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兢生平及《高丽图经》撰写的背景

徐兢生平及《高丽图经》撰写的背景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人拟对《高丽图经》的作者徐兢生平与《高丽图经》撰写的背景、内容、体例、史学价值以及该书反映的宋人对高丽的认识等加以论述。徐兢一行奉使高丽时,适逢高丽睿宗去世,徐兢一行便兼任吊唁慰问大使抵达高丽,以吊慰高丽睿宗。《高丽图经》撰成后,于宣和六年八月序上。关于《高丽图经》的撰写背景,与宋朝所谓“联丽制辽”的政策密切相关。
徐兢生平及《高丽图经》撰写的背景_韩国研究丛书53:韩国研究(第12辑)

关于《高丽图经》及其所体现的宋人高丽认识

中山大学 魏志江

宋朝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以下简称《高丽图经》)为研究12世纪高丽政治、经济、社会风尚、历史文化以及宋丽关系的重要史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由于《高丽图经》版本不一,错误较多,极大地限制了学者对《高丽图经》的运用。目前,《高丽图经》流传较早的版本为宋乾道三年(1167)刻本,而校订较为完善的刊本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鲍廷博以家藏《高丽图经》为底本,吸收了清藏书家胡夏客校勘成果,并参校明末海盐郑休仲刊本,收入著名的《知不足斋本》,世称鲍刻本。本人拟对《高丽图经》的作者徐兢生平与《高丽图经》撰写的背景、内容、体例、史学价值以及该书反映的宋人对高丽的认识等加以论述。

徐兢[1](1091—1153),字明叔,其籍贯,据《行状》称其为建州瓯宁人,然据《四库全书总目》引《文献通考》则称其为和州历阳人,《思陵翰墨志》又作“信州徐兢”[2]。其实,建州瓯宁为其祖籍地,其后移居和州历阳,靖康之变后迁移至信州弋阳。徐兢晚年自号自信居士,但科举屡试不第,政和四年(1114),徐兢以恩荫入仕,历任地方官。其为两宋之际著名的篆书大家,不仅徽宗对其书法大加赞誉,即使如宋高宗论及当代书法颇多微词,但说到篆法,也认为“惟信州徐兢”,对其书法成就多有赞赏。正因为徐兢的书法才能,为其出使高丽提供了条件。随着宋丽文化交流的频繁,高丽于宋朝书法技艺颇为赞赏,高丽睿宗特下令在王宫中设天章阁,用于珍藏宋徽宗墨宝。宣和四年(1122)高丽使臣金富辙等来朝,希望宋朝遣使赴高丽时能够派遣“能书者”[3]同行,因此,擅长于书法的徐兢便成为宋朝使团出使高丽的不二人选。宣和五年(1123)夏,宋朝以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为正副国信使出使高丽,徐兢以国信所提辖人船礼物官的身份随同使团奉使高丽。徐兢一行奉使高丽时,适逢高丽睿宗去世,徐兢一行便兼任吊唁慰问大使抵达高丽,以吊慰高丽睿宗。回国后,徐兢根据其在高丽逗留约一个月左右的所见所闻,“物图其形,事为之说”[4]撰写了图文并茂的《高丽图经》,共40卷,分列二十八门。

《高丽图经》撰成后,于宣和六年(1124)八月序上。徽宗览之大悦,命徐兢诏对便殿,赐同进士出身,知大宗正丞事,兼掌书学。但不久,王黼罢相,徐兢以亲嫌受到牵连被贬池州永丰监。靖康南渡,徐兢以祠禄官致仕。绍兴二十三年(1153),徐兢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关于《高丽图经》的撰写背景,与宋朝所谓“联丽制辽”的政策密切相关。962年(宋建隆三年,高丽光宗十三年),宋建国伊始,高丽即“遣广平侍郎李兴佑等如宋献方物”[5]。并于次年(963)十二月行宋年号。宋太祖也降旨高丽,称其“习箕子之余风,抚朱蒙之旧俗,而能占云候海,奉蛰充庭。言念倾输,实深嘉赏,是用赐之懿号”[6]。并册封高丽王由“检校太保、玄菟州都督、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7]。 但是,993年,契丹首次征伐高丽,迫使高丽“称臣纳贡”后,高丽终于以辽的正朔纪年,取代宋的年号。随着辽宋丽三国关系的发展,宋丽断交长达四十三年。 1046年,高丽文宗徽嗣位,谋求与宋朝恢复邦交。《高丽史》谓文宗“乐慕华风”[8]。“徽又自言,尝梦至中华,作诗纪其事”[9]。可见,“乐慕华风”,崇尚宋王朝的文化礼仪,固然是高丽谋求与宋复交的主要原因。但是,契丹数次对高丽征伐的阴影和高丽太祖临终前的遗训,仍使高丽对契丹“臣而不服”,心存芥蒂,因而作出与宋复交的决策。故徐兢在《高丽图经》中说:高丽“附北虏者,常以困于兵力。伺其稍弛,则辄拒之。至于尊事圣朝,则始终如一”[10]。最后,由于宋商黄慎等人的牵线奔走,宋丽两国终于在1071年恢复了邦交。[11]

