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但是在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才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借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自我防御机制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具体的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但是在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才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理论。

一、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出现的一系列的反应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是自我用来与本我和超我压力对抗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以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安娜·弗洛伊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其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成分。”如此说来,防御机制的启动是每个人可能都会碰到的情形,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适度的使用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减轻痛苦,促进对应激源的适应,帮助渡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然而过度的使用,以致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了。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共同特征及分型

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但无论如何分类,心理防御机制都具有以下特征:①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②防御机制的作用是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③防御机制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通过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我们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借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④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⑤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迭地表达。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采用什么类型的应付模式应对各种刺激甚为重要,因为在精神刺激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人们的应付方式就决定了适应结果的积极或消极特性。每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都有其个性特征,有个人惯有的应付风格。同一生活事件对不同的人应付方式不同,同一个人身处不同环境时对同一生活事件也会采用不同的应付方式。但就群体心理防御机制的整体风格而言,防御模式可以有①激怒型:情绪表达的应付模式有两种形式即表现为压抑的向内式和自由发泄的向外式。压抑向内的情绪表达容易产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恶化。向外式在应激强度明显时,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越明显,但应激强度不大时其缓解压力作用则不甚明显。②转换型和退行型:转换应付型风格指个体将某种紧张状态有效转换成对个人成长有效、社会舆论许可的形式。它更能有效缓解自身的紧张状态,挫折耐受力强者多采用这种方式。退行型应付风格指个体采用否认、回避、倒退等行为逃离应激情境。它无法应付各种应激情境,在缓解自身的紧张状态上显得消极被动。常常被挫折耐受力差者采用。③主动认知型、主动行为型和回避型:主动认知应付模式会从有利方面看应激情境原则,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以及运用变通法等。主动行为应付模式则会主动求助、咨询,采取积极行动,从而使应激情境朝有利方向发展。回避型应付模式则会做好最坏的打算和准备,自我忍受,封闭情感,用借物浇愁的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主动型应付模式能不同程度地缓解不同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回避型则可加重紧张状态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④成熟型和不成熟型:成熟型以心理发展成熟的反应看待应激情境;不成熟型主要以愤怒方式对待导致挫折的人或物,沉溺幻想和白日梦,可产生主动攻击行为等。

自我防御机制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具体的防御机制。

1.压抑 也称潜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排除到意识领域之外。压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的压抑。即防止那些从未进入意识的本能性对象被选择变成意识;另一类是真正的压抑,即把某些引起焦虑的知觉、记忆等驱逐到潜意识系统中。在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中,压抑是最重要的一种,也是其他几种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法,压抑的正面作用是肯定的。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内心冲动不加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体验,压抑起到保持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作用。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仅仅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并未消失,它伺机可能会活跃。另外压抑并不具备有消耗掉本能冲动的能量,如果过分使用压抑这种应付方式,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达到一定程度便会爆发,从而可能会形成病态心理反应。

2.否定 指否认已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达到拒绝承认痛苦而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目的。它是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否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思考时间并最终作出决定,但是不会因为你竭力否定,存在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否定在短期使用可以缓解难以接受的现实导致的巨大冲击,起保护性的、正常的防御作用。但是如果长期频繁使用则有可能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如癌症病人刚得知自己患病时,不相信自己患了这严重而可怕的疾病,否认医生诊断,可以缓解他们的痛苦;但是一味否认,拒绝接受现实采取积极有效治疗手段,则可能错失治疗时机,甚至丧失性命。

3.退行 又称倒退。指个体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使用以往较幼稚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注,从而逃避紧张和焦虑,这就叫退行。一般来说,遭受挫折时,成年人会采用比小孩更为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如果一个成年人在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幼稚方式应对,就是退行现象。“退行”是后退到前一个、甚至前几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位已经长大成人的青年,本来应该独立而自食其力了,却依然像个小孩子,事事都要依靠他的父母,甚至包括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也不能自理,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便是人格的“退行”。但是并非所有的退行都是无益的,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年迈者返老还童,表现出与自己的实际年龄完全不相符的天真、单纯、顽皮、执著和快乐。这种“退行”揭示了个体的人老心不老,无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人在想家时,或遇到困难或不开心时,偶尔的流泪则是正常的情感表露,但遇事动辄以流泪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博取同情就不是一种正常的健康心态。

4.幻想 指个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因无法应对而运用想象的方式,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出来,沉浸在幻想的境界之中,以此获得内心的满足。幻想可以使人暂时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但也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的虚幻色彩,过分使用则容易使人逃避现实,不利于心理健康。

5.升华 个体遭遇挫折后,把那些不为社会或他人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动机,表现出有利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较高境界的行为。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既消除了焦虑情绪,保持了心理平衡和安宁,又可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因此,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大诗人歌德失恋后创作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贝多芬失聪后并不是一味哀叹命运,愤世嫉俗,而坚持创作出了更有震撼力的《命运》等。我们在生活中不可能万事一帆风顺,常会遇到一些磕磕绊绊,在这儿不妨把那些看作是自己奋斗的动力,也使自己升华一下。

