首领,商讨出钱出力救国之方策。是冬,组织宣传团。二十八年春,征集羊皮若干张,赴兰晋谒朱行令长官,请其转献前方将士。二十年浴佛节,开宣传大会于文殊寺,堪布以蒙、藏、回、汉四种语言分讲团结救国之宏图。此等精神,始终如一。(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蒙藏委员会以渝日字第六六四号会令,嘉奖堪布,并赐匾额一方。)

自二十五年哈萨克人先后入甘以来,河西一部分地方为之骚扰,藏民牧区与哈民接近,受害尤深。堪布见藏民生命之被戕,牲畜之被奔,为之不安,先请徙哈,无从徙之,次请防哈,亦难防之。事详见拙著《哈维克甘记》的续记中。堪布心力大半消耗在此,面容渐瘦,髻发尽白,大病之前因,种于斯时。

六、学校之倡办

——祁连山各校实录

(甲)倡办主原因

(1)本组之劝导

二十四年秋,蒙藏委员会调查组设立酒泉组内工作除调查、研究、联络外,尤重协助边民。因此,与堪布及藏民之私下交往日密,常教以兴办学校之原则与办法。堪布应之,牧人和之,本组又从而指导之。

(2)堪布之响应

堪布往来城市之,与余等接触多,渐知兴学之重要。彼亦常曰:“大小事业,皆以人力推动之。所谓改良畜牧,注重卫生,改善生活等项,皆藏人自身之事,非民智发达难以推进,所谓团结互助,平等共和,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之跻于平等,非先有教育均等之机会不为功。国家之扶植边民者,如扶植幼弟,扶助其幼弱时期,使之达于成年,自立为人,非必终身赖人扶植之。吾人在此被扶植时期,应努力上进”。长沟寺史喇嘛曾责难堪布曰:“吾为尔之初师,知佛法最早,只知闭户诵经,未闻开门兴学。兴学本非宗教家之责任。且其学说是否与佛学相抵触,更不可不察。”此语余与堪布皆新闻之。堪布婉言晓谕之曰:“宗教家以普度众生为天职,普度原理虽一,而方式则因地因时而不同。古代人事简单,先以简单之规戒,人皆守之,行之而无疑。今之社会,变化万端仍告以古义,人或不信之,即或信之,或不足以适应复杂之环境,立见败亡,乌能普度之乎?故兴学亦宗教之责任也。佛氏度人,舍手舍眼,肝脑涂地,在所不计。吾亦以此精神兴学,劳怨不辞,以度众生。佛说众生平等,人民康乐,培植人才亦为此也。在目的上言之,今日之教育说与佛学不二。”此说也,顽固衰老之史氏来信之,而马罗汉信之,新进之藏人亦信之也。

(3)藏人之需要

稽诸往古,牧人膻肉酪浆,以充饥渴,无需外求,有终身不入城市一步者;平原之人也不必入牧地,彼此无纠葛。晚近以来,牧人皆知用城市器物,服饰逐渐汉化,往来城市者众。平原之人,或耕或牧或猎,或砍柴或采药,或采矿或交易,多向牧区发展,视牧区为无尽之宝藏。好处在因接近而互相摩擦,因摩擦而争夺。藏人以力争之,则触法纲,以智争之,屡遭失败,此例不胜枚举。此外,如公文不知缮拟,法规不知阅读,保境不知军事,谋生又无新策。藏民落此苦网之中,无法解脱。告以兴之图,前进之士,视为切身之需要。

(乙)筹备之经过

第一步宣传

本组先向僧俗首领讲述,次由堪布等现身说法,然后由藏民互相劝导,自二十四年秋至二十八年春,皆在宣传时期中。

第二步正式筹备

(1)召集发起人会议

此事于二十七年冬,乘组织巡逻宣传团之便,召集各地发起人会议,同人王沽豪、王伯亚二君,历各部落指导之,由堪布与马罗汉主持之。

(2)成立董事会

同时起草董事会简章,选举各部落首领为董事,例如,堪布为西藏、慈云二校董事长,安进潮为慈校副董事长,贺郎噶家,黑番家之首领为校董,马罗汉为西藏寺小学副董事长,三山口耆旧郝万诚、乔有福、佘登元等为校董。二十八年春,红湾、莲花两董事会成立,皆以顾氏为董事长,各部落首领为校董。

(3)划拨基金

莲校之基金为草头税及柴税与之共牧地。红校基金办罗(儿家)、五(个家)、西(八个家)三部落共有垦地之一部分,按年收租。慈校之基金为草头税及垦地之租麦。西校之基金为药捐、猎捐、草头税与租麦。

