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感受性或感受能力的高低可以用感觉阈来度量。感觉阈,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因此,我们把这个刺激强度范围的下限,即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绝对阈限,而把人体能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做绝对感觉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呈反比关系:某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值越小,相应感觉器官的绝对感受性越高;反之,绝对感受性越低。人体的感受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6.1.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人的感受性或感受能力的高低可以用感觉阈(sensory threshold)来度量。感觉阈,又称阈限(limen),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人的每一种感觉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相对感受性。因此,阈限也可以分为两种:①绝对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通常简写为RL(德语Reiz Limen),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②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t hreshold),通常简写为DL(德语Differenz Limen),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每一种感觉的产生都必须有适宜的刺激,即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有一定范围。若超出这个范围,刺激太弱,就无法产生感觉;相反,刺激过强,感觉遭到破坏,会引起痛觉。因此,我们把这个刺激强度范围的下限,即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或绝对阈限的下限),而把人体能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做绝对感觉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呈反比关系:某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值越小,相应感觉器官的绝对感受性越高;反之,绝对感受性越低。绝对阈限值的大小是随人的活动性质、年龄、感受器功能状态以及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等不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在可感觉的刺激强度范围内,感觉随同类刺激强度的增减而发生变化,但刺激强度变化幅度过小则不能被感觉到。因此,差别感受性就是指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强度(或差别量)的感觉能力,而差别阈限就是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强度。德国生理学家韦伯于1934年首先提出:在中度刺激强度范围内,原刺激强度越大,则增加量也应当越大;机体所能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韦伯将其用数学公式表示为:ΔI/I=K,后人称之为韦伯公式或韦伯定律。其中,I为原刺激强度;ΔI为差别阈限值;ΔI与I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K值被称为韦伯常数,由于K值总是小于1,所以也常被称为韦伯分数。感觉的种类不同,K值也不同:对视觉器官来说,K值大约是1/100;对听觉器官来说,大约是1/10;对于触觉器官来说,大约是1/30。

Hirsh曾用一个经典的试验来说明韦伯定律:假设我们已经有一定数目的蜡烛,那么我们还需要多少根蜡烛才能感觉到亮度的变化?如表6-1所示,第一列数字是原来蜡烛的数目;第二列数字为在不同情况下需加上的蜡烛数;第三列为蜡烛总数,即第一、二列的总和;第四列是计算“韦伯分数”;最后一列是韦伯常数计算结果。很明显,原有蜡烛越多(I),必须添加的蜡烛就越多(ΔI),这样才能得到相同的亮度变化感觉。但相对增加值ΔI/I始终是相同的,即k=0.1。

表6-1 蜡烛实验中的韦伯定律

img79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呈反比关系: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反之,差别感受性越高。

3.感受性与实践训练

人体的感受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践证明,只要感觉器官健全,各种感觉能力就有高度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或者说要把这种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经过相当大的努力,必须对感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的专门训练,否则人的某种感受性只能停留在普通水平。在生活中,由于从事某种特殊工作的需要,某些专业工作者长期训练和使用某种感觉器官,从而具有某种高度发达的感觉就是极好的例证。如,专门从事品酒、品茶、调味等职业的人的味觉和嗅觉特别发达,专业的品酒师不仅能精确地指出酒的原料,还能指出它们产于何地,甚至还能指出酿制的年份等;某些印染工人的视觉特别发达,能分辨出30~40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3~4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