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而且还在于控制传染源、消灭其传染性、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治疗原则】
1.治疗与预防相结合 一经确诊就应早期彻底治疗,不仅有利于防止病情恶化或转为慢性,且有助于消灭病原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治疗本身也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做好隔离、消毒、疫情报告、接触者的检疫与流行病学的调查。
2.病原治疗与支持、对症治疗相结合 消灭病原体、中和毒素是最根本的有效治疗措施。支持与对症治疗是增强病原治疗、提高治愈率、促使病人早日恢复的重要措施,亦是实施病原治疗的基础。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3.中西医治疗相结合 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对各种传染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者结合可互为补充,促进疗效,甚至可能对某些单用西药不能解决的疾病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用于保护机体生理功能,调动机体防御及免疫功能,利于患者康复,在各种传染病的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有时在恢复期或慢性期,可能为主要疗法。
(1)隔离 任何传染病一经确诊或疑似,必须进行隔离,不仅可防止病原体向外传播、防止传染病流行,还可防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或继发感染。可根据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不同和传染期的长短,收住相应隔离病室。隔离分为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与昆虫隔离等。隔离的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
(2)护理 病室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创造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良好的基础与临床护理为治疗的基础。对休克、出血、昏迷、抽搐、窒息、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专项特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 保证一定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供应,饮食以易消化、易吸收、富营养、合口味为主,可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等,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进食困难的病人需喂食、鼻饲或静脉补给必要的营养品。
2.对症与支持治疗 除上述根据各种传染病不同阶段保障患者的饮食外,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营养支持,减少机体消耗、减轻组织损害,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对症治疗,以尽最大可能减轻乃至消除患者症状,增强体质及免疫功能,利于患者康复。
(1)降温 对高热病人可用头部放置冰袋,乙醇擦浴,温水灌肠等物理疗法,亦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超高热病人可用亚冬眠疗法,亦可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高热、呕吐、腹泻、大汗、多尿等所致失水、失盐、酸中毒等,通过口服及静脉输注及时补充纠正。
(3)镇静止惊 因高热、脑缺氧、脑水肿、脑疝等发生的惊厥或抽搐,应分析原因,酌情采用降温、镇静药物、脱水剂等处理。
(4)心功能不全 应给予强心药、改善血循环、纠正与解除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诸因素。
(5)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可酌情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
(6)呼吸衰竭 首先祛除呼吸衰竭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兴奋药,人工呼吸器等。
3.病原与免疫治疗 针对病原体采用的特异性治疗措施,可抑制或杀灭病原,达到根治并控制传染源之目的。方法如下。
(1)抗生素应用 病原疗法中抗生素的应用最为广泛,除病毒外,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均有可选用的抗生素。选用抗生素的原则是:①严格掌握适应证,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②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无效,一般不宜选用;③应用抗生素前需要作病原培养,并按药敏试验选药;④选药应根据诊断、病原体种类、感染状况、药物不良反应、耐药可能及药品供应情况酌情选用,对疑似细菌感染又无培养结果的危急病人,或免疫力低下的传染病患者可试用抗生素;⑤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未明热患者,不宜继续使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的长期或大量使用可发生菌群失调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应停用或改用其他合适的抗生素;⑥药量要适当,疗程应充足,防止耐药或复发;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必须目的明确。
常用的抗生素有:①青霉素族,青霉素G主要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半合成耐酶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methicillin)、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oxacillin)、邻苯青霉素(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萘夫西林(nafcillin)等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用于流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等。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用于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②头孢菌素族,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道内各种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④四环素族,主要用于立克次体病、布氏杆菌病、霍乱、支原体肺炎等。⑤氯霉素族,用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流感杆菌感染、厌氧菌感染、立克次体病等。⑥大环内酯族,用于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感染。⑦多黏菌素族,用于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引起感染。⑧林可霉素(lincomycin)和氯林克林霉素(clindamycin),对革兰阳性球菌及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有效。⑨抗真菌抗生素,制霉菌素(nystatin)、二性霉素B(amphotericin B)、酮康唑(ketoconazole)、咪康唑(miconazole)、益康唑(econazole)、球红霉素用于各种真菌感染。⑩喹诺酮类药物如吡哌酸、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嗪酸)、依诺沙星(氟啶酸)等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杀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更强大,有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亦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孕妇及小儿慎用。另外尚有磷霉素、利福霉素类及其他抗结核药物等。
(2)免疫疗法 ①抗毒素(antitoxin)为血清免疫制剂,目前主要有白喉、破伤风、肉毒抗毒素及抗炭疽、狂犬病血清。②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用于临床的有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白介素、胸腺素等,对某些病原体有一定的作用。
(3)抗病毒疗法 ①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可改变膜表面电荷,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用于甲型流感的预防。②碘苷(疱疹净)、阿糖腺苷、利巴韦林(病毒唑)等用于疱疹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的治疗,此类药可阻止病毒基因的复制。③干扰素、聚肌胞、核苷类似物等药用于乙型肝炎或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的治疗,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基因起作用。
(4)特用药 如磺胺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氯喹、伯氨喹(伯氨喹啉)、青蒿素类治疗疟疾,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和肺吸虫病,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病,乙胺嗪(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等。
4.中医中药治疗 传染病在祖国医学属温病范畴。卫、气、营、血分别代表传染病的病期、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依次采用解表宣肺、清气泻下、清营开窍及滋阴化淤的治则施以治疗。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等。许多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晚期血吸虫病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应用青蒿素类制剂在治疗并预防疟疾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