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护理心理原则及常用方式方法

老年护理心理原则及常用方式方法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共存于整体护理的新型模式。但老年心理护理又必须与其他护理方法紧密相系,共存于整体护理模式,才能更充分展现其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独特功能。老年心理护理可独立操作,亦可与其他护理方法同步展开,但绝不能脱离其他护理方法独立存在。老年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有机结合,既可促进各自相得益彰,还能突出老年心理护理的特殊功能和优势效用。

第三节 老年护理心理原则及常用方式方法

一、概念

老年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Care)是指老年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老年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老年心理护理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老年心理护理,指不拘泥于具体形式、给老年患者心理活动以积极影响的护士的一切言谈举止。狭义的老年心理护理,指护士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按照程序、运用技巧,把老年患者的不佳身心状态调控至最适宜身心状态的过程。

二、老年护理心理的原则

(一)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心理学方法论是老年护理心理学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老年护理心理学,从研究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护士个体,到确定护士群体的执业特征,都必须在心理学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二)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

该方法论原则是强调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以揭示多种文化对人的心理活动制约因素,并折射出个体差异的文化根源。

1.侧重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着眼于明确的实践意义。

3.立足于公正的衡量标准。

(三)老年护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原则

1.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

2.不强加被研究者的主观意愿。

3.不泄露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

三、老年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老年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有相同的实施对象——患者和(或)健康人群。老年心理护理作为具体的护理方法,首先是“护理方法”大概念的基本组成。老年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共存于整体护理的新型模式。老年心理护理只有与其他护理方法紧密联系,才能更充分体现其独特功能;只有更深入地依存、渗透、融会贯通于护理全过程,才能突显其影响患者心态的良好作用。临床老年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既可与其他护理操作同步进行,也可作为专门方法而独立展开;但绝不能脱离其他护理方法而独立存在。老年心理护理只有在护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其他护理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更充分发挥作用。

(二)区别

老年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的主要区别,如表30-2所示。两者依据的原理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行使的职能也不同。

表30-2 老年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的区别

img94

(三)老年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护理观念衡量,未贯穿心理护理的护理过程,很难为患者身心康复提供满意的支持。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联主要概括为:

1.老年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部分。

随着社会心理因素所致人类身心健康问题日渐严重,“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观念已家喻户晓,患者及健康人群都对增强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寄予较高的期望。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个体心理状态的优势对其自身健康水平具有直接、决定性影响,从而确立了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核心地位。护士给患者以良好心理支持或即时危机干预,可帮助其以积极心态战胜病痛或超越死亡,赢得快乐、充实的人生;为健康人群提供有益心理咨询服务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指导其排遣身心健康的潜在危机,预防或减少其身心健康的损害等。在“以疾病为中心”与“以患者为中心”两种截然不同的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的位置与作用也大相径庭,如表30-3所示。

表30-3 疾病护理和整体护理的区别

img95

2.老年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老年心理护理侧重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倡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老年患者身心营造适宜的人际氛围,调控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等。但老年心理护理又必须与其他护理方法紧密相系,共存于整体护理模式,才能更充分展现其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独特功能。老年心理护理可独立操作,亦可与其他护理方法同步展开,但绝不能脱离其他护理方法独立存在。老年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有机结合,既可促进各自相得益彰,还能突出老年心理护理的特殊功能和优势效用。

3.老年心理护理贯穿整体护理始终。

老年心理护理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应对老年患者伴随其健康状况而时有波动的心理活动。老年心理护理必须紧密跟踪患者身心健康的动态变化,分析出其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即时调整和优选实施对策,才能更有效发挥其对患者身心的积极影响。此外,患者并非仅仅疾病缠身时伴有心理重负,有患者病愈出院后仍陷于心有余悸的困扰。如“呼吸机依赖综合征”是患者的躯体、心理未同步康复的典型实例,呼吸机撤除前后患者可因心理因素致呼吸中断甚至危及生命。实现整体护理的目标,就应在尽力解除患者躯体病痛的同时,指导其实现心理康复。贯穿整体护理全程的心理护理,既要掌握患者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又要为备受躯体病痛折磨的患者减轻心理压力,还要为深陷心理困扰的患者化解后顾之忧。