(4)确定校址及教育区

酒泉南山三山口为一教育区,以郭家诺门罕卓锡之西藏寺为校址。东海子与西海子亚、贺两族副头目所辖地为一教育区,初拟设校于亚族之长沟寺,亦未果,改设于贺族之慈云寺。西八个家、五个家、罗儿家为一教育区,以红湾为校址。各校以所在地之地名之,每校有一“寺”者,以各校在寺上,借用寺院之住房,而寺又为广泛之地名,本来含有宗教意味于其中。

(5)呈请立案

各校究应国立乎?县立乎?抑私立乎?此事屡经商讨。如欲国立,似必集中力量办一完全小学,然东西辽阔,小河阻隔,帐篷分散,难以聚集,分别立校,照料难周,用款亦巨。且既经国立,藏人即以完全公费视之,所费尤巨,恐一时难以实现。县立乎?目前山中牧人不愿与归各县附近,各县几度欲试亦未成,唯有私立一途,经费由藏人自筹,中央补助之,则公款所费不多。人事方面,由藏人僧俗首领分别任职,一则责任在身,不可不办,易生办事之兴趣。再则藏人视兴学办创举,大多人犹疑未定,自办之,一切公开,可以化疑心为信心,化阻力为助力,在其他地方蒙藏首领人物多持反对态度,在山中反而胜利者,即兴各负责任,心中明白一切真相,乐意为之也。最终之决定以私立为便,依照私立学校呈请立案,手绩向蒙藏委员会立案。二十八年春,西、慈二校奉准,是夏,莲、红二校亦经蒙藏委员会准于立案。(按:私立学校呈报之手续亦繁,会中体谅边民创校不易,一切从权通融,因此基础易定。反之,则边民畏麻烦而中止。)

(6)开办费及开办情况

初创之际,牧民尚多疑虑,所筹开办费无多。二十八年春,堪布率藏民代表赴兰州晋谒当局,蒙朱司令长官赏赐各部落绸缎及砖茶,堪布微得各方面同意,即以茶绸变价,作为各校开办费之一部分。旧房之粉刷,校具之购置皆有赖于此。

(丙)四校成立之初

(1)成立年日

莲校成立于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慈校成立于同年六月二十四日,西校成立于同年九月二十五日,红校成立于同年十月九日。

(2)初期之校舍

皆倡用各寺院之房屋,设备简单。

(3)初期之教员

除西校之教员夏世琪为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首师部毕业外,其余如莲花之妥九思,红校之悲恒德,皆为高级小学毕业。慈校之李懋德为一儒生,皆具有教学经验者。

(4)本组奉命视察并指导

本组同人王洁蒙与王伯西二君,皆曾习教育而热心边教者。至二十八年秋,本组奉命经常督导祁连各校。冬十月,派李克弘君入山视察,撰有报告,见会中出版之《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

(5)初期四校学生人数

所谓初期即二十八年秋至二十九年夏,计莲校学生二十人,慈校学生二十三人,西校学生三十六人,红校学生二十人,总计其人数,虽仅九十九人,然在游牧区兴学,创始之际,阻碍颇多,人心未一,能有此人数,亦难能可贵。

(丁)补助与改进

(1)补助之经过

二十八年秋季,会中补助慈云寺、西藏寺两校共计三百元。自二十九年起,每校每年由会补助一千二百元。庚款董事会亦补助每年每校五百元。同时,管理中央庚款董事会之款由河西中学转发,共计补助二年,即行停止,经费骤增,一切顺利。自三十一年度,改归教育部补助。是年庚,补助西、慈、红、莲、马、明六校各为一千五百六十元。三十二年度,部中补助六校各为八千元。虽因物价高涨,以效用言之,不及初期之三百元甚远,然在国难方殷之时,中枢志情于边疆,边民感激殊深。

(2)各校之改进

自二十九年秋季起,因待遇增高,酒泉城中教员月薪八元,山中教员月薪二十五元,以生活安定之故,多愿入山,如西校之邵天寿,红校之陈明学,慈校之朱发明,莲校之赵生德彼等皆师范毕业,办学有年,声誉卓著者。校中应用之教学用品亦全,书籍一改,先用商务印书馆之教科书,后改用中华书局出版者。一切较县立学校尤有起色。

