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纸人情说待客

满纸人情说待客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情况下,畲族做客的时间,多安排在农闲。一般的畲族家庭,都视衣帽不整为有损家族形象的行为,因而不允许晚辈邋里邋遢的出行。一般情况下,不管家底如何,客人为大,都要倾力招待,这是贵州畲族日常家居的惯例。畲族饮酒时,先取大碗排在一起,挨个斟满酒,大家无异议后,长者先取,这才依次伸手取要。通常情况下,畲族喝酒不用盅、杯,而用大土碗,且均以坛、桶为计量单位。
●满纸人情说待客●_黔岭山哈嗣:畲族

“客你来到对门坡,我在家中转啰啰……”

贵州畲族非常好客,有客到来,必倾力招待,常说“一年的财主当不了,一天的财主可以当”。若前去的是贵客好友,还要招集近支亲族相陪。上面的这首山歌描摹的情景,就是主人见客人已到对山了,家中贫困,不知用什么招待的惶急场面。

一般情况下,畲族做客的时间,多安排在农闲。农历的冬、腊月和正、二月间,便是一年中走亲访友的“大忙”季节。

农闲的时候,畲族人家对平日疏于见面,却又时时惦记的爷娘叔伯、姑姨老表等,要设法走走看看,拉拉手、叙叙旧,借以巩固、维系或修复多年的亲情与友情。老人如果不便出门,也要派遣儿孙辈,到内亲或指定的亲戚家走动,表达问候,诚邀回访,加强联络。

客人来了,备办酒食只是形式,沟通才是目的,重点在“娱客”。为了这一目的,主人家除备办饭食,备办美酒外,更要注意营造氛围。所谓“无酒不成礼仪”。来客若为成年男性,则猜拳饮酒;若为女客,则欢歌酬唱;来客若年轻,则男来女陪,女来男陪。整个陪客过程,讲究高起高接,低起低接。听歌听音,听话听声,先唱迎客歌,再敬迎宾酒……歌声一起,就一直乐陶悠扬到天明,想停也停不住。

从迎客之初开始,到送客返程结束,大致分为迎客、飨客、酬答、送别四个阶段。由于主家人热情贴心,环节安排张弛有致,程序递进井然有序,可以用周到、热情、温馨来形容,也可以用以情动人、以情留人来定位,是一种如今已经罕见,颇具古风的乡间“礼数”。

再看做客。畲族做客时,一要整洁出门,二要捎带“手信”,三要礼貌文明。

六堡畲寨一角

整洁出门,礼貌归家,是走亲访友的前提。一般的畲族家庭,都视衣帽不整为有损家族形象的行为,因而不允许晚辈邋里邋遢的出行。在畲族看来,平日的衣服,可以不新,但要穿戴干净;可以破旧,但应缝补整齐。一旦赶场或走亲戚,更要留意。用他们的说法就是“即使破在家里,也要鲜在外面”。

扣亲戚家门之前,须检查衣冠,与亲戚见面之后,要时时注意礼节。首先是问好。见面时,要抢先热情称呼,让主家感受你对他们的尊敬。一般要以低于对方的辈分尊称对方(未婚者除外)。平辈之间,也忌直呼其名。对长辈的称呼要恭敬,对同辈的称呼要亲热,对晚辈的称呼要关爱。对小辈、晚辈,则呼名不呼姓(多呼小名,可外加一些表示亲昵的动作)。尤其小辈来见,年长者应有礼物相赠,不计多寡,而在有礼,俗称“打发”。

向前来迎接的人递交礼物时,对方若系长辈,自己应躬身含笑,双手奉上,以示恭敬。若挺胸拔背,或者大大咧咧,会被对方视为“没教养”、“少家教”,进家或就餐时,要知道礼让“两先”(长辈先、主家先)。进食时,讲究“酒吃人情,肉吃味道”,忌讳肆无忌惮,大嚼快咽。一般来说,进家时,如果主人年纪大或辈分高,则一定要礼让,等他先进家或先举筷。进餐时,主人邀菜邀酒后,客人适时回邀回敬,也要从长辈开始,俗称“借花献佛”,但切忌筷头对人。酒饱饭足了,要虚请告饱,说声“各位慢请”,才能放下碗筷,这叫“谢席”。

乌米饭

日常生活中,畲族的人亲来往对“手信”很重视,民间所谓“空手进门,狗都不闻”。“手信”多寡不重要,重要的是,“手信”代表了一种态度,表示着一种心意。至于“手信”的轻重,则视自家的经济实力,及对方的身份地位而定。这里说的“身份地位”,不特指主家的实力,而主要指辈分的高低、人情的亲疏、关系的远近。重礼、大礼因人而异,常规情况的走动,不外糖果糕点一类。“手信”即手礼,指凡登门拜访,必须准备些礼品,见面时呈上,以示对主家的尊重。主人家一边致谢,一边双手接过,将之放在显要位置,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切忌随手胡放乱置。随手放置即为轻慢,可能会让人误解,引起客人的不快。告辞时,要对主家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并回请对方得便时来家做客。

畲家美食

老亲戚到来时,往往动静较大,客人一到院外,就会扬声“招呼”。表面客气的招呼,实质却是“报号”,其目的是告知主家,以便主家开门迎接。当然,老亲戚到了,主家岂有不接之理?不管有没有准备,有没有饭菜,赶紧出门,先将客人迎请进屋了,再嘘寒问暖。

迎接客人时,不论来者是谁,都要面含微笑,以示欢迎。如来者是长辈,或年纪较大的人,则须配以客气谦恭的肢体语言(如急忙趋前半步,伸手搀扶)。来者扬声招呼之后,出门接客要迅速,尽量做到闻声即动。出门时,若客人已登上屋前台阶或已伸手敲门,就算失礼了,这时候就须一面迎客,一面检讨谢罪,以求得理解与原谅。但不管哪种情况,主人家的人都应跟在家主的后面出迎,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来者若是小辈,或年轻人,就没有这么多礼数,他们可以一边叫喊,一边敲门,程序简单得多。

