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影片《走出非洲》:坚韧的生命之花在异域盛开

奥斯卡影片《走出非洲》:坚韧的生命之花在异域盛开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出非洲》:坚韧的生命之花在异域盛开背景资料英文名:Out of Africa编剧:凯伦·布里克森等导演:西德尼·波拉克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罗伯特·雷德福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出品:美国环球影片公司荣誉:1986年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共7项大奖。奥斯卡奖评委们却把其中的7项大奖投给了同样涉及文化冲突的《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坚韧的生命之花在异域盛开

背景资料

英文名:Out of Africa

编剧:凯伦·布里克森等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罗伯特·雷德福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出品:美国环球影片公司

荣誉:1986年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共7项大奖。

img111

电影《走出非洲》改编自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小说描述了她在非洲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走出非洲》的成功不能离开片中对非洲令人震惊和迷恋的自然景色的表现,影片中关于非洲的部分有70%是在东非国家肯尼亚拍摄的,拍摄地点就选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郊区凯伦故居及其附近。电影拍摄中使用了很多凯伦·布里克森用过的家具。凯伦故居及其附近的6英亩土地是丹麦政府出资买下,并于1963年肯尼亚独立时作为礼物赠送给肯尼亚政府以资庆祝的。电影拍摄完以后,肯尼亚政府将凯伦故居建成博物馆,并于同年对公众开放。博物馆保持了凯伦当年在肯尼亚居住时的原貌,里面的陈设和生活用品也都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卧室地板上铺开的整张狮子皮和猎豹皮都是当年凯伦和她的情人打猎时的战利品。

img112

尽管影片是在非洲拍摄的,但是拍摄用的狮子必须从加利福尼亚运过去,因为当地法律禁止用野生动物拍摄电影。

内容简介

小说家凯伦已近垂暮之年,生活在故乡丹麦,她无法忘记那段令她魂牵梦萦的非洲生活经历,经常梦中重回过去。1913年,年轻的凯伦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也有些爱慕虚荣。她认识了两兄弟,一个是她的情人,另一个是她的朋友,当她发现情人欺骗了她时,她决定嫁给情人的弟弟——瑞典男爵布里克森。于是她远走他乡,来到非洲,与布里克森结婚。婚后,她与布里克森共同经营一家咖啡农场,并雇用了当地的克库由人为他们种植。但婚后的生活并不愉快。丈夫热衷于打猎,久出不归,且风流成性。凯伦将自己的精力倾注在咖啡园的种植上。在一次外出打猎中,她遇到一头狮子,幸而得到丹尼斯的营救,两人成为朋友。

后来,凯伦发现自己被丈夫传染上了梅毒,不得不回丹麦治疗。凯伦病愈,却失去了生育能力。她回到非洲,丈夫布里克森将咖啡园交给她管理,重操狩猎旧业。布里克森又找到一个有钱的女人,凯伦和他的婚姻以离异告终。而丹尼斯渐渐进驻凯伦的内心,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感情日渐深厚,却没有结合,因为丹尼斯不愿放弃自己自由的独处生活。凯伦与当地克库由人的关系也由开始的互不理解,到逐渐感情深厚。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咖啡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凯伦几乎破产,不得不出卖庄园。准备离开的凯伦多方奔走,不惜给新来的总督下跪,为失去了土地的克库由人寻找一块本属于他们的土地。而她的情人丹尼斯却在答应与她长相厮守后不幸驾机罹难。凯伦在经济和感情的双重打击下离开了非洲,后来,她再也没有踏上过这块令她迷恋的土地。

img113

获奖原因分析

1986年,共有5部电影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提名,它们是《走出非洲》《紫色》《证人》《普里兹家族的荣誉》和《蜘蛛女之吻》,而其中《紫色》的呼声最高,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原创歌曲等11项提名,唯独缺少最佳导演提名,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然而,奥斯卡奖评选结果却出人意料,《紫色》的11项提名全军覆没,未得一奖,这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奥斯卡奖评委们却把其中的7项大奖投给了同样涉及文化冲突的《走出非洲》。其实其中原因不难解释,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紫色》探讨黑人妇女的成长和女性解放的问题,而且其中还出现了同性恋的内容,主题非常敏感,有帮助种族主义者给黑人抹黑之嫌,不管是当时获奖的原小说还是改编以后的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都引起了很大争议。而《走出非洲》无疑没有这种后顾之忧,它以白人的故事为主线,对异族文化的描述也采取了尊重和客观的态度,除去影片本身的美学成就,面对异族文化表现出来的探讨、自省态度都使它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走出非洲》原作是一部散文体的小说,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海明威在获奖时甚至认为该奖应该颁给《走出非洲》的作者凯伦·布里克森(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原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包含了神话、散文、诗歌戏剧、自传、回忆录、游记、日记等文体,内容丰富而驳杂,字里行间充满对非洲的热情和迷恋,影响深远。但这部作品松散的结构令许多热爱它的电影人望而生畏,事实证明电影《走出非洲》的改编是成功的,它抽取出了主人公凯伦在非洲种植经营咖啡园的主线,穿插与丈夫以及情人丹尼斯·芬奇·哈顿的感情纠葛,以及主人公与当地土著的关系,同时通过摄影机还原非洲这片土地的广袤、神秘和令人惊心动魄的美丽。

