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从社会主义革命转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确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两化”目标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近20年过去了,中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的二元目标似乎还是遥不可及。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从社会主义革命转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设计是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1949年6月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及1953年12月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的报告,多次提到这个目标,并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确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两化”目标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状态,连建筑用的钢钉和点灯的煤油都要进口,故称洋钉、洋油。生产力发展极度落后,国民经济中近代工业只占1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50美元,年钢产量18万吨,人均不过500克,只能打一把菜刀。然而,到1952年,经过仅仅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全国钢产量就达到134.9万吨,工业总产值为39.9亿,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已超过了旧中国的最高水平。(1)尤其是,到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成就,使中国领导人深受鼓舞,认为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能够提前实现。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关,也是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焕发出强大的建设热情的结果。从备受屈辱的近代历史走过来,人们饱尝了太苦太穷的生活,经受了连年不绝的战争,多么想从此过上自由幸福的新生活。“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灿烂的前景,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热情和信心,激发出极大的积极性,人们愿意为之去努力、去奋斗。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顺应人们的期待,采取了政治动员与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手段来发动人们的积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这种精神动员手段在革命时期对于发动人民参加和支持正义之战发挥了很大作用,这种手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阶段,对于动员各种资源和保证国家确定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建设项目,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投身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多少热血青年加入建设队伍,多少“光荣妈妈”(2)做了全职工人,迅速集合起了一大批产业大军;抗美援朝时,全民齐动员,符合条件者踊跃参军,后方群众捐钱捐物,用捐的钱款购买飞机大炮;许多技术人员坚决服从党的召唤,放弃城市生活,义无反顾地到边远地区搞研究,一干就是十几年。终于换来了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钢铁大国形成、综合国力提高。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精神的巨大推动力。

但是,精神的推动力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中国人从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摆脱出来,渴望发展、渴望快速发展、渴望高速发展的急切心情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助推,于是,在“多、快、好、省”口号的指引下,掀起了“大跃进”,同时,由于“左”的蔓延,“大跃进”非但未实现,在相当多的干部中,还刮起了“五风”(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制造了诸多“人间神话”,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玉米秸儿穿九天,浑身棒子有几千”;“一颗白菜五百斤”;“水稻亩产十万斤”;“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整个中国在“左”倾病、急躁病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近20年过去了,中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的二元目标似乎还是遥不可及。邓小平后来总结说:“‘左’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很慢。”(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