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黑热病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黑热病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时间:2022-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内脏组织的巨噬细胞中引起的疾病。发病机理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近年来主要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地每年有病例发生,病人集中于陇南和川北。黑热病的主要症状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黑热病最初于今年4月在肯尼亚瓦吉尔地区首次出现,后蔓延至附近的伊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内脏组织的巨噬细胞中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

 

      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发病机理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巨噬细胞增生主要见于脾、肝、淋巴结、骨髓等器官。浆细胞也大量增生。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其中脾肿大最为常见,出现率在95%以上。后期则因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中IgG滴度升高。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这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遭到大量破坏所致。此外,免疫溶血也是产生贫血的重要原因。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寄生和繁殖,其抗原可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宿主对利什曼原虫的免疫应答属细胞免疫,效应细胞为激活的巨噬细胞。通过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杀伤无鞭毛体。含有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坏死可清除虫体。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抗体在宿主杀伤利什曼原虫的过程中也起了作用。 

 

      病理改变

      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常发生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蛋白尿及血尿的出现,可能由于患者发生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所致。 

 

      流行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外,也可在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本病分布很广,亚、欧、非、拉美等洲均有本病流行。主要流行于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在我国,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中,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市郊等16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主要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地每年有病例发生,病人集中于陇南和川北。

      在我国过去曾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根据传染来源的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别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中亚细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黑热病的流行范围又广,包括平原、山丘和荒漠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因此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在国内都能见到。它们在流行历史,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以及免疫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流行病学上也各有其特点。

 

      临床表现

      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其中脾肿大最为常见,出现率在95%以上。后期则因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中IgG滴度升高。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这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遭到大量破坏所致。此外,免疫溶血也是产生贫血的重要原因。皮肤型黑热病:皮肤损害与内脏同时并发者,占58.0%;一部分病人(32.3%)发生在内脏病消失多年之后;还有少数(9.7%)既无内脏感染,又无黑热病病史的原发病人。皮肤损伤除少数为褪色型外,多数为结节型。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及颈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淋巴结型黑热病:此型患者的特征是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位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活检可在类上皮细胞内查见无鞭毛体。

 

      治疗措施

      治疗病人、控制病犬、对病犬进行捕杀。但对丘陵山区犬类的管理确有一定困难,需寻找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灭蛉、防蛉在平原地区采用杀虫剂室内和畜舍滞留喷洒杀灭中华白蛉。在山区、丘陵及荒漠地区对野栖型或偏野栖型白蛉,采取防蛉、驱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白蛉的叮刺。至于自然疫源型流行区的疫源地分布和保虫宿主等问题仍有待查清,其防治对策也需研究。

 

      诊断

      免疫诊断法: 

      ⑴检测血清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流免疫电泳(CIE)、间接荧光试验(IF)、直接凝集试验等,阳性率高,假阳性率也较高。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纯抗原,降低了假阳性率。 

      ⑵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用于诊断黑热病,阳性率高,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仅需微量血清即可,还可用于疗效评价。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探针技术检测黑热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敏感性、特异性高,但操作较复杂,目前未能普遍推广。

 

      并发症

      (一)继发细菌性感染 易并发肺部炎症、细菌性痢疾、齿龈溃烂、走马疳等。

      (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表现为高热、极度衰竭、口咽部溃疡、坏死、局部淋巴结肿胀以及外周血象中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三)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常发生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

      (四)可能由于患者发生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所致,也可出现蛋白尿及血尿。

 

      黑热病的主要症状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恐惧和失眠是黑热病早期的常见症状。婴幼儿除了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外,还会有夜啼、烦躁等现象;妇女患者早期常有月经过多或闭经等症状。

 

      新华网内罗毕8月8日电 据此间媒体8日报道,肯尼亚卫生官员日前表示,该国北部地区暴发的黑热病疫情已造成130人感染,其中至少9人死亡。肯尼亚卫生部医疗服务局副局长沙纳兹·谢里夫说,肯尼亚卫生部和其他有关方面已采取措施控制这一疾病的传播,包括向患者提供药品和蚊帐以及增加诊断工具以尽早诊断患者病情等。黑热病最初于今年4月在肯尼亚瓦吉尔地区首次出现,后蔓延至附近的伊西奥洛地区。最易染病的人群是年龄在1岁至5岁之间的幼儿。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属于利什曼病的一种,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患者会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接近100%。因为其发热症状类似于疟疾和结核病等疾病,因此该病较难准确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