宋朝对与高丽复交,也采取了积极的姿态。其原因是宋庆历年间,由于对西夏战争的失败,辽乘机向宋提出索还周世宗时收复的瓦桥关以南十县地的要求,宋遣富弼两次使辽交涉,终以每年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和岁币称“纳”字的代价,与辽签订了所谓“关南誓书”。[12]因此,为了对付契丹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宋朝再度将“联丽制辽”的政策提上了议事日程。宋人贾昌朝上疏谓:“宜度西戎诸国,……北如黑水、女真、高丽、新罗等处,皆旧通中国,今为二敌(指辽、夏)隔绝,可募人往使,诱之来朝,如此则二敌必憾于诸国矣。敌憾则为备,备则势分,此中国之利也。”[13]富弼在《条上河北守御十二策》中亦谓:“此夷狄攻夷狄,中国之利也。……今契丹自尽复诸蕃,如元吴、回鹘、高丽、女真、渤海、乌舍、铁勒、黑水秣鞨、室韦、塔坦、步奚等,弱者尽有其土。强者止纳其贡赋。独高丽不伏,自谓夷齐之后,三韩旧邦,诗书礼义之风不减中国。契丹用兵力以制高丽,高丽亦力战,后不得已而臣之。契丹知其非本意,颇常劳其制御,高丽亦终有归顺朝廷之心。……高丽虽事契丹而契丹惮之,……朝廷若得高丽,不必俟契丹动而来助,臣料契丹必疑高丽为后患,卒未敢尽众而南,只此已为中国大利也”[14]。但终仁宗、英宗之世,“联丽制辽”的政策并未付诸实施。1068年,宋神宗继位,励精图治。次年,高丽国“礼宾省移牒福建转运使罗拯云:……顷从祖祢以来,素愿梯航相继。蕞尔平壤,迩于大辽。附之则为睦邻,疏之则为就敌。虑变骚之弗息,蓄陆袭以靡遑。久困羁縻,难图携贰,故违述职,至有积年,屡下云祥,虽美圣辰于中国,空知日远,为迷旧路于长安,运属垂鸿,礼稽展庆。大朝化覃无外,度豁包荒,……俟得报音,即备礼朝贡”[15]。对于高丽的朝贡请求,“议者亦谓可结之以谋契丹”[16]。于是,宋神宗便命罗拯致意,1071年,高丽文宗“遂遣民官侍郎金悌等百十人来,诏待之如夏国使”[17]。从而,宋丽国交终于恢复。1074年,高丽为避开契丹的“嫌猜”,“遣其臣金良鉴来言:‘欲远契丹,乞改途由明州诣阙。’从之”[18]。自此,高丽由陆路登州(今山东蓬莱)进京朝贡的路线改为由海路至明州(今浙江宁波)登陆进京。宋丽恢复邦交后,两国关系日益密切,宋元丰元年(高丽文宗三十二年,1078),宋遣安焘和陈睦往聘高丽,规模盛大,高丽“国人欢呼出迎,徽具袍笏、玉带拜受诏,与焘、睦尤礼,馆之别宫,标日:顺天馆”[19]。此外,宋神宗以高丽“国尚文,每赐书诏,必选词臣著撰,而择其善”[20]。宋徽宗时,宋丽关系更日臻亲密,“升其使为国信,礼在夏国上,与辽人皆隶枢密院。改引伴、押伴官为接送馆伴”[21]。宋徽宗政和七年(高丽睿宗十二年,1117)“三月十五日,馆伴王黼、同馆伴范纳奏:‘臣窃为陛下,宠眷三韩。去年其王俣遣陪臣李资谅、李允继岁入贡,召同辅臣宴于睿谟殿中。席资谅、允跋望清光,踌躇感恋,相顾涕泗被面,泪坠酒中,见者为之太息”[22]。终北宋(960—1127)一百六十七年间,宋向高丽遣使三十二次,高丽向宋遣使五十三次[23],其中多为宋丽恢复邦交后派遣的。而宣和五年(1123)遣使路允迪、傅墨卿率领庞大的使团出使高丽,即是“联丽制辽”政策的重要一环,徐兢随同使团奉使高丽,并撰写《高丽图经》,实为提供宋朝对高丽实施外交政策的重要决策参考。

注释

[1]南宋•张孝伯撰写的《宋故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公行状》附刊于《高丽图经》之后,其为研究徐兢生平最重要的资料,此外,《四库全书总目》收录《高丽图经》时也对徐兢生平多有考证,于研究徐兢生平,颇多裨益。

[2]《四库全书总目》卷71,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30页。

[3]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6,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页。

[4]《高丽图经序》,《知不足斋本》卷1。

[5]《宋史》卷487《高丽传》。

[6]《宋史》卷487《高丽传》。

[7]《宋史》卷487《高丽传》。

[8]《高丽史》卷14《睿宗世家》(三)。

[9]《宋史》卷487《高丽传》。

[10]《高丽图经》,《知不足斋本》卷40。

[11]参见宋晞:《宋商在宋丽贸易中的贡献》,(宋史研究论丛)第2辑,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

[12]《长编》卷137“庆历二年九月癸亥”。

[13]《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冬十月戊辰”。

[14]《长编》卷150“庆历四年六月戊午”。

[15]《宋史》卷487《高丽传》。

[16]《宋史》卷487《高丽传》。

[17]《宋史》卷487《高丽传》。

[18]《宋史》卷487《高丽传》。

[19]《宋史》卷487《高丽传》。

[20]《宋史》卷487《高丽传》。

[21]《宋史》卷487《高丽传》。

[22]《宋会要辑稿•藩夷》七之四。

[23]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华世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