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行政研究的意义分析介绍

区域行政研究的意义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区域行政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经济学与公共行政学的交叉学科,因此,这一研究的发展也将使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跨学科性。最后,区域行政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也会涉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区域市场的统一要求政府行政与政策的有机衔接。

第三节 区域行政研究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行政学也是如此。无论是从社会科学研究上的学科分化与整合还是从时代演进的实际需要来看,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区域行政研究的发展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公共行政学。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区域行政的研究必然有助于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公共行政学界,学科研究方法论一直滞后于现实发展的要求。研究方法陈旧单一,大多学者还热衷于演绎推理,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既使其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显得苍白无力,同时又使公共行政学失去了理论发展的活水源头。而区域行政的研究是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交叉运用区域科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综合知识,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创性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新制度主义研究法、博弈论分析法、交易费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此外,长期以来,在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重视质的分析,忽视量的研究;重视规范分析方法,而忽视实证研究方法;习惯于静态描述,忽视动态分析;重视非生态的分析,而忽视生态分析的方法。”[34]而区域行政的研究由于涉及诸多相关学科问题,如经济、法律问题等,因此,必须尽可能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型,这就有助于实现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政府管理,管理往往被简单化地理解为管制。而区域行政的研究重点在于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与合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使公共行政研究不再局限于特定行政区域内部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拓展了公共行政的研究视野。而且,区域行政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经济学与公共行政学的交叉学科,因此,这一研究的发展也将使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跨学科性。因为经济学研究中也会涉及政府管理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去研究政府管理必然会进一步拓展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视野。关于这一点,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桂世镛教授在接受《中国行政管理》杂志记者高小平的采访时指出:“行政管理学要积极地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不能认为只有行政管理学才是研究政府管理的,其实,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以及法学等许多学科,都涉及政府行为,它们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可以为行政学提供营养。这样行政学就不是在一块空地上盖房子,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有了一个相当高的起点。行政学的学者,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丰富、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区域行政学也丰富了区域科学的内容。从人们最早关注的区域地理学、区域规划学、到区域经济学、区域社会学等,都轻于以区域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治理。区域行政的研究正是弥补了区域科学研究上的不足,推动了区域科学研究的方法创新和视角创新。

2.现实意义

受历史背景和现实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政府优则经济兴,政府劣则经济衰。所以,深入研究区域行政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职能的最优发挥就显得意义重大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部分权力的下放,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地位和职能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政府管理的实践正在发生急剧的变革,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化特征仍然与政府管理中的计划性特征并存,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如何协调政府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比较重大的课题。[35]而区域行政首先通过研究政府之间的协商与合作来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为经济市场的运作提供良性的指导与健康的社会环境。其次,区域行政要研究中国各区域之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政府管理模式势必会对落后地区政府管理产生良性诱导作用,这就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政府管理水平从区域间的不平衡向平衡发展。最后,区域行政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也会涉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开放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这一进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不断接受国际社会通行的规则并不断融合的过程,这也势必会加快中国政府管理的现代化进程。[36]所以说,区域行政是我国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中的探索和发展。虽然目前还未成熟,但其实践意义将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在以下几个方面愈发彰显:

(1)区域行政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首都圈经济区、东北经济带、渤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及东南沿海经济带等在区际经济合作网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市场,然而,地方利益所导致的地区分割严重阻碍了资本、技术及人才等要素在市场内的自由流通,限制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区域市场的统一要求政府行政与政策的有机衔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政府改变原有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方式,暂时放弃自身的一部分利益,以府际合作的形式赢取彼此更大的利益。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模仿和创新发挥“公共企业家精神”,辅助、促进、倡导或者主持跨(行政)区的合作活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此外,经济合作的稳定与效率有赖于规范的制度安排,规范的制度安排有赖于行政系统的权威认可,区域行政承担区域整合与区域协调重任,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制度安排,它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之间协作关系的制度化建设,而且有利于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利于减缓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变分割经济为整体优势,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2)区域行政承担区域调控职能

我国的区域经济必须由政府的有利干预和宏观调控加以规范和推动,才能在利益、规模和产业结构方面得到合理的调整。由于中国各省甚至是一省内部不同地区,其资源条件、社会和经济特点都具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平衡,单纯寄希望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成本太高,也难以达到目标。因为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无法处理全国各个地区多种利益矛盾;另一方面,既然中央政府已经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加快经济发展就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由此决定了地方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区域调控方面,地方政府具备更有利的条件。区域行政能够在立足于深刻了解本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承担起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为区域经济合理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职责。具体来说,第一,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强化区域整体发展观,从整体上研究区域政策,使竞争基础上、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竞争可以引导区域在产业方面在动态中建立自己的优势产业,为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和调整提供空间,是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动力。区域行政使得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通过选择合作的方式把本属于外部性的一些因素转化为组织的内部因素,增强竞争力。第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协调和规划,从总体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和互补,加强产业组织的整合和协调,积极推动跨行政区产业重组,促使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3)区域行政有助于提升区域政府竞争力

所谓“区域政府竞争力”,是指全球化时代的区域政府,在参与政府之间竞争中所表现出的更好地增进国民生产力、提升区域经济绩效的整体实力,有效地治理地方社会的能量和力量的总合。[37]区域内的各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区域的市场化进程,共同制定有效的区域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区域市场竞争秩序制度。地方政府不仅要对市场竞争做出法律规范,还要对市场竞争可能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做出法律规范,保障地方政府职能依法维持市场竞争秩序。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最小化的同时,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可预测的客观社会环境。有学者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地区发展竞争中,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共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实力与地位的变化,地区发展的合作型博弈必然推动着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变革,最终提高了整体的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整体的竞争力。[38]而区域行政即是区域自主生成的创新性制度安排,通过区域性协调与合作,不仅能够强化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竞争优势,更能够在整体上提升区域竞争力。

(4)区域行政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从区域经济增长到区域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磋商与合作,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保证区域社会——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是区域行政系统面向区域社会未来发展所必须承担特定职能。

【注释】

[1]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全俄经济区划委员会.苏联经济区划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Edgar M.Hoover & Fraink Giarratani.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Alfred A.Knopf,1984.

[4]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实用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5]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8]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之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0]宋月红.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94(4)

[11]Norman D.Palmer.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Lexington:Lexington Books,1991.

[12]Fredrik Soderbaum.Rethinking the New Regionalism.paper for the XIII Nordic Science Association Meeting,Aalbog,August 2002.

[13]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国际观察,2007(5)

[14]Bjrn Hettneand Fredriks derbaum.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ness.

[15][美] M.波特.竞争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7]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8]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9]周克瑜.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经济地理,1994(1).

[20]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理论前沿,2004(10).

[21]Todaro,Michae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Longman,1985.

[22]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3](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4]C.M.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6,64(10).

[25]A.Breton.Competitive Governments: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6](美)M.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7]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8]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之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9]鲁勇.行政区域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0]陈瑞莲,张紧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野.区域公共行政,公共行政,2002(3).

[31]李军鹏.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政区竞争理论.中国行政管理,2001(5).

[32]汪伟全.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从产品、要素转向制度环境.南京社会科学,2004(7).

[33]孙柏英.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中国行政管理,2003(4).

[34]张成福.发展、问题与重建.政治学研究,1996(1).

[35]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2(4).

[36]唐民皓.WTO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7]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8]付小随.地区发展竞争背景下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世界,20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