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防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御机制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五大类、十六种。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御机制。

第二节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一、挫折

(一)挫折概念

心理学理论认为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的目标。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阻碍,那么就会产生以下三种情况。

(1)改变行为,绕过阻碍,达到目标。

(2)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以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

(3)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产生挫折感。

由此可见,挫折又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又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二)影响人们对挫折忍受力的因素

1.个体生活经历

一帆风顺的人比经历坎坷的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挫折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日后的生活中将不知如何应付挫折;太多,则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容易形成自卑、怯懦等人格特点。

2.躯体状况

有躯体疾病和缺陷的人较常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3.认知评价

同样的挫折,由于人们的判断不同,挫折感受也就不同。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和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忍受力,将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使心理健康。

二、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御机制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五大类、十六种。

(一)逃避性防御机制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遇到挫折或冲突时感受到的痛苦。这就像掩耳盗铃,当做听不见一样。这类防御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

1.压抑

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自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使个体不再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连自己都不明白的事情。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2.否定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的地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定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其他如“掩耳盗铃”,也是否认作用的表现。不过在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否定仍不失为有效的适应方式。

3.退回

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回。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来引起家人对自己的关心。

4.潜抑

在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们的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做压抑。例如:张经理是个汽车爱好者,惜车如命,一天早上,当他赶往公司参加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货车碰撞了一下。当时张经理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与对方交换通信电话及车牌后,马上开车驶往公司开会,张经理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潜抑防卫机制。

(二)自骗性防御机制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

1.反向

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方向释放导致反向形成。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如我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是反向的表现。

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们;如过度使用,则会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很多精神病病人,就是因此种防御机制被过度使用而致病的。

2.合理化

个体遭受挫折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地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无可厚非,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3.仪式与抵消

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例如,一位在外忙碌而未照顾家人的丈夫,送钻戒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不安,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尽责的丈夫。

4.隔离

所谓“隔离”是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如人死了,不说“死掉”而用“去世”、“长眠”、“归天”等词语,个体在感觉上就不会因死的感觉而产生悲伤的感觉。

5.理想化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做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例如,某家长在别人面前,总是说他的孩子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引得周围邻居很羡慕,可找到他的孩子一问,发现孩子并不如所说的那么优秀。

6.分裂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御机制。例如,黄某在家里人面前是一位难得的慈父,品德情操高尚,但是,在外面,总是干一些违法的事,也无道义可言。

(三)攻击性防御机制

当人心里不愉快,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时,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

1.转移

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例如,自己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心里不好受,回到家里,看见儿子在玩游戏机,过去打儿子一巴掌,儿子莫名其妙受了气,内心难受,刚好看见小猫在地上睡觉,上去就踩了一脚。小猫醒后,张起爪子在沙发上乱抓。

2.投射

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御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例如,有些人贪污了很多钱,内心害怕被抓,于是总说别人在贪污。

(四)代替性防御机制

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带来的痛苦。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便以幻想在想象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

1.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让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或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例如,画饼充饥。

2.补偿

当个体因本身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自尊心,称为补偿。例如,一个婚姻失败的人,整日酗酒而无法自拔。

(五)建设性防御机制

建设性防御机制在防御机制中属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1.认同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意指个体对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例如,一个自幼失明的人,被某医院治疗痊愈后,不断向人夸耀他是一个能看见世界的人。

2.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例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练习拳击或摔跤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的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上述例子都是一种升华作用。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有许多不幸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