6.幽默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通过诙谐、自我解嘲的方式来化解和表达某些令人尴尬的想法和情感体验,使自己与他人不至感到十分难堪。它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与诙谐、说笑话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一个人格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人,常能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幽默来摆脱困境,减轻内心的紧张感。这种防御机制虽好,但也有局限性,在运用时还须注意看看场合和时机。看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运用:他的夫人脾气暴躁经常令他在众人面前难看不堪,一次他在跟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时,先是听到夫人的叫骂声,随后她竟拎着一桶水过来,泼得他全身湿透。在场的学生都很尴尬,可是苏格拉底只是一笑:“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

7.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由来解释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或为自己辩解。目的在于以正当的动机去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为自己开脱。这是被较为广泛运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合理化实际上就是从个体需要出发,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而表面上又合乎社会规范的道理来加以解释,有时这个道理还很冠冕堂皇,以达到心安目的。适当运用合理化防御机制作用可缓和紧张心理,减少或避免直接的攻击行为,消除心理压力,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合理化机制要运用得当,如人们不能实现个人愿望时总是以合理化机制来解释以得到内心的平衡,这样会磨掉个人上进性和创造性所必要“棱角”。

8.投射 投射又可称为外投或推诿,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但又是自己所具有的动机和行为转移到他人的身上和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楚霸王项羽,兵败如山倒,自刎于江边前悲叹:“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项羽认为,他的失败是命运所致,是无可逃遁的客观规律,与他自己的主观意志及行为没有什么关系。这便是利用“投射”的方式来消除失败时的心理焦虑。司马迁对项羽的这种“投射”颇为不满,他认为楚汉之争,楚亡汉兴,楚霸王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项羽临死之时,尚不觉悟,也不自责,而说什么“天亡我”,岂不谬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项羽的自我不能忍受“自己要负战败的主要责任”这个真实的结论,只好选择了“投射”。投射行为对减轻自身的某些动机的行为的内疚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司马迁若能设身处地,还是可以理解项羽的心情的。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总将不当想法和过错咎于他人,就会妨碍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利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9.代偿 又称补偿,是指个体行为受挫或个体某些方面有明显的缺陷而无法达到目标时,加倍发展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以获得其他方面的成功,来弥补由挫折或缺陷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这是一个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合理运用代偿作用,可以提高自尊心,增进个人安全感,维护好自我形象。反之,可能会产生负效应。同时,代偿作用的意义与自我目标的选择有关。

10.转移 是指将在一种情境下属于危险的情感或行为,不自觉地转移到另一种比较安全的情境下表现或释放出来。运用心理机制的转移作用时,要注意选择转移的对象,更不能对转移对象采取直接的攻击行为。转移作用运用得当对减轻心理压力,避免不当的攻击可起到积极作用。夫妻吵架时如丈夫受辱发怒时即使摔东西也绝不能对妻拳脚相加,因为损坏物体与伤害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显然是不一样的。

11.认同 又称仿同。指个体在受挫时效仿他人的经验和行为,或把别人具有的优点加在自己身上,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信心,减轻内心的挫折感。仿同有两种,一种是近似模仿。例如,在不知不觉中,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另一种是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以更好地适应。常见的“伟人崇拜”“英雄崇拜”也属此类。在人生旅程中,吸取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发展,但纯粹的“拿来主义”式模仿,将会影响人的个性心理成熟和发展。

12.反向形成 是指个体受挫时,以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反向作用是对焦虑的非理性适应,它扭曲现实,使人格变得刻板僵化。反向作用和真实行为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前者比较夸张,二是前者具有强迫性。“反向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吝啬者故意表现慷慨大方,虐待动物的人狂热地反对用动物做实验,对你恨之入骨者却向你套近乎,一向沉默寡言的人突然口若悬河……诸如此类,都是把某些不允许的冲动欲念,潜意识地转化成强烈的相反形式,以获得超我的认可,从而减轻和消除对自我的压力和威胁。还有一种性别角色上的反相形成。在父权制的文化预设之下,男性标准成为唯一的标准,成为人格定位准则。有些男人把温柔与女性相提并论,因而害怕任何温柔的表现。为此,他们在衣饰上极力显出刚强和男子气,结果弄成了一幅男性讽刺画。还有些女性为了做“女强人”而在衣着和举止上模仿男人,为服从男性价值观而牺牲自己的个性特征。上面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反相形成在消弭焦虑的同时,却歪曲了现实,屈从了虚假和伪善,使人格变得呆板、固执,这些负面影响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可以减轻焦虑,缓解心理压力,但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为解决心理压力提供有利时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此外,心理防御机制还能自发参与维护心理平衡状态,就像人能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平衡的内稳态一样。了解分析心理防御机制对每个人都是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表明,正常心态者倾向于采用积极成熟的心理应对机制,而病态心理者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应对机制。正常心态者使用防御机制的次数少、作用时间短、仅起缓冲作用,不仅能正确感知自己使用的防御机制,还能根据情景灵活运用,而病态心理者则使用防御机制的次数多、作用时间长、应对机制往往成为唯一的方式,难以感知自己使用的防御机制,不能随情景变化而变化,比较刻板。进一步了解应对方式的具体内容,对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保健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说,心理防御机制无时不在,已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即使如此,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一般来说,有心理问题的人多半存在使用消极防御机制不当的情况。在学习正确应用心理防御机制时,不仅要考虑到心理防御机制的共性,更要结合自己的心理特点加以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