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企业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入研究

浙江企业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入研究

时间:2022-09-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析了浙江企业R&D投入的现状,并对投入低下、R&D投入与企业规模扩张不相匹配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以期能有助于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入研究,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近年来浙江企业各种技术来源的投入有较快的增长,图1是浙江大中型企业各种技术来源的增长情况。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浙江企业R&D投入的强度,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存在明显的“位差”。

六 浙江企业R&D投入与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是要培育出一大批自主创新型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在关键环节上进行研发,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在关键环节上进行研发,R&D投入的强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企业R&D投入,与自主创新有极强的相关性。本文分析了浙江企业R&D投入的现状,并对投入低下、R&D投入与企业规模扩张不相匹配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以期能有助于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入研究,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一)浙江企业R&D投入的现状

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55.49亿元,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47.8%,是2000年的2.18倍,年均增长29.7%,增速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13.8个百分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比例,2000年为69.4%,2003年为71.4%。可见,企业正在成为浙江R&D投入的主体。

R&D投入是企业获得技术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浙江企业各种技术来源的投入有较快的增长,图1是浙江大中型企业各种技术来源的增长情况。

由图1可见,企业R&D投入在各种技术来源中增速较快。但由于总量上企业R&D投入要远远小于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入,目前浙江企业R&D尚未成为企业技术资源的主要来源,见图2。

图1 浙江省大中型企业获取技术的投入的增长指数

图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3)

图2中各种支出的分布表示:1科技活动内部支出(含R&D内部支出);2科技活动外部支出(含R&D外部支出);3技术改造支出;4技术引进支出;5消化吸收支出;6购买国内技术支出。

从规模以上企业各种技术来源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可以看出,现阶段浙江企业发展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内部科技活动也有重要作用,但其中R&D的份额相对较小。目前,外部R&D的部分比例也不高,如果考虑到“技术改造”的资金有很大部分用于进口设备,可以认为,浙江企业的技术源主要依靠“外部引进”,以“外源性技术”为主。

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浙江企业R&D投入的强度,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存在明显的“位差”。2000年至2003年浙江人均GDP在全国一直排在第四位,而企业R&D投入的强度2003年仅列第19位,见表1。

表1 浙江经济与科技的位差

从企业技术来源角度看,这里若定义P=(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购买国内技术经费)/内部科技活动经费,P表示技术源中外源性技术与内部技术之比,则浙江的P值=3.3,远高于其他省市。

(二)浙江企业R&D投入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企业R&D投入低且分散,技术研发难以取得突破

浙江企业的R&D投入还比较低,而技术的突破存在“阀值效应”,即只有当研发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发成果稳定增长。浙江企业规模小,单个企业的销售收入少,销售收入中研发经费比重低,少量的R&D经费被用在许多项目上,使得企业研发成果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2.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非R&D投入,即以“外源性技术”为主

企业技术经费投入包括R&D投入和非R&D投入。R&D投入主要反映企业研发能力,对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而非R&D投入主要反映企业增强生产能力的潜力,主要满足企业发展的近期技术要求,包括技术引进投资、技术改造投资、消化吸收投资、购买国内技术投资等。200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来源中非R&D投入是R&D投入的3.3倍。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经费在技术来源中的份额达到69.4%,技术引进的份额也超过了企业内部R&D的份额,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

3.浙江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层次较低

根据各国的经验,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各个行业的科技投入强度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具有高投入强度的行业(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较低,那么整个制造业以及整个工业的科技投入强度就会较低。浙江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2003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4%,比全国平均(12%)低3.6个百分点,在各省(市、区)中居第13位,明显低于北京(28.7%)、广东(27.1%)、天津(20.8%)、江苏(16.7%)、陕西(16%)、福建(15.6%)和上海(13.8%)等地。

4.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近年来,浙江财政科技投入与财政支出之比,一直处在全国的第三位,这与企业R&D的投入强度存在着较大的“位差”。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R&D投入强度与财政科技投入比重之间相关性较小。二是企业科技活动得到的财政支持相对偏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经费中,政府提供资金的比例,2003年浙江省是1.93%,居各省市第23位,低于辽宁(4.38%)、北京(4.10%)、江苏(2.12%)、福建(2.02%)等很多地区。