三十年为校舍改进年,除红校与西校补修旧屋外,其余皆改进新舍。莲花寺校在困难中创建新房一院,慈校建新舍于西岔河,莲校第二部自动建立新屋二十间,整齐清洁,足够应用。

(戊)续起之两校

一为东海子人士于三十年九月十五日成立莲校第二部,三十二年夏准奉,独立为明海寺校。秋九月一日正式用今名。二为甘州南山藏民亦欲援例立校。三十年夏,马蹄寺十四族中之白头目家派代表胡嘉穆错来组接洽成立二校,奉会令照准并嘉奖。无如当时大多数人尚未同意,致令学事中止。三十一年春,十四族自感环境变迁甚巨,非与其难以适应,乃于三月召集会议于马蹄寺,开始筹备。夏,寺中负责人苏管家来组呈请依例兴校,乃得于是年八月一日正式开学。

(己)困难与波折

(1)慈云寺与长沟寺

慈校立案时,原名长沟寺小学,以寺在亚拉噶家地方,亚族人多财富,或可借重兴学。不料二十八年春,亚族正头目安进潮与寺主史喇嘛独持异议,堪布不得已立校于本人卓锡之慈云寺,校名亦改称私立祁连山慈云寺小学。是夏,学校成立,亚族拥有学龄儿童二十七名不肯遣送入学。堪布以婉言劝之。安、史二人婉言谢绝。堪布强制执行,安、史顽强抵制。辗转牵延,直至二十九年冬季,堪布舌敝唇焦,毫无结果。三十年,同本组呈请山峰惩办安进潮,余主张以和平方式处理之。是年五月,召开祁连山各小学校联合董事会于酒泉,假本组为开会地点,通过联合董事会简章,议决案件多种,调解慈云寺与长沟寺之不睦,即为要案之一。因安进潮自二十九年以来,以校址距离亚族太远为粉饰之词,有时竟言人事处理未善佥以安之意在直接主办慈校,余以信之。乃于马罗汉到钟楼寺(堪布入城常下榻于此)劝堪布退让一步,完全交安办理之。堪布初不愿,且曰彼顽固之人,未有诚意,不可轻易令其尝试。余曰故试为之。马罗汉与堪布畅谈终夜,堪布乃允诺。会议中遂有下列之决定:(一)慈云寺校仍用原有名称,确定为长沟寺。(二)校址仍设为董事会。因开会时安、史缺席,施即抄录决议,聘请安、史二人任新职。佥以为此校之事,可入正轨。

六月,安、史入城到组,持礼甚恭,态度和善,余以不信其为顽固之人也。为鼓励其学校兴趣起见,本组设宴款待于芳园,以河西中学执事诸君为陪客。因斯校诸君亦热心为边教者也。次日,安、史亦置酒酬之。安躯干修伟,目大而深,谈吐宏时眉宇间含有微笑。以貌视之,诚锡喇回鹘儿中之伟丈夫也。史较安矮小而清癯须稀而发尽白,亦庄重之宗教家也。酬酢之间,余每欲提及校事,甫说出一、二句,安辄曰:“今日宴会,语不及公为好,容明日言之”。第三日安、史二人来,适各校执事之藏民已上山,组内同人亦分别出差,堂中惟余与二客也。不意史取出聘书曰:“前辈为寺主,教传而至余。寺院为诵经也,余亦诵经人,不知兴学为何事,且余奉章嘉佛爷命,主持寺务。章嘉佛爷命令余做何事,余即做何事,佛未命余办学堂,余即不敢办学。董事长一职,为顾嘉堪布害我之事。试问堪布以何人之命得职,何人为之穿上黄衣,彼竟忘恩负义以至于此。”言终,欲交还聘书于余也。余却之,彼置诸案。余固未料其有此言论,亦未料其对指导人负而旁若无人,畅所欲言。余欲以严厉之态度处理之,彼等顽固,必成僵局。仍以婉言劝之,申明兴学为必要之事,宗教家亦当兴学。堪布为君弟子,推荐君为董事长,即尊重足下,可谓报恩并非忘义。余取案上聘书还之。不料彼竟五体投地,膜拜不起,必退回聘书乃起。余无如之何,只好答曰:“好、好、好。”史甫出门,安亦退回聘书,且曰:“喇嘛不步,我亦不敢办,他退回,我亦不敢不退回。”余斯时方知,往日彼等二人不言校事,今日乃有此举,固予定计划。彼等去,余为之不怡者良久。