四、临床老年心理护理的基本流程

临床老年心理护理的操作流程主要由评估和干预组成,并动态、交替地呈现,如图30-1所示。

img96

图30-1 临床老年心理护理的基本流程

(一)老年患者心理的初始评估

它是指老年患者初入老年护理院24小时内,护士以良好的沟通态度和技巧赢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即可用综合常用方法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初步评估,将针对老年患者观察、询问和量化评估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由此获得对老年患者状态的“适宜”或“存在问题”的结论。

(二)老年患者心理的深入评估

评估老年患者包括初入院阶段“存在问题”的患者,也包括初始评估为“状态适宜”,但在其后入院由于各种因素引发“问题”的老年患者,深入评估的重点是老年患者存在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其原因,以便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依据。

(三)“问题”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

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包括对症和对因的策略,如对严重抑郁的老年癌症患者,防止其轻生的一系列措施即为对症干预;经深入分析得知其疾病认知不当是首要影响因素,改变其对疾病认知的各种做法即为对因干预。

(四)老年患者心理干预后再评估

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老年患者心理的动态发展,评价采用对因、对症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做出小结记录并制订下一步方案。

五、老年临床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

(一)老年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

老年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是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可因人而异、灵活运用。主要包括8个环节: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有效的沟通技巧是指护士运用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等人际交往技巧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语词沟通,指护士应注重语言修养,如文明性用语、安慰性用语、治疗性用语、规范性用语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非语词沟通,指护士应善于通过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健美姿态、恰当手势、人际距离、触摸等技巧。

2.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

通常主要运用临床观察法、访谈法,如通过观察老年患者的各种表情动作,倾听患者或其亲属的叙述等,收集反映患者心理状态的大量信息。老年患者的心理信息应与其他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分析患者基本心理状态,再根据需要将其从诸多资料中抽出。条件许可时,还可使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等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根据患者心理问题的特点,选用人格量表、情绪量表等心理测评工具,了解老年患者心理活动的深层信息。

3.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

指护士借助心理评定量表,对老年患者进行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对千差万别的患者心理状态实施准确评估,需酌情选用评定方法和测评工具,客观地析出患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主要原因。老年患者心理的客观量化评定结果,应既反映某些患者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也可甄别老年患者心理的个性特征。如某些特殊患者(如癌症、严重意外所致伤残等),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所致患者心理的共性规律,老年患者人格的个性化特征(内向与外向、乐观与悲观、敏感与迟钝等),均可通过量化评定获得相应结果。

4.确定老年患者的基本心理状态。

首选是确定老年患者基本心理状态的性质,总体判断其心态“好、中、差”,重点确定老年患者的占主导地位、具本质特征的心理反应,判定其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负性情绪。其次是确定老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强度,以“轻、中、重”区分。确定患者的基本心态,既不可忽略,也不宜夸大,以便为优选心理护理对策提供有价值的参照系。

5.寻找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此步骤在于增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通常个体罹患疾病、遭遇意外等挫折所致心理反应强度及其应对方式,主要取决其人格类型。如有些患者病情不严重,却产生很强的情绪反应;有些老年患者病情严重,却保持良好心境。临床上常见同类疾病患者,可因其外向或内向、乐观或悲观等人格差异,使之心理负重程度不同,且对其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不同。性格外向的老年患者多以言行宣泄负性情绪而如释重负;性格内向的老年患者则易成天闷闷不乐,积郁成疾。人格特征决定个体的疾病态度,“生性”乐观者,身患“绝症”也不至于终日以泪洗面,经历短暂痛苦体验后,大都能很快找到新的人生支点,不会轻率地结束生命。如聚集“癌症俱乐部”的老年患者,多为性情开朗、乐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者。

