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呼噜去医院看医生有用吗

打呼噜去医院看医生有用吗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能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血流量增加、脑组织体积增大的疾病,均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症。颅内压增高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属于急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脑疝,引起死亡。2.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进行合理的治疗。颅内压增高及大量糖皮质激素可诱发应激性溃疡,可常规使用组胺受体拮抗药。

急性颅内压增高症(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常用医嘱如下:

(续 表)

【概述】 颅内压增高(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颅内容物总容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变小时,颅内压力增高并超出其代偿范围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临床综合征。凡能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血流量增加、脑组织体积增大的疾病,均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症。当颅内压在1.47~2.67kPa时,称为颅内压轻度增高,2.8~5.33kPa为中度增高,超过5.33kPa时为重度增高。颅内压增高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属于急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诊断依据】

1.病史 着重询问下列内容:

(1)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颅内感染、瑞氏综合征、痢疾、肺炎、败血症。

(2)缺氧、缺血性损伤:休克、窒息、溺水、CO中毒、肾衰竭、肝衰、食物及药物中毒、严重脱水、离子紊乱。

(3)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出血、血肿、脓肿、肉芽肿及良性、恶性肿瘤。

2.临床表现

(1)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婴幼儿表现为烦躁、易激惹、脑性尖叫或用手拍打头部;年长儿则表现为额颞部,甚至全头的胀痛或搏动性头痛,清晨最重,体位变动或用力动作后头痛加重。

(2)呕吐:常在清晨空腹时发生,为喷射性呕吐,与饮食无关,呕吐前无明显恶心。

(3)眼部改变:包括视盘水肿、展神经麻痹、复视、视网膜前出血、落日眼及视神经萎缩。

(4)意识改变:表现为淡漠、迟钝、谵妄、嗜睡、昏睡,甚至昏迷。

3.生命体征改变 早期出现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以后随病情进展,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呼吸不规则。

(1)神经系统受损体征:惊厥、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不对称,病理反射阳性等。

(2)头颅改变:前囟膨隆,头围进行性增大,颅缝开大,伴头面部颞浅静脉怒张。

(3)脑疝:主要有两种。①小脑幕切迹疝:又称天幕裂孔疝或颞叶钩回疝,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疝早期颅内压增高症状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呼吸深慢,意识障碍程度加深,疝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时,出现疝侧上睑下垂,眼球呈外展位,甚至双侧瞳孔散大或变形,对光反应消失,呼吸节律不整,呈中枢性呼吸衰竭,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对侧或双侧肢体瘫痪,病理征阳性,去皮质强直,最后,突然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②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临床表现:早期由于脑膜或血管壁神经末梢以及颈神经根受牵拉和压迫,临床上出现颈枕区疼痛。当延髓和神经受压时出现颈强直、强迫性头位。第四脑室出口受压时出现频繁呕吐、头痛加重。另外还有眩晕、听力减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后组脑神经受累症状,此时称慢性枕骨大孔疝,患儿意识清楚,无生命体征改变。当急性枕骨大孔疝突然发生或慢性疝急性加重时,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应消失,四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消失,腱反射消失,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迅速死亡,甚至来不及抢救。

4.实验室检查 早期诊断很重要。如果患儿有导致颅高压发生的原发病,出现头痛、呕吐、惊厥、前囟膨隆紧张、球结膜水肿、血压偏高、脉搏缓慢及呼吸不规则时应考虑到有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性。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依据病史与查体所见,可进行以下检查。

(1)腰椎穿刺: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但颅内压明显增高者,应先降颅压以防脑疝发生。

(2)头CT或MRI检查:对明确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十分必要,同时还可了解脑水肿程度、脑室大小、脑皮质及神经髓鞘发育情况、出血、占位病变等。

(3)头颅X线摄片:可发现颅骨病变及显示颅缝大小。

(4)脑超声检查:对于前囟未闭的患儿,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室大小、颅内出血、血肿及其他病变。

(5)血液检查:根据各种可能的病因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培养、电解质、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毒物分析、血气分析、病毒及支原体抗体测定等。

(6)其他: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核素检查等。

【医嘱方案】

1.一般治疗

(1)体位:安静、侧卧,头部抬高30°。

(2)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瞳孔、意识状态及肌张力等。

(3)维持能量、营养、水、电解质平衡,记录出入水量,控制入液量,限制输液速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人工辅助呼吸。

(4)加强护理:昏迷者定时翻身、吸痰,更换体位,防止压疮、肺炎、泌尿路感染及眼部疾病。

2.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进行合理的治疗。颅内占位者或颅内血肿应采用外科治疗,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颅内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抗病毒制剂。同时注意改善脑缺氧、缺血及代谢障碍。

3.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

(1)脱水药:常用的一线脱水药物为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①甘露醇:剂量为0.5~1.0g/kg,每日3~4次,连续使用2日后与其他脱水药联合使用疗效更佳;②呋塞米:1~2mg/(kg·次),每日2~3次,可单独或与甘露醇合用;③白蛋白+呋塞米疗法:白蛋白可提高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后者利尿、脱水,一般是在静脉滴注白蛋白结束后30min内静脉应用呋塞米,使降压作用更持久;④甘油:0.5~1.0g/kg,每日2~3次,重者可静脉滴注甘油果糖注射液,轻者可口服50%甘油盐水。

(2)类固醇激素:①地塞米松:首先0.5~1.0g/kg,每4h一次,共2~3次,之后改0.3~0.5mg/kg,每6~8h一次,连用2~7d。②氢化可的松:5~8mg/kg,每日1~2次。③甲泼尼龙:15~30mg/kg,每日1次,连用3d,类固醇激素兼有抗炎、抗水肿及免疫调节作用。颅内压增高及大量糖皮质激素可诱发应激性溃疡,可常规使用组胺受体拮抗药(法莫替丁等)。

(3)过度通气:人工辅助通气,降低血PaCO2,促进脑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但对于发病机制为脑血管收缩导致脑水肿者不宜使用。

(4)脑脊液引流:严重颅内压增高,内科治疗疗效不好时,可用外科方法,常用颞肌下减压术、大骨瓣减压术。一般较少使用腰椎穿刺、侧脑室穿刺进行减压。

4.对症治疗 包括退热、止惊、生命体征支持、冬眠低温及液体疗法。

5.神经营养及抗脑细胞损伤药物 神经细胞代谢促进剂、1,6-二磷酸果糖、神经营养因子、能量合剂、苯巴比妥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钙拮抗药、B族维生素等。

(刘雪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