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浅谈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科学方式;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作用以及重视教师人格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形成四个方面浅谈教师人格对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综上所述,全体高校教师,而非仅德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

浅谈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赵 柯 徐 璞

摘 要:大学阶段是青年个体道德成熟的关键期,高校教师应充当他们的道德素质从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的启蒙者和训导人,教师人格具有积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到身教统一,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形成。

关键词:高校德育 教师 人格 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通过德育知识的灌输,教育者人格的示范及现实中榜样典型的树立,集体舆论等方法来实现。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认识德育过程,是否具有全新的德育观念和现代德育工作能力是高校德育改革的关键。

现代德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拥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具有健康的人格及感召力,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国外部分高校还特别强调教师自身在德育中的示范作用,认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方式。这些现代德育发展的新要求时刻督促教师要重视自身德育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本文从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科学方式;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作用以及重视教师人格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形成四个方面浅谈教师人格对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一、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社会转型期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才的质量,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协调个人的行为,处理与他人、社会关系所必需的,是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应首先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做到做人做事相统一。因此道德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把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高校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科学方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婴儿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受教育的阶段,人的个性心理开始成长了,他们逐渐有了个体的愿望、意志和需要。而这些个性需要将受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兴趣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并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他们尝试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学习、生活。一些学生选择出现了偏差,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严重的甚至成为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问题学生。实质上,这是以主体身份去参加道德实践过程的正常表现,是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必然过程。一方面学生有主动思考、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对他的思考、选择的善恶及价值负责任。高校教师对任何时候选择了善而成功和选择了恶而失败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去指导他们向前发展。在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他们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青年从中学入大学的过程也是其道德由他律进入自律的过程。从他律道德阶段进入自律道德阶段而建立起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服从成人阶段、平等适应阶段、理解行为动机阶段,然后才能达到建立原理、规则、思想体系阶段。他律阶段与自律阶段不能截然分断,有一个过渡阶段,而大学阶段正是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的过渡,也是青年个体道德成熟的关键期。所以大学阶段的教师正充当了他们的道德素质从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的启蒙者和训导人,具有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教师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作用

所谓教师人格,即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说,现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

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正处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的过渡时期,此时教师的人格体现若与其传授的道德理念相一致,学生便会欣然接受这种身教和言教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个形成过程是反复并逐渐向高级发展的,也就是学生在自身心理发展中会不断地寻求更高的人格榜样和接受更高的道德理念,并加入自己的需要,形成有个性的道德素质。教师应理解学生的这种阶段转化,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充分展现自身的人格形象,并且这种人格展现不能是假的面具,应是由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而产生的真实人格,做到身教统一,以情动人、以情教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形成。

四、重视教师人格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形成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和困难,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施教方式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作为一线的学生德育工作者,我们应成为智慧而富有激情的教师。在工作中,发挥教育智慧,善于与学生换位思考,讲究工作策略,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并时刻相信我们的职责具有无可替代性,绝不简单地理解为谋生的手段。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幸福,我们享受着“塑造”的成就,如同艺术家。即使只是在黑板上画一根线条,也是将整个情感投入到课堂和学生活动;我们应成为富有爱心和诚心的教师。没有师爱,就谈不上教育,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学生学习或品质的拐点处我们诚心匡扶。教师把爱生的情感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真诚,产生师生 “共振”,求得最佳教育效果;我们应成为勇敢而执著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丰富的育人经验,发扬百年老校育人的优良传统,传承成功的经验的同时,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素质教育成果,勇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实践和创新,在工作中大胆尝试,如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集体活动、各级大赛以及诚信、爱心、组织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生的软学分考核管理等。

综上所述,全体高校教师,而非仅德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应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教书育人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德育手段不仅是手中的教材与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靠自身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以思辨的、情感的、道德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影响其志趣、启发其思路、锻炼其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素质。应充分地意识到教师人格对学生道德素质形成作用的重大意义,从国家、民族、时代的要求出发,加强自身的人格培养,真正意义上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