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以后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年以后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1949年以后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总体上看,台湾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国民党迁台时,台湾共有5家11座广播电台。1952年,台湾的广播电台共有21家,1958年则增至52家。截至2003年2月,台湾的24小时新闻频道有10家,居全球之冠。

第一节 1949年以后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总体上看,台湾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国民党迁台之前,广播电视事业为日本人创办,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工具。第二个阶段,从国民党迁台到解除戒严(1987年)的戒严时期,国民党党、政、军把持广播电视,党、政、军营广播电视发达,民营广播电视处于地下和弱势状态。第三个阶段,是解除戒严之后,台湾广播电视逐渐放开,实行商业化运作,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广播电视数量多,规模大,竞争激烈。

一、广播业

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步于日据时代。台湾光复前夕,共有5家广播电台,均为日本人所办。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这些电台,并入官办的中国广播公司(中广)。1949年国民党迁台后,部分电台随之迁入台湾。国民党迁台时,台湾共有5家11座广播电台。

1952年,国民党当局设立“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广播电台事业。该委员会成立后,审批了一批新的广播电台,主要是公营、军营电台,也包括私营电台。1952年,台湾的广播电台共有21家,1958年则增至52家。[1]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起飞,一批专业电台相继成立,如警察台、交通台、教育台、新闻台、渔区台、市政台等专业电台。1968年,“中国广播公司”(“中广”)台北调频电台正式播音,台湾广播自此进入调频时代。

1987年7月,台湾解除“戒严”,台湾社会和传媒事业都进入一个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的广播依然有党营、军营、公营、民营四大体系。1993年,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率,广播电台迅速增加,全岛共有188座,收音机超过1 848.8万台,平均每户4台。有10多家电台实行24小时全天候播音。[2]尽管广播逐渐多样化,但国民党党营电台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广”凭借其政治背景和强大的实力仍是台湾第一大电台,广告收益和收听率一直高居榜首。

1999年,台湾获准有执照的广播电台达121家,使得广播市场呈现出饱和状态。

在台湾广播史上,尤其要提及的是“中国广播公司”,它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台湾广播的历史。

1949年,“中广”随国民党当局迁台,继续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并逐步向企业过渡,成为台湾地区广播界最具代表性的广播公司。1949年6月,“中广”以“自由中国之声”的名义开始对台湾岛外播音,承担着国民党对外宣传的任务。1968年7月31日,“中广”成立第一座调频电台,将台湾广播带入调频立体声的新纪元。1979年,“中广”成立“亚洲之声”,对亚洲地区播音。[3]1987年元旦,“中广”首先推出调幅立体广播节目。1994年8月,“中广”音乐网开始启用数字化计算机播出系统。1998年起,“中广”各频道节目陆续兼以卫星与微波传输至台湾各地,并率先研发数字广播革新方案,步入数字化发展阶段。同年,该公司股票在台湾上市交易。

二、电视业

1959年1月,台湾就成立了“中日电视事业研究小组”,着手电视事业的研究。1962年10月10日,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台视)正式开播,它是台湾省营商业电视网。该台每天播出5个小时,收视范围只限于北台湾。节目内容上,除新闻外,以进口片为主。1969年9月,台视开始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70年2月,该台节目实现了全台湾播送。1969年10月,台湾第二家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中视”)正式开播,它是国民党党营电视网。1970年2月实现了全台湾播出。1971年10月31日,台湾第三家电视台——“中华电视公司”(“华视”)正式开播,它是隶属于国民党军队系统的商业电视网。自此,“三台”鼎足而立的电视格局形成。“三台”均是官办的商业电视台,要兼顾政治说教和商业利益。为此,台湾民众和学者强烈要求开办公共电视台,以“改善公众生活,提升社会文化”。1982年,“新闻局”成立了“公共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制作的节目在“三台”播出,但公共电视台直到1998年7月1日才正式开播。它是为服务公众而成立的一家独立全民共同拥有的公共媒体,不受任何政府、政党及利益团体控制。节目强调知识性、服务性、教育性、示范性以及满足弱势族群的需要。

1995年,台湾第4家商业电视台——“民间全民联合无线电视”(民视)成立。它一改国民党党、政、军垄断电视媒体的局面,代表的是以民进党为主的在野和民间政治势力的利益。该台的卫星新闻频道于1997年5月正式开播,综合台则于同年6月正式开播。

台湾的有线电视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共同天线”,直到1990年2月才出现了第一家有线电视台——民主有线电视台。1993年7月,台湾通过了“有线电视法”,有线电视播送系统逐渐纳入合法管理。1998年3月统计的数据显示,台湾有线电视播映系统共有110家,收视用户420万户。1997年,台湾有线电视普及率为79%。[4]经过兼并与整合,台湾形成了16个频道家族,如年代、三立、东森、和信、八大、卫视、非凡等,有线电视频道近140个。类型主要有综合、新闻、财经、体育、台港电影、西片、戏剧、卡通、音乐、纪录片、宗教、综艺、成人、日本频道等。从资本控制来看,台湾多媒体公司、和信、力霸是三大主导集团,三分台湾有线电视的天下。此时台湾的电视资源已经供过于求。

1999年,台湾出台“卫星广播电视法”,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业者纷纷成立多媒体公司,从事声音、影像、数据的传输,台湾成为一个卫星电视最密集的地区。1995年9月,“真相新闻网[5]正式开播,是台湾第一个上星的新闻频道。截至2003年2月,台湾的24小时新闻频道有10家,居全球之冠。卫星新闻采访SNG车共有59辆(2001年数据),大多集中在台北,不到两平方公里就有一部SNG,[6]数量和密集度也居全球之冠。这两项数据足见台湾电视的发达水平、竞争的激烈程度和电视资源的饱和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各家电视机构为了提高收视率,常常采用庸俗、耸动、煽情等手法,综艺节目如此,新闻节目也是如此。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