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民道德人格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公民道德人格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民道德人格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他律期、自律期和价值目标形成期。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形成道德习惯,使个人的行为自觉地处于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处理事务,自觉、自律地在主观行动上采取符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公民道德人格的形成

道德人格是指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进行内化,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约束下的自觉自律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公民作为道德执行主体,接受社会道德观念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螺旋式递进发展的过程。道德人格是终生发展变化的,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道德品质会随之而变。公民道德人格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他律期、自律期和价值目标形成期。

(一)他律期

在道德他律阶段,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可,是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既定的道德准则。个体的价值标准依附于社会价值标准而存在,道德所产生的力量并不是来自道德主体自身,而是来自个体所处社会的社会道德的压力,其道德义务和道德价值仅仅受外界支配,而与主体的意向无关。

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道德人格,无论人们怎样尽职地遵循,也终究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外在力量。他律的道德人格表现为其善恶观受权威的影响,以服从为主要特征,以自身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为动力。道德主体在行为中所集中注意的,只是遵守道德规则的内容,而不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显然,他律的道德人格是低级的、被动的、不完善的。尽管在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他律道德具有某种基础性价值,但是主体的道德建设显然不能满足于此。

(二)自律期

自我意识的萌发,意味着道德人格从他律时期向自律时期升华,其核心是道德规范的内化,即道德义务向道德良心的转化。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形成道德习惯,使个人的行为自觉地处于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处理事务,自觉、自律地在主观行动上采取符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自律的道德人格不再把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异在物,而是以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尊的需要、以良心的自律作为主要特征。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都能做到自律。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人镜”的魏徵,对自己要求就非常严格。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喝到高兴时,提出来要给魏徵加官晋爵。魏徵想,一个人爵位高了,如不警惕,就会滋长骄气;富贵了,就可能出现奢华。于是,他当着众人的面婉言谢绝了。贞观七年,唐太宗下旨提升魏徵为一品左光禄大夫,并封为郑国公。这在当时,不论爵位还是俸禄都是极高的。魏徵又再三推辞。太宗讲:“我好比矿藏中的金、银,而你就好比高明的工匠。如果没有你的加工、锻造,我是很难成功的。你就不要推辞了吧。”最后魏徵接受了封号,但坚持从一品降到正二品。正是这种自律的精神,成就了一代大政治家魏徵。

(三)价值目标形成期

价值目标形成期也是他律与自律统一时期,是主我与客我对立、统一的时期,在道德人格上表现为他律与自律的对立与统一。一般说来,以良心为核心的道德自律时期优于以义务为核心的道德他律时期。但是,在道德自律时期,如果忽视作为他律的道德义务,也是片面的,并会走向道德意志论。主体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道德义务与道德良心的统一,意味着道德人格达到成熟的程度,自我的整合与和谐可以导致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道德义务与道德良心交相辉映,有效地发挥着道德人格的强大功能。从根本意义上概括,以道德良心和道德自律为主,在道德良心和道德自律中反映和遵从着道德义务和道德他律,即构成道德人格的理想特征。

思考题

1.你心目中的道德榜样是谁?他有哪些先进事迹?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自己道德实践的自觉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