影片打动人的首先在于女主人公的生命坚韧所焕发出的人格魅力。凯伦的成长与成熟在影片中有一个轨迹,但并不鲜明,相反,她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能量,在她遭遇命运的磨难时这种能量才能发出光来。也许,20世纪初,能够离开欧洲、独自踏上非洲这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是一种探险和冒险。现实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凯伦想象中的幸福,新婚后的丈夫把有待开垦的咖啡园扔给凯伦后就狩猎不归,影片表现出来的是凯伦毫无抱怨的默默承受。甚至当凯伦被丈夫传染了梅毒,一生不能生育,她也没有显露出怨恨,而是坦然地接受了与疾病对抗的事实,劝说丈夫去医院检查。当苦心经营的咖啡园因一场大火毁于一旦,面临破产的凯伦在离开非洲前,所做的是多方奔走为失去土地的克库由人寻找一片可以栖身之地,甚至不惜给总督下跪。凯伦就是用这种坚韧承担命运所赐予的一切,在她身上看不到耻辱、可怜,只看到生命的自由和高贵。联想到美国大陆的发现和开垦,谁又能否认这种勇气、无畏、坚韧、执著不是美国精神的体现呢?

影片打动人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它所表现出的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对异族文化的尊重与自省。影片中关于克库由人用了客观的视角,摄影机在面对他们时没有刻意捕捉那些所谓的无知愚昧,而是呈现出善良的、淳朴的同时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一群当地土著。说到非洲,总是让人想起贫穷、疾病、愚昧、落后和与之相连的自然、淳朴、神秘,这正如一个镜子的两面,单从哪一面看都是偏颇的。比如影片中充当酋长和凯伦之间翻译的男仆,还有被凯伦治愈腿伤后留在凯伦身边做饭的那个黑人男孩,他们表现得很有个性,与凯伦的关系不像传统观念中的主仆,更像朋友。影片中表现克库由人对凯伦的钟表的好奇,在等待钟敲响以后一哄而散的场景,以及凯伦从丹麦病愈归来接受庄园里克库由人的欢迎的场面,都拍摄得非常克制、含蓄,表现了凯伦和当地克库由人的友好关系。

img114

影片对凯伦和丹尼斯的关系的处理也很耐人寻味,由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使他们相爱却不能走到一起。而他们关于克库由人是否该读书的争论也许体现的是导演在面对一种异族文化时的矛盾:

凯伦:你认为他们不应该读书吗?

丹尼斯:我觉得你最好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

凯伦:当你是个孩子时,你要求读书吗?读故事对他们会有害处吗?

丹尼斯:他们有自己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没有写下来。

凯伦:你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一直无知下去?

丹尼斯:他们并不无知。我只是觉得他们不应该被变成那些狭隘的英国人。

丹尼斯:你喜欢改变事物,不是吗?

凯伦:我希望,越变越好。我想让我的克库由人读书。

丹尼斯:我的克库由人,我的瓷器,我的农场。拥有也是一种命运,不是吗?

凯伦:我为我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付出了代价。

丹尼斯:但是怎样才算你真正地拥有呢?我们并非真正的主人;我们只是匆匆过客。

好了,长长的引用只是想说明相对于凯伦对非洲和非洲土人的改变和主动帮助,也许丹尼斯源于尊重与热爱的无为更体现了导演的意图。所以丹尼斯以死的方式真正融入非洲,而凯伦只能走出。

img115

最后,能够使评委们把票投给《走出非洲》不能不感谢摄影师大卫·华特金,是他用摄影机诠释了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人类的普遍怀旧情绪,使非洲作为梦想中的乌托邦和诗境的乡村田园通过银幕呈现给了热爱它的人们。

(吕树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