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说明货币市场到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

分析说明货币市场到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

时间:2022-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现代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货币市场的影响。本章先分析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以及由其决定的利率,然后再进一步讨论投资,分析说明货币市场到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货币的价值标准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衡量并表示商品或劳务的价值,确定各种商品或劳务相交换的比率。货币的延期支付标准职能是以货币来表示债务的标准。因此,成为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主要由中央制定并领导实施。

第十三章 货币、利率和投资

第十二章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说明了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最基本的原理。但现代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货币市场的影响。为了全面揭示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必须引入货币因素,考察货币市场均衡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本章先分析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以及由其决定的利率,然后再进一步讨论投资,分析说明货币市场到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

货币是能执行交换中介、价值标准及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的货币发展史上,有许多种商品充当过货币,如牲畜、贝壳、布帛、贵金属等,最后才逐渐固定在贵金属金上。它具有交换中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和财富贮藏手段四个职能。

货币的交换中介职能就是以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即以货币为中介物,先将商品或劳务换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换取需要的另外的商品或劳务。货币的交换中介职能避免了物物交换存在的缺陷,使物品之间的交易不必再以“需要的双重偶合”为前提,从而节省了寻觅交易对象和搜集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货币的价值标准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衡量并表示商品或劳务的价值,确定各种商品或劳务相交换的比率。货币的价值标准职能不仅大大地减少了商品交换的比率,而且简化了簿记,便利了会计核算

货币的延期支付标准职能是以货币来表示债务的标准。货币是衡量长期性契约和借贷合约的基础,一切长期合约都可以货币为单位来签订。货币的延期支付标准职能,促进了信用制度和借贷关系的发展,但由于货币的价值经常随时间而变化,因此,也使信用关系复杂化。

货币的财富贮藏手段职能就是货币作为资产的一种形式,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保存价值。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无须或仅需较少的交易成本就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存资产价值,以便未来购买。但货币要充分发挥财富贮藏的职能,币值本身必须稳定。

以上四种职能,第一种职能即交换中介职能是最重要的,它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依据其流动性的大小可分为M1、M2、M3等几个层次:

M1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即“狭义货币”。它包括流通中通货和活期存款,即

M1=Cu+D

其中,Cu代表通货(currency );D代表活期存款(deposit )。

M2被称作“广义货币”,除M1外,它主要包括储蓄存款与小额定期存款,即

M2=M1+Ds+Dt

其中,Ds代表储蓄存款;Dt代表小额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之所以可以看作货币,是因为尽管它们的流动性比M1低,不能像通货和现金那样直接作为交换中介和支付手段,但它们很容易转变为活期存款,尔后像M1一样发挥作用。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办的自动转账账户ATS 。存户可以在银行同时开有活期存款账户和储蓄账户,前者无息,但可开支票;后者有息,但不可开支票,存户只得在活期账户上保留很少的余额,开列支票时,银行会自动将金额从储蓄账户转到活期账户。这样,存户既可以取得利息,又可以开列支票。因此,成为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

M3是更广义的货币,除了M2外,还包括其他流动性资产或货币近似物,即

M3=M2+Dn

其中,Dn代表其他流动性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货币的流通中介主要是银行。现代银行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金融机构,它是发行的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货币政策主要由中央制定并领导实施。商业银行是办理存贷业务的金融组织。商业银行的活动是以存款为基础的,对于吸收的存款,商业银行有义务负责支付。由于存款与取款的时滞,商业银行手中总是有相当数量的款项可以放贷求利,但商业银行不能将全部的存款贷放出去,为了应付客户提款的需要,银行必须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这种商业银行为应付存款客户随时提款的需要,按照客户存款的一定比例留存的、不能放贷出去的资金,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率。在现代银行制度中,存款准备率一般由中央银行规定,称为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根据法定准备率留足准备金后,剩下的部分则可放贷出去。可见,商业银行留存较少准备金就足以支持商业银行的整个活动。

现代银行体系具有多倍的存款创造功能,这种存款创造功能产生于存款准备金率、存款金额以及以活期存款形式放款的银行制度。

假定法定存款准备率为100%,那么,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额等于存款额,不可能产生存款创造。放宽这一假定,假定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为20%,那么,商业银行可以将存款的80%放贷出去。但若是通货放款,即借款人获得的贷款完全以现金形式提取,并继续持有这些通货,那么,仍不会产生存款创造。上面的假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借款人所以借款,并为此支付利息,是为了购买,而卖主也不会手持现金,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存入银行。因此,这里的分析首先作如下假定:①公众手中不持有现金;②公众的所有收入都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③法定准备率为20%;④商业银行不存在超额储备。在这样的假定下,就会产生存款创造。

假如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1000元,并向债券的持有者开出1000元的支票。债券持有者将这张债券存入甲银行,甲银行可增加存款1000元。如果法定准备率为20%,那么,甲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将增加1000×20%=200元,贷款额将增加1000-1000×20%=800元。得到贷款者又把这800元存入乙银行。乙银行可增加存款800元,增加存款准备金800×20%=160元,增加贷款800-800×20%=640元。得到贷款者把这640元存入丙银行,丙银行可增加存款640元,增加存款准备金640×20%=128元,增加贷款640-640×20%=512元。这样的存贷过程会不断地进行下去,最后,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为:

1000+800+640+…=1000×(1+0.8+0.82+…)

=1000×[1/(1-0.8)]

=1000×5

=5000

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为

800+640+512+…=1000×(0.8+0.82+0.83+…)

