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仲瑛治验

周仲瑛治验

时间:2022-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证属痰热郁肺,气阴两虚,肺失宣降,治拟虚实兼顾。经治3d,咳喘已平。于4岁扁桃体手术后患哮喘病,此后每年均有发作。原方改制大黄9g,继服7剂,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不多,大便亦调。周老师认为此时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主次轻重处理。近年来,通过临床适当配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证型的咳喘病。周老师认为,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不用麻黄同样能获得较好的止咳平喘效果。病例4:男,3岁。

周仲瑛治验

[《山东中医杂志》]

1.发时未必尽治标 哮喘的治疗,习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但日久反复发作者,由于痰浊久蕴,气阴耗损,肺脾肾三脏渐虚,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则生痰储肺,肾虚则摄纳失常。因此,即使在发作期,亦可见到咳喘痰鸣、气短、疲乏、自汗、脉虚无力等正虚邪实之象,此时当虚实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者,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

病例1:男,11岁。哮喘3年,主要发作于春秋两季,常因感冒诱发,夜晚睡后哮喘发作,喉中痰鸣,憋气,汗出怕冷,稍咳,咳痰困难,口干,多嚏,鼻流清涕,苔厚白腻,脉细滑。证属痰热郁肺,气阴两虚,肺失宣降,治拟虚实兼顾。药用:炙麻黄4g,炙射干10g,杏仁10g,炒黄芩10g,知母10g,僵蚕10g,半夏10g,太子参12g,南、北沙参各10g,功劳叶10g,苍耳子12g,生甘草3g。经治3d,咳喘已平。

2.通腑泻热亦治喘 肺与大肠相表里,其经脉相互连络,如《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其生理功能亦需相互配合而完成,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功能亦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若痰热水饮壅肺,阻塞气机,肺失肃降,则大肠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致大便秘结;大肠热结,循经上扰,影响肺金,肺气不利,可出现咳嗽气喘等症。此时须用泻下法,才能使肺气通利。周老师认为,对于一些顽固性咳喘患者,若用宣肺、清肺、泻肺等法无效,但有腑热便结时,可用通腑泻热法,腑气通,肺气降,则咳喘自平。

病例2:女,17岁。于4岁扁桃体手术后患哮喘病,此后每年均有发作。目前哮喘每晚皆发,不能平卧,痰鸣有声,不咳,常用氨茶碱、激素等控制,胸闷心慌,口干多汗,鼻痒多嚏,大便干结,两日一行,苔黄薄腻,质红有紫气,脉细缓。辨证为肺肾阴虚,痰热内结,肺气上逆,治拟清化痰热、降气平喘、补益肺肾。药用:功劳叶10g,南沙参、北沙参各12g,天花粉12g,知母10g,炒黄芩10g,炙僵蚕10g,生地黄12g,山茱萸10g,半夏10g,桑白皮12g,射干10g,苏木10g,苍耳子10g,全瓜蒌15g。药服7剂,哮喘仍然每晚必发,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闷心慌,烦热汗多,口干,大便干结,苔薄黄腻,脉细滑。转从痰热郁肺、阳明热结治疗,予清肺化痰、通降阳明法。药用:射干10g,制大黄6g,厚朴5g,杏仁10g,葶苈子10g,知母10g,僵蚕10g,炒枳实10g,全瓜蒌20g,桃仁10g,南沙参、北沙参各12g,天花粉15g,广地龙10g。服药7d后,哮喘发作减轻,夜晚已能平卧,咳少,痰多色白质黏,大便通畅,日行1次,口干欲饮,舌质暗,苔薄腻,脉细滑。原方改制大黄9g,继服7剂,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不多,大便亦调。

3.上盛下虚当兼顾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但反复发作,必然由肺及肾,且两者常相互影响。如痰热蕴肺者,日久可耗损肺肾之阴,而阴虚火炎又可灼津成痰,上干于肺,致肺气宣降失常;或因痰浊伤肺,肺虚及肾,气失摄纳,复感外邪,痰浊蕴肺,均可表现喘咳痰多,气短胸闷,口干神疲等肺实肾虚、上实下虚之候。周老师认为此时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主次轻重处理。

病例3:男,59岁。夏季哮喘,每年8~10月份必然发作,胸闷不适,后脑昏胀,夜间加重,稍有咳嗽,咳痰极少,夜卧口干,时欲饮水,大便溏软,夜尿3次,舌苔薄黄腻,舌尖红衬紫,脉细。此为肺实肾虚,痰热郁肺,肾阴下虚,当标本合治。处方:炙麻黄5g,光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生甘草3g,竹沥半夏10g,桃仁10g,炙桑皮10g,生地黄15g,天花粉12g,玄参10g,炙僵蚕10g,广地龙10g。药服7剂,咳喘胸闷已不明显,后脑间有昏胀,两目视物模糊,夜卧口干,大便偏稀,夜尿频,舌质偏红,脉细。仍按原法调治。处方:炙麻黄5g,生石膏30g(先煎),光杏仁10g,生甘草3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山茱萸、炒山药各12g,五味子3g,麦冬10g,玄参10g,竹沥半夏10g,炙僵蚕10g。服药7d,咳喘胸闷已消失,头昏、后脑胀痛减轻,略有口干,视物模糊,夜尿3次,守原法巩固之。

4.治喘未必尽用麻黄 麻黄是最常用的止咳平喘药,《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止咳逆上气”,因其性温,传统用于风寒犯肺之寒实证。近年来,通过临床适当配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证型的咳喘病。但因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麻黄性散温燥,发越阳气,有耗气伤阴之弊端,故对于哮喘病虚象明显者,还当慎用。周老师认为,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不用麻黄同样能获得较好的止咳平喘效果。因此,见喘未必尽用麻黄。

病例4:男,3岁。素体不充,形体消瘦,经常感冒咳嗽,烦热易汗,近来夜晚喉中哮鸣有声,鼻涕较多,舌质红苔薄,指纹隐青。证属风痰伏肺,肺热内郁,气阴两伤,治拟益气养阴、清肺化痰。药用:南沙参、北沙参各10g,麦冬10g,太子参12g,炙僵蚕12g,蝉蜕3g,苍耳子10g,竹沥半夏10g,炙桑皮10g,炙射干9g,功劳叶10g,矮地茶12g,知母6g。服药5d,哮喘已平,食纳改善,汗出不多,大便正常,指纹不显,仍以益气养阴、清肺化痰原法巩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