翌日,将此情形说于七区行政督察专员,专员欲拘捕之,迫令其兴学。余回请堪布入城。又翌日,将经过情形报会请示,旋奉会令指示,仍预和平调解。

堪布夙知安、史不特无心兴学,且居于反对地位,此时余以信之。探溯原因。安不忘情于世袭制度,恐子弟读书,濡染新时代之思想于己不便。史亦守旧,恐子弟读书,醉心科学反对宗教。从推心新教育而之,彼等诚一大阻碍。然从其思想上言之,彼等之内心亦隐藏无涯之痛苦矣。斯二人者,可谓祁连山中守旧人物之代表也。罪之乎?抑宥之乎?余惟行日记中书其真实情况,且再与堪布商之。

堪布曰:“余回山后,自料安、史不肯就职,长沟寺虽近,亦不肯作为新校址,口舌争之,武力争之,似皆未妥。决定移校址于西岔河,以其地在长沟、慈云之间,地往适中,两方便利。今日安史虽硬阻,他日必有觉悟之人。同心同力,为之兴学也。治今日事,预计将来,万年大计,本应如斯。”

九月,堪布往长沟寺拜访安、史,声言移交校事。盖欲觇其前后态度也,二人仍拒之。堪布乃移交于西岔河,开学之际,新校舍已落成,屋宇宽敞清幽,甲于他校。(按:顾氏圆寂后,安、史二人亦十分哀婉,且曰佛爷好人,所办好事,足见二人相当之觉悟。)

(2)莲花寺与明海寺

莲校筹办之际,本拟立校于东海子之明海寺,亚族副头目安立民拒之。堪布乃移校于西海子之莲花寺。安立民当时之态度与安进潮完全相同。东海子人多财富,西海子贫弱,又与前述之事同。至二十九年冬,两寺发生争执,此时与安进潮之态度乃完全相反。何则?安进潮反对兴学。安立民欲移学校于自己之地方而直辖之也。

胡为乎转变如此也?原因如下:(一)初,立民信于本族之正头目安进潮,而反对堪布,当政教衡冲时,立民是政而非教,其后渐觉堪布之说教甚佳,态度为之转变。(二)立民于二十九年春至秋,往来兰州,见闻一新,彼在牧地为头目,养驼数百,在州县则同驴户,往来兰州,押运商货也。(三)三十八年夏,接受了本组同人之劝导,送其子中安维岳,其侄维俊等入河西中学附小。其子原在乡间私塾功读,已屈成年,亦聪颖,入附小编入五年级,维岳常劝其父兴学。有此数因,在二十九年秋季,立民郎微露兴学之意。余曰:“君为莲校副董事长。将现有小学,因其原状而改进之,甚妙。”彼主张移校于东海子,理由为西海子间隔以流沙四十里,东海子人民西来不便,且东海子人民财富物阜,立校则根基永固。”余商诸西海子代表钟天成,钟曰:“东海子持其人强马壮,欲以侮我乃有此举。试欲兴学,试问筹办之期,彼等何以不热烈参加?何以不先赞称立校于东海子?事有先后,物有本末,未便移交。”余恐因争校址变为两部落内讧,出而调解之,主张维持原议,校址乃设于莲花寺,使西海子人心安定,东来学生不运柴薪,不出车马(迎送老师之用),减轻东海子之负担。双方仍以为不平,盖以东海子富而西海子贫也。三十年春,立民海子分家,各立一校,持论甚坚,且曰不受公家资助完全自费亦可。余以为两方合则力强,分则力弱喻之,仍以为不可。是年五月,开联合董事会,决议:(一)莲花寺小学设立第二部。(二)第二部地址为明海寺。(三)校舍由东海子创立,经费由东海子自筹。(四)人事行政由莲花寺校统筹,以安立民兼第二部主任。

是年九日,第二部校址落成,同时开学,余往贺之,两海子人士聚会,适维峻娶妇,置酒高会,每日开筵五度,入夜犹高歌侑酒。牧人固善饮者也,饮至第三日,渐醉,东海子少年有乘醉辱骂西海子法台者,少年为校董,法台代理校长职务。于是又旧事重提,几乎影响和议。余怒斥少年无理,立民恐慌。候酒醒时,立民偕少年,分向长者赔礼,其事乃寝。

东西海子正分别立校之际,是年三月。竟有哈萨克人入东海子境,戕害安立民及有为青年二十三人,新立之第二部,几告停顿,幸立民之子维岳渐露头角,全力护校,得以继续办理。

三十二年春,堪布招集私立祁连山各小学联合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于酒泉吉祥寺,决定:(一)改组莲校第二部为私立祁连山明海寺初级小学校。(二)内部组成于其他各校同。(三)安维岳为该校董事长,郭怀元为校长。因堪布念立民兴学之意甚诚,竟以惨死,令此校独立,以偿其夙愿也。旋奉教育部令准,遂于是年秋季正式成立并开学。

