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绿卡”效应

中国“绿卡”效应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最大限度运用“绿卡”吸引人才。但是,据资料显示,真正按有关规定而获得在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人数在全国只有67人。中国“绿卡”效应迅速显现,优秀人才看好在中国发展事业。中国“绿卡”工程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实施有望真正成为吸引国际人才的一条快捷通道。
中国“绿卡”效应_国际化人才:世界沟通的桥梁

中国“绿卡”效应

世界各国为了吸引人才或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适时采取对策,实施一种具有法律效率的短期或长期的居留证制度,向外国人颁发的居留证不论长期或短期一般都是绿色封面,因此,被习惯称之为“绿卡”。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在充分利用发放“绿卡”这一调节杠杆吸引人才和解决高科技人才短缺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最大限度运用“绿卡”吸引人才。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可谓是运用绿卡较成功的典范。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为了减少一般移民,早在1921年就实施移民配额法令,增加技术移民的比例,向技术移民发放“绿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又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即可不考虑其国籍、资历和年龄,均可发给“绿卡”优先进入美国。在这之后又颁布“优惠制”移民法,留出约3万个名额用来吸引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老布什总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签署新的移民法,把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以吸引世界各国的专业人才大量移居美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美国国会1998年通过新的法案,将每年的6. 5万名H -1B签证数增至11. 5万名, 2003年初,又增至19. 5万名。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不断修改吸引高级人才的法规,大肆挥舞手中的“绿卡”,招揽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达50多万,特别是在“硅谷”工作的外籍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已超过30%以上,大多数科研成果也是这些外籍科研人才完成的。与美国相比,德国政府一向对利用海外人才持保守态度,但面对高科技人才短缺的现实,也在2000年8月1日开始启动“绿卡”工程吸引人才,在不到半年里,就有4000多位高科技人才被德国公司雇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以色列只是一个小国,为了吸引人才,在使用“绿卡”上更胜一筹,除实施“回归法”与“绿卡”制度外,还对其科技人才实行双重国籍政策,即可以不放弃原国籍,自由来往于世界各国之间。

中国“绿卡”吸引世界技术精英。1986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法,以在中国投资或从事合资企业工作的外国人为对象,设立了给予永久居住资格的制度。但是,据资料显示,真正按有关规定而获得在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人数在全国只有67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适应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吸引世界优秀人才,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于2002年底正式宣布,拟向具备条件的外籍人士授予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向其颁发“绿卡”。2003年2月25日,首批在京工作、生活和居住的46名外籍人士正式获得由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居住证”,证件的有效期为3至5年。首批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12个国家,其中,最长的在北京已经生活了近20年。按照新的规定,由中国政府邀请或聘请的高级顾问、高科技、高层次管理人员,在京三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在京投资300万美元以上的人员和在国际科学界有贡献的外籍华人、在京任职的留学归国人员中的外籍高科技、高层次管理人才等均可获得中国的“绿卡”。

中国“绿卡”效应迅速显现,优秀人才看好在中国发展事业。继北京颁发首批“绿卡”后,国内一批城市也开始向在华外籍人士颁发“绿卡”。深圳市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员、留美博士毛志荣等10名海外留学人才颁发居住证。深圳去年引进了1057名海外留学人才,今后仍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居住证,按深圳的新规定,获得深圳海外人才居住证的人员,还可以享受多项优惠待遇; 7月10日,昆明市向外资企业的11名外籍人员颁发了3-5年的《外国人居留证》,这些人分属在云南投资数额较大、经营业绩比较突出的8家外企。昆明市出台的这项为外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颁发长期居留证和签证的制度,今后将分批对符合条件的外商、外籍专家、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外籍技术人才及相关人员签发证件,颁发长期居留证件。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各国企业投资创造了发展机遇,中国“绿卡”制度的启动进一步满足了解决外企人才短缺和弥补我国一些专业领域的人才不足问题。中国“绿卡”工程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实施有望真正成为吸引国际人才的一条快捷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