客人进家后,主人家第一件事是让座。待客处无论冬夏,一般都在火塘旁。客人进家后,多选择把客人安排在靠窗的左首坐定,主客方可按顺序落座。之后男主人敬烟,女主人献茶(讲礼的人家,还打来清水,将帕子叠在盆边,请客人擦手、洗脸),这才正式叙话。家长在主宾寒暄后均先告退一会,先去备菜,之后交给在厨房忙活的妇女,才又回来陪客。一般情况下,不管家底如何,客人为大,都要倾力招待,这是贵州畲族日常家居的惯例。如果恰逢正、二月间,主菜多为蒜薹炒腊肉或土鸡、鲜鱼火锅。若逢农忙,那就不论,一锅酸辣菜,也可招待客人,不算轻慢。但是,若来客年事已高,那么再忙也要停下手来,设法隆重招待,不废尊老的礼节。

乡情闲叙

菜肴备办齐整以后,该飨客了,大家先饮酒,后吃饭。畲家说这酒席上吃饭,不为充饥而为“盖酒”,以防喝到肚里的酒“翻上来”。畲族饮酒时,先取大碗排在一起,挨个斟满酒,大家无异议后,长者先取,这才依次伸手取要。待主家发话,然后一起端杯,向长者致敬。三杯过后,大家轮流劝饮,把气氛推向高潮。通常情况下,畲族喝酒不用盅、杯,而用大土碗,且均以坛、桶为计量单位。酒是农家用红薯、玉米、高粱、糯米等酿制的,随取随用。喝酒时,酒坛(桶)就放在主家或庄家的身旁,确保随喝随有。有的人家,干脆在楼上置一装满酒的大瓮,用水管连接了,将龙头固定在火塘边主人的座位旁,不管来多少客人,都能保证随喝随有,随取随用。

酒酣耳热,情绪起来了,猜拳的热度开始上升,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从开始时的礼貌试探,到双方斗智斗勇的酒量比拼,再到胡言乱语与垂首无言。这种比拼,一般都以主人提议始,客人醉酒终。

期间饶有趣味的,除了邀拳,还有猜拳时不同的语音尾嵌。邀拳时,须竖起拇指向对方“凤凰三点头”,口呼吉言称颂,以示尊敬。一般情况下,多用“弟兄好,实在好,好还是弟兄”起头。假如对方年长,或辈分较高,还需加入恭敬的词语,如“一心敬您,二门二喜”之类。比拼酒量虽无大小,但酒桌之上有高低,含糊不得。至于酒令后面的缀词,那就根据个人喜好,只要不低级下流,也都招人喜爱。老实的人爱说“五子等科”、“八方来财”等,无不中规中矩;活泼的人就不拘一格,上句刚“一只蛤蟆跳”,下句就跟“五指不一样齐”,非常怪异搞笑

在畲族乡间,外出做客还应注意一件事情,那就是“添饭”。畲族人家为表示对客人尊重,常安排专人为客人添饭,任务多由女主人或儿辈来承担。孩子如果也同桌吃饭,则必须一边吃饭,一边留心客人,要及时立候在客人身后,礼貌地为其盛饭。但来客如果是青年的话,那么盛饭的主角则多为姑娘。这时候,盛饭很容易变成捉弄人的“惩罚”。前来相陪的姑娘们,会在饭里藏肥肉,埋辣椒面或盐巴,把小伙子“整”得左右为难,出尽洋相。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畲族姑娘还会“飞碗盖饭”的绝活。隔着酒桌,“呼”的一声,便将一碗米饭不偏不倚地扣入你的碗中,让本已吃饱,正准备谢席的你,看着碗里的饭愁眉苦脸,无可奈何。

在席上,喝酒的方式除了猜拳,还有对歌。畲族待客时常唱的歌,除了正儿八经的祝酒歌外,还有抬爱歌、姊妹歌或盘歌。歌的曲调、种类虽多,但唱的内容却因人而异,不能不看对象,更不能胡编乱唱。通常情况下,祝酒歌专用于酒席酬答;姊妹歌为女客专用;情歌虽为青年人设置,却未必就只青年人专用,如一群唱姊妹歌的人,唱着唱着,也可能转成了情歌。

酒饱饭足,要谢席了,也有讲究。告退时,不能悄无声息地搁碗撂筷,抹嘴走人,而要注意礼节。一是将筷子微搭碗边,双手微抬,向主家行注目礼的同时,赞扬饭食的可口,感谢主家的盛情;二是向在座的人们表示歉意,请他们“慢用”;三是将碗筷放于面前,或顺手带入厨房。谢席后,可另选地方就座,无须再回原位。

畲族送客有个讲究:即长辈送客到门口,同辈送客到村口,至亲相送大路口。并且,“男人送客三句话,女人送客满田坝”。男性与女性送客,差异也大。畲族男性待客的热情,似乎都在酒席上了,此际送客,就相对沉闷。常说的话,大抵是“再住一晚吧”,“真的要走啊?”“那么慢走喽,有空常来耍”;女性送客,手拉手,肩并肩,总有这么多的话要说,总有这么多的不舍要诉。很多时候,并不喁喁而谈,而是张扬恣肆,铺排一路歌笑。

畲族送客,以家庭为单位的,多为话别;以家族为单位的,则多为歌别。话别参与的人少,规模小,影响也小;歌别多为酒宴的后续,参与的人多,氛围好,动静大。

畲家院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