莲校办理较早,一切俱有基础,率由旧章,即可办理。明校虽历史稍短,但以人多财富,实力充足,具有青年有为之头目安维岳领导之一切亦不落后。

(3)西藏寺校之风波

二十八年秋,此校补修喇嘛旧禅院为校舍由三山口藏民出人力物役襄助之。磁窑口顾某抗议,不肯出力役,且辱骂校长。本组函知专员公署拘捕之,罚款八十元,以儆效尤。

甘黄坝安某之弟不守校规,校长处罚之,安某不乐,恶意诋毁,声言要转学于城中。由是规定各校学生非持校长证明文件者,不得到他处升学或转学,并函告附近各小学。

卯来泉藏民亦以距西藏寺太远为辞,呈请分立一校于文殊寺。因人事不洽,又恐从此多事,未允。卯来泉子弟从此不肯入学。从理论上言之,三山口为西藏寺校招生区,实际上仅有磁窑口,甘黄坝两山口子弟送人,纠葛已久得此结果。

此校虽经小风波,然亦无害。因领导者为马罗汉,其人思想新颖,有胆有识。足为堪布之佐理人员。堪布圆寂后,为继承堪布教育事业之人。加以此校经济基础稳定,校董同心合力,每学期学生在三十名以上,学生升学者亦较他校为多。

(4)红湾寺校之困难

红湾寺附近,有金可采,有地可垦,林木葱蔚,牛羊肥壮,部落杂居,民殷物阜,祁连北麓之精华所在地也。然校较他处尤难。余不忍详书,仅略言之,查原因:(一)西八个家、五个家、罗儿家,三部落头目思想保守,虽不若安进潮之甚,但兴学事繁,视送子弟入学如应差徭,则为共同之态度。对于设立学校,不敢公开反对,亦不肯热烈出力。堪布入寺开会,大众同声一诺,堪布离校,则置会议记录于不顾,决而不行。以此地为甚。(二)汉民租三部地而耕者甚众,善民者尚多,游手好闲,搬弄是非之藏民亦偶尔掺杂。彼等不惟不赞助兴学又从而勾结恶势力以破坏校事。(三)屡为哈萨克所扰害。以致学龄儿童虽多而入学者少,地利虽富而用之于公共事业者不多。

以言校舍,初系僧院,久议创办新舍未成将旧舍修理之,每次放假,门窗户格亦被摧毁,补之不已,毁之亦不已。以设备,堪布购之施教用品不少,近亦空空如也。以言经费,每年经费有三十老石租麦,可谓足矣。然每于中途被人夺去。堪布最关心比较,以环境关系,亦无如之何。

言其大灾难,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经哈萨克之扰,时而兵至,时而匪来,师生不安。三十二年春,师资不力,影响颇大。是秋堪布圆寂,校事几陷于停顿。今年春,余与马罗汉派沙木丹偕同教员张笃筌入寺召开该校董事会,不料罗儿家副头目置公文于不顾,恶言拒抗。第二次乃由马罗汉呈准专署,率兵士二人入寺强制执行,该副头目当众悔过,校事乃得棍。

(5)马蹄寺校之波折

马蹄寺拥有黑番十四族,创立一校,自有基础。乃基校创立之困难,有如“戊”节所述。三十一年冬,堪布与余亲往视察之,印象颇佳。对该校董事长苏管家及校长黄头目旦增多所慰勉。三十二年,教员张得圣教学热心,一切有条不紊,不料是冬,乃有一波折发生,致今校长来书向余辞职,细察之,始知因去秋,缴纳茶马事引起僧俗两方不睦,两方首领皆稽中执事者各皆灰心,校事无人过问。适马罗汉因公赴寺,余分函苏黄二人,顾全大局,勿因噎废食,并嘱马氏先解和,然后处理校务,所幸各首领欣然同意,涣然冰解,同心兴学。