=1000×[0.8/(1-0.8)]

=1000×4

=4000

投放1000元的货币,最后可增加到5000元,即比原来增加了4倍,这就是所谓的银行存款创造。显然,银行存款创造的规模取决于法定准备率。若以D代表活期存款总额,R代表原始存款,r代表法定准备率,d代表存款乘数,则

d=1/r

D=R/r=Rd

对于上例,R=1000,r=20%,存款乘数d为

d=1/r=1/20%=5

D=R/r=Rd=1000×5=5000

可见,通过银行体系的作用,银行最初吸收的存款将扩大1/r倍。1/r即法定准备率的倒数,就是存款乘数。它是每1元的准备金变动引起的存款变动。存款乘数不仅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而且也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紧缩。如前例中,银行准备金不是增加,而是减少,那么,银行存款将多倍紧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法定准备金是吸收初始准备的一种漏出。如果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放贷,法定准备金率为零,即1/r中的r趋于零,则1元的准备金变动将引起存款的无穷大变动。法定准备金仅仅是吸收初始准备的第一种漏出,除它外,还有其他因素,如超额准备金、通货比率和定期存款比率等,也是吸收初始准备的一些漏出。

在活期存款创造过程中,超额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也会使银行的贷款额减少。如上例中,甲银行除了按20%的法定准备率留足法定准备金外,还按5%的超额准备率,即银行自愿保留的作为超额准备金的每元存款的百分比,提出超额准备金,那么,甲银行的贷款数额将不是800元,而是750元,其他银行的贷款数额也会随之减少。这时,存款创造乘数不是d=1/r,而是:

d=1/(r+e)

式中:e代表超额准备率。

对于这里的例子,则有

d=1/(20%+5%)=4

公众手中不能不持有现金。假定对于每1元的可开列支票存款,公众想持有0.15元的现金,那么,存款机构对于公众的每1元新增存款就要多付0.15元,这0.15元不会进入存款创造过程,也是吸收初始准备的一种漏出。前例中,甲银行吸收1000元的存款,扣除200元和50元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还将支付150元的通货给存款者。因此,该银行只能将剩下的600元贷出。其他银行也将像甲银行一样做出类似的调整。这时存款乘数将不是d=1/(r+e),而是:

d=1/(r+e+k)

式中:k代表通货比率。

对于这里的例子,则有

d=1/(20%+5%+15%)=2.5

与超额准备金和公众现金持有额对存款乘数的影响不同,可开列支票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部分不是完全不能进入存款创造过程。不能进入存款创造过程的仅仅是定期存款准备金,如1000元的可开列支票存款的2%,即20元转化为定期存款,如果定期存款准备率为5%,则不能进入存款创造的只有20×5%=1元。这仅仅占全部可开列支票存款的2%×5%=1‰。因此,这时的存款乘数为

d=1/(r+e+k+t•rt

式中:t代表定期存款比例;rt代表定期存款准备率。

对于这里的例子有:

d=1/(20%+5%+15%+2%×5%)=2.5

上面分析了银行系统准备金增加引起的多倍存款创造。如果存入银行的是现金,那么也会产生同样的存款创造效果。不同的是,如果公众有对现金的要求,产生了通货漏出,那么,前面计算存款总量公式的分子将改变为R+C,即货币基础,则存款总量为

D=1/(r+e+k+t•rt) • (R+C)

有了存款乘数就可以求得货币乘数。由于公众持有的通货是按可开列支票存款与通货比率k的乘积计算的,因此通货总量为

Cu=kD

=k•1/(r+e+k+t•rt) • (R+C)

M1=Cu+D

=kD+D

=(k+1)D

=(k+1) • 1/(r+e+k+t•rt) • (R+C)

式中:(k+1) • 1/(r+e+k+t•rt)就是货币乘数,它是货币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的比率。

货币乘数表明,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一笔货币,经过银行系统的作用就可以多倍地增加或减少货币存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的办法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这种控制并不是绝对的,还有许多因素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存量的控制程度。

从货币乘数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的大小取决于公众的资产偏好、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收入与财富状况、非法交易活动在整个交易活动中的比例以及银行的破产风险等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比率愈大,货币乘数愈小,一定量的货币所创造出的货币就愈少;反之,通货比率愈小,货币乘数愈大,一定量的货币所创造出的货币就愈多。

定期存款率也受公众的资产偏好、收入和财富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比率的提高会引起货币乘数减少,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减少,但由于定期存款比率的提高会间接地降低法定准备率的超额准备率,引起货币乘数增大,从而使货币供给量的增长趋缓。

超额准备率的高低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一般的,银行在确定超额准备率时要考虑其以超额准备金进行投资而获得的利益和持有超额准备金而获得的收益两个因素。争取利润最大化的银行应该将其超额准备金保持在闲置准备金的边际(机会)成本等于银行的边际收益之点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准备率愈高,货币乘数愈小,货币创造能力就愈小;反之,超额准备率愈低,货币乘数愈大,货币创造能力就愈大。

法定准备率可分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低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和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定期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规模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别。另外,银行所在地区的不同也会引起法定准备率的差别。法定准备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法定准备率愈高,货币乘数愈小,货币供给能力愈小;反之,法定准备率愈低,货币乘数愈大,货币供给能力增强。

图13-1 货币供给曲线

可见,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都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因此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而且依赖于商业银行和公众的配合。尽管如此,从根本上说货币供给还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在经济分析中,货币供给被认为是与利率无关的、由当局控制的量。因此,货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利率轴平行的直线。如图13-1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