5.鼓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开发费用的税收抵免优惠;二是加速折旧税收优惠。鼓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政策不够完善,在理论上可以找到一系列的论述文章,这里不再赘述。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在:(1)浙江企业开展R&D活动所获得的减免幅度偏小。浙江规模以上工业2003年科技减免的幅度为R&D活动经费的4.1%,而2000年江苏科技减免的幅度为R&D活动经费的13.5%,上海为13.8%,山东为10.3%,广东为4.1%。(2)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乱,存在政出多门、竞相攀比的现象,从而使上述的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措施大打折扣,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企业了解最多、关注最多的是“三资”企业的所得税减免,因为它比上述的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措施更容易理解,更具可操作性。有条件的企业更倾向选择“三资”企业的所得税减免这一政策,有的企业不惜迂回到国外先注册一家公司,然后再成立合资企业来享受这一政策。地方上更有挂“民政福利”企业来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而对鼓励科技投入方面的优惠政策,了解这方面政策的企业普遍反映科技系统的政策规定太烦琐、太复杂,可操作性不如其他部门的政策,而大部分企业则表示对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措施不甚了解。

6.技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

在技术创新资金匮乏的压力逐渐有所缓解的情况下,人才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人才竞争的压力。对于R&D活动所需资源的筹措而言,资金和装备的改善相比起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最难的是技术人才。目前浙江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这是导致企业在R&D投入上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把提高企业R&D投入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发展市场经济,一大批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当时我国正处在短缺经济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此形势下,靠设备引进和模仿,便取得了科技投入低但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就。于是,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急功近利为主要特征的功利观。由于这种功利观是在当时的社会存在下产生的,它和当时的社会存在相适应,因而对科技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它的负面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企业R&D投入强度低,致使企业的创新能力没能与生产能力同步提高,就是这种负面作用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企业科技投入上,表现为关注企业近期项目的盈利,而在关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这种功利观一旦形成,并向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而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以后,它可能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即使原先依赖存在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从而对科技进步和创新产生阻碍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R&D投入强度低在浙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常把意大利作为我们发展经济的榜样,而恰恰又不重视意大利由于R&D经费占GDP的比重低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确,意大利曾经一度是欧洲大陆有创造力的经济体,它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和浙江有许多类似之处,但通过这种类比,是否能说明浙江的产业结构和研发的低投入就是合理的呢?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意大利的巨大优势集中在纺织服装、鞋类、皮革和家用电器等领域,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却一直很低,它的研发投入的强度一直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意大利这种产业结构和研发投入的低水平,已经把意大利引入了一个死胡同。据欧盟委员会2003年评估,意大利的竞争力已是当时欧盟成员国的最后一名,它的竞争力甚至比不上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等国家。近十年来,意大利经济的增长率平均只有1.5%,并已连续四年出现了制造业的萧条。这一严酷的事实对我们来说是一帖清醒剂。

当前,尽管企业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但在对科技活动的把握上,浙江许多企业还停留在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途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上,而尚未充分认识这种发展模式的后果和R&D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自主创新”绝非易事。浙江企业的自主创新还面临着许多障碍,企业R&D投入强度能否突破就是其中之一,2003年浙江R&D占GDP的比重仅为0.8%,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0.5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其中企业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9位。浙江应树立新的功利观,把加大企业R&D投入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顾继红、项浙学著,发表于《浙江经济》2006年第5期)

【附记】

为制定“十一五”科技规划,茅临生副省长多次提出“应重点研究如何激活企业R&D投入”问题,同时指出目前在政府机关中对浙江R&D投入的现状认识不一致,应该通过研究提出准确的数据,以利于对现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省科技厅根据茅副省长的意见,于2004年立题委托开展研究。我们按照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方法,对浙江企业及全社会R&D投入的现状作出了统计分析。其结论是:(1)浙江企业R&D投入强度偏低,2003年我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强度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中下水平。(2)我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强度较大,但对企业R&D投入的诱发和激励作用相对较弱。(3)现行R&D统计方法所得数据可能存在某种误差,但从总体上看应该肯定我省R&D投入强度偏低的结论。除这几个结论外,同时还对企业R&D投入强度偏低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并就如何激活企业R&D投入提出了对策建议。

R&D投入强度的大小,事关浙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如果对R&D投入的现状没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计,那就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决策。这个课题的研究对领导机关就此问题达成共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激励企业加大R&D投入的对策,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