6.选择适宜的对策。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既有个体差异,又有许多共性规律。实施心理护理,首先应考虑患者心理的共性规律、心理护理的总体对策和实施原则;再结合老年患者的个性特征,在具体操作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便可使各类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7.观察评估效果。

目前临床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适用、客观的效果评定指标;二是尚无规范、统一的衡量标准。均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逐一解决。

心理护理的效果评定应为综合性评价,包括老年患者的主观体验、身心的客观指标(生理、心理的指标)。总之,需建立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体系及其相应评定标准。例如,实施心理干预后,可评定老年患者的极度焦虑是否显著缓解?被施以心理护理对策老年的患者,其身心康复进程是否明显加快等。

8.确定新的护理方案。

指护士经心理护理的效果评定,小结前阶段心理护理的对策,并根据不同结果确定新的护理方案。对心理护理后获得适宜身心状态的老年患者,可暂时中止其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负性情绪已部分改善的老年患者,需巩固或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对负性情绪持续未得到控制的老年患者,则需再作深入的原因分析,调整其心理护理对策。

需要指出的是,为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不能一劳永逸;为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动态过程。心理护理的程序是相对的,心理护理步骤是灵活的,心理护理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心理护理临床实践需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老年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

开展临床心理护理,若借鉴现有的临床分级护理模式(依据老年患者病情的轻重,将其护理等级依次分为特别护理、一级、二级和三级护理),根据老年患者身心状态的好、中、差,区分轻重缓急地实施心理干预,有望显著增强心理护理的针对性、有效性。老年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依据不同的方法分类,临床上常用的两种分类:

1.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共性化心理护理。

这是根据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特性进行分类的。

(1)个性化心理护理。指目标较明确、针对性较强、用以解决老年患者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它要求护士准确地把老年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患者身心健康有明显危害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的放矢的对策,迅速缓解老年患者承受的强大心理压力。

(2)共性化心理护理。指目标不太明确、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老年患者需要的一般规律出发用以解决老年患者同类性质或共同特征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它要求护士善于归纳和掌握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共性规律,在实践中运用各种规律对某类患者尚未明确、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心理问题予以提前干预,以防其严重心理失常的发生。

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共性化和个性化是相对的,共性化问题可含有个性化特征,个性化问题又具有共性化规律。例如,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可涵盖所有癌症患者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但癌症患者的共性化问题相对于良性预后的其他疾病患者,其心理反应又有其独特性(个性化);癌症患者群体中,又有少数患者因无法承受病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个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们从理论上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并不仅仅取决于其病情严重程度或诊治风险指数,但在临床实际运作时,大多数临床护士仍会不自觉地忽略患“小病”、接受“小手术”患者的主观体验,总觉得他们不会发生大的意外。有时恰恰是对此类患者的疏忽、麻痹,就无法避免患者及其家庭的悲剧。因此,判断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特性,最关键的环节是掌握老年患者的人格特征,体察老年患者的主观体验。

2.有意识心理护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

这是根据护士心理护理意识的差异性继续分类。

(1)有意识心理护理。

也可称为“狭义的心理护理”,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如根据患者的特别需要,运用心理学原理设计规范化指导语,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意识心理护理,需要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作支撑条件,要求实施者接受过专业化培训,有心理护理的主动意识。这也是当前临床心理护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2)无意识心理护理。

也可称为“广义的心理护理”,指客观存在于护理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的护士的一切言谈举止,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无论护士能否主动意识到,都可发挥心理护理的效应。护士良好的言谈举止,可向患者传递慰藉,使患者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患者保持较适宜身心状态。无意识心理护理,要求护士经常、主动地自省并随时调控在患者面前的一切言谈举止,并使之尽可能成为患者身心康复的催化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