(庚)各校近况及其将来

校董会为各校最高权力机构,经费之筹集及预算决算之审核,人事选退与考核,应兴、应革之事项皆由此会处理之。但以地域辽阔,牧人散居,两校以上共同之事,难以处理,箕风毕雨,所欲各殊,难以调解,乃有联合董事会之成立,以各校董事长及校董一人为联合全校董,对内统筹一切,对外代表各校,皆利赖之,此因地因时制宜之所为也。今年六月四日,私立祁连山各校联合董事会开第三次会议于酒泉钟楼寺,选举马罗汗为董事长,苏管家为副董事长,安维岳为书记(书记本董事长之命处理日常事务),仍请余为名誉董事长。余以自二十八年秋,各校开学之日起,即请王洁蒙之后为各校名誉董事长以至于今,虽负指导专责,而心余力绌,未能使各校人于理想境地,深以为歉,当场提出辞呈,大众挽留,且曰堪布在日口任指导,堪布卒后为何不继续指导耶?余为顺从舆论及念堪布计,允在河西一日,以私人地位,指导一日。

各校设校长一人,由董事会委任,教员一人,由名誉董事长、董事长、校长三人联名聘任之。校务员一人至二人襄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并奔起牧区,接洽各事,会计一人,皆由董事委任或指导校董兼任之。

各校课程,悉照部令所规定,教科书齐全(采用中华书局出版者)。初,西藏莲花两校尚有藏文教员,至今自动未设,或设或否听其自然。上课时教员以藏语讲授,课外,诸生可以自由用本族语谈话。

今喜余以数幸勉各校,第一继承堪布兴学之精神,第二每校学生应在二十五名以上,第三教科书及文具齐全。第四师资力求合格。各校尚能同心一德。努力进取,惟学生人数,难以如愿,综合言之,莲校办理日久,已有规模,明海、马蹄、西藏三校,有安维岳、苏管家、马罗汉诸人主持,领导得人,以上两校根基稳固,惟慈云寺校因堪布逝世而力弱,红湾校园环境复杂而事繁,较为困难。

余与同人从边务立场扶植边教,使牧人进化,保卫祁连山以同西北边图,使人民康乐。堪布以宗教为出发点,创建六校,教诲后生,以期民安物阜,普度众生,殊途而同归。二人同心,然余等仅有此心而已,微堪布之力,难以实现。堪布常言:“祁连山牧民将来进化到何程度?畜牧之区成立学校乎,分设各处乎,已继续现状乎?亦应将来之备而定,皆未敢预测,然各校成立有年,如木之生根发芽矣,如无意外之侵害,且能加意培植之,树人树木,理无二致,将来豪杰滋长而予卜也。”

或曰山中何不集中力量设中学与完全小学,堪布答曰:“余今日各校之难,甚于中学,今日各校之重要,亦甚于中学,事贵因时因地而为之,以地区言之,草地广阔,牧人散居,难以集中,以时言之,山中之新文化尚在启蒙时代,猛然提高,尚不可能,有子弟毕业后升学,可送入城中,勿害于上进;至今申送入国立肃州师范肄业者二十余人,不升学者可为一识字牧民,不亦善乎?”

堪布往矣!马罗汉诸人尚能仰体堪布善意继承其事业,牧民子弟入其校,受其教,瞻仰其遗容,效法其为大众谋福利之宏愿与精神,生生不已,进化无穷,则堪布因教育而永生矣。

七、人心之怀念

因印刷质量差,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大意为:

堪布病重,在酒泉钟楼寺治疗,病重期间念念不忘牧区之兴旺发达,委托马罗汉:“各寺的事望你与僧俗四众善为处理。各族的事,望你领导众头目走到人前头去,各校的事,更望好好地办”。欲言未尽,痰涌喉塞,中秋节前夕,瞑目长逝。

堪布逝世后,在酒泉钟楼寺召开各界追悼顾嘉堪布大会,到会者有祁连山各寺喇嘛、各校校董,留肃之藏族学生,各部落头目、七县佛教徒、党政军学各界代表,工农商各团体人士,顾氏生前友好约五百余人。由余主祭、宣祭文,马罗汉报告顾氏生平事略。第二日下午一时经西大街出南汀,送往文殊寺停尸四日后火葬。国历十月十一日上午十时,依城中礼仪开祁连各族追悼顾嘉堪布大会,并举行建塔典礼于西岔河禅院,下午举行顾嘉堪布善后事宜会议,形成三条决议。

堪布逝世后,由马罗汉继承其遗愿和事也。马罗汉于十二岁时出家于西藏寺,初称为达尔济,欲呼赵高僧,阿拉善旗之蒙古人,三十到寺,八十而卒。曾受罗汉戒,故世人以罗称之,久之,见部分公文行部契约,积重难返,俗史彰而本名隐。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即边民干部训练第二期毕业之日脱稿于酒泉小西街之园林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