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穷日子过怕了,难道富日子不可怕

穷日子过怕了,难道富日子不可怕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中国遭遇连年旱涝时,可谓是饿殍遍地。据统计,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万—700万人死于饥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大力增加农业产量,控制人口,付出了巨大努力。
穷日子过怕了,难道富日子不可怕_生存的困惑:人类应该有选择地后退

第三节 穷日子过怕了,难道富日子不可怕

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处于营养不良甚至吃不饱的境况。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这样的国家,到现在每年还发生饥荒,许多非洲儿童饿得皮包骨头,由于连年灾荒、食物缺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5岁以下营养不良儿童的数量将有可能从现在的3270万增至5510万。

人们现在已经提出了消灭饥饿和贫困的目标,可是这首先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人口数量。而非洲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素质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我们这些整天鱼肉不愁的人,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饱受饥饿困扰的难民呢?是感到自己的庆幸,还是感到无奈?或许就什么也不管,继续追求我们高营养的食品和玄妙的享乐生活?

说实话,非洲难民的营养不良确实是触目惊心,但这就是人类出现以来经历饥荒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人类一直在消灭饥荒,一直在和营养不良做斗争。

古代中国遭遇连年旱涝时,可谓是饿殍遍地。近代民国时期,始于1928年的北方八省大饥荒中曾死亡1300多万人。灾情从1928年延续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无法数计,倒毙在荒原上的饿殍大约1000万。陕西原有人口1300万,在3年大荒中,沦为饿殍、死于疫病者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据统计,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万—700万人死于饥饿。民国时期曾经累计饿死过2亿以上人口。

对于饥荒的记忆,中国人刻骨铭心,所以国人历来重视农业生产,无论是天子朝廷,还是布衣百姓,都信奉民以食为天,深挖洞,广积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大力增加农业产量,控制人口,付出了巨大努力。作为寻常老百姓,远离了那些饥饿年代后,我们在饮食心理上也解放了。以往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分上两块猪肉解解馋,平日里全靠萝卜土豆挺着。许多70年代生人都有过偷偷炸馍片的美好记忆,许多80年代生人上课时都干吃过方便面。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觉得自己应该好好享享口福了,白猪肉再香也抵不上海鲜的美味,馍片再脆也比不上燕窝的滋补。那种食不果腹的日子,人们仿佛过怕了,所以走向另一个极端,开始疯狂地吃喝享受。有钱的人开始雇佣高级厨师天天煲老鸭汤,钱紧的人也时不时上饭馆大撮一顿,人们的饮食观念正在悄悄地改变,呈现出一种爆发式享受的现象。尽管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富贵病带来的困扰,但还是不断地摄入高营养食物,整个社会形成了崇尚营养的风气。只要提到吃,就离不开营养,与过去的饥荒年代相比,吃饱是最基本的要求,吃得营养才是王道。

然而这样那样的营养真使人类健康了吗?未必。

2010年11月14日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是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2010年发布的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开展的中国14省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调查结果显示,在部分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水平已经达到10%。很多数据说明,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

放眼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总体上的饮食观念还是停留在“高营养”上。只要有富有这个词存在,那么富人就总想着与自己的财富相匹配的营养生活,于是现在世界上到处是吃着高蛋白、高热量的高营养食品,嚼着薯条,喝着可乐这些伪营养食品的人。有他们做榜样,身边的穷人不断地努力奋斗着,希望过上有营养有品位的生活。

如果全球都形成这种生活模式,书籍、知识、信念、社会价值终将在地球上消失,营养垃圾遍布地球的那天,恐怕就是我们在太空船上统统坐着三轮车、退化了手脚的那天。那时,人类也许只能梦想着那个机器人“瓦利”说不定真会来拯救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