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军事应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不同军事应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力竭性心脏损伤防治方面,康新建等人的研究观察了心复康口服液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证明心复康口服液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脏具有保护作用,主要通过减弱心迷走张力的降低而发挥;刘海燕等人观察急性力竭应激运动后大鼠心肌组织的坏死情况以及心复康口服液的保护作用。创伤除了直接对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还可通过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创伤后的感染等因素增加其他循环系统疾病发病概率。

(一)力竭性运动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力竭性运动由于训练负荷大,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会导致多脏器功能异常的病理状态。力竭性运动特别是超长时间的极限强度运动和超长距离的运动导致机体脏器功能异常的现象已成为医学,尤其是军事医学日益关注的焦点。力竭运动中的心脏性猝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减低、心肌酶异常等情况在大强度军事训练中时常见到,特别是新入伍战士。力竭性心脏损伤防治的最主要环节是战时及平时的科学组织实训方案以及及早发现和处置。

研究表明睾酮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而不恰当升高的皮质醇则可导致心脏损伤。周玉文的研究证实了力竭运动后老鼠血清中睾酮水平降低、血清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力竭性心脏损伤;王晓伟等人对某战区6家总医院及中心部队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力竭性运动入住心内科的88例作训人员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酶、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指标,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证明力竭性心脏损伤可以表现为不同临床类型,心肌酶、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的异常变化是其有力的证据,对其防治应当引起重视。

在力竭性心脏损伤防治方面,康新建等人的研究观察了心复康口服液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证明心复康口服液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脏具有保护作用,主要通过减弱心迷走张力的降低而发挥;刘海燕等人观察急性力竭应激运动后大鼠心肌组织的坏死情况以及心复康口服液的保护作用。结果证明预服心复康口服液对心肌坏死有一定程度的预防作用;王云茹的研究证明了红景天苷对急性力竭运动心脏损伤有保护作用,红景天苷对急性力竭运动受损心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影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RK)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ERK、P38磷酸化水平,延缓或减轻应激刺激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相关。

(二)创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心脏创伤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穿透性损伤两大类。闭合性损伤主要指的是心脏钝挫伤,主要包括心包填塞和心脏挫伤,心包填塞可出现焦虑、出汗、呼吸困难、眩晕、晕厥以至休克等症状。心脏挫伤可出现胸痛、心悸、气短、心律失常等症状;穿透性损伤导致机体大量失血时会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除了直接对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还可通过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创伤后的感染等因素增加其他循环系统疾病发病概率。

(三)烧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烧伤早期体液丢失和应激反应,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大量缩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入血,引起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平衡发生紊乱,造成阻力血管收缩和总外周阻力增加,故早期血压可维持在正常范围或略有升高,以舒张压增高较明显,突出变化是脉压变小。如不能得到充分的液体复苏,血压可明显降低;烧伤后疼痛、休克、感染、手术等刺激使儿茶酚胺持续升高,使心肌的激惹性增加,可以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同时心肌收缩力增强,代偿性提高了心排血量;烧伤后大量液体丢失引起循环血量不足,使冠状动脉灌流减少和心肌供血不足,能量缺乏和酸中毒使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影响心肌的舒缩功能,导致心功能异常。

(四)特殊环境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低氧环境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有著名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等,由于海拔高、气压低、氧分压低,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医学地理,使从平原初到高原的官兵会产生高原不适,严重影响部队官兵的健康,对训练带来不利并降低作战效率。低氧是高原病的根本发病原因,低氧适应是对高原环境适应的核心。

低氧对机体可以产生损伤和保护的双重作用。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高原生活的居民其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低于平原居民。然而,慢性持续性高原低氧适应又可产生多种对机体不利的作用,如红细胞增多症、右心室肥大及心力衰竭。通过增加心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从而达到心脏保护的目的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在官兵进驻高原前进行间歇性低氧适应训练,可减少高原反应发生的概率,提高战斗力。

2.高温环境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高温环境,可破坏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人体不能继续保持热平衡,大量出汗,体内水盐和酸碱平衡失调及渗透压发生变化,以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为适应散热和保证工作肌肉供血的需要,心脏每搏排血量增加,心率增快,心脏负荷加重,久之可使心肌代偿性肥大,心功能下降。还可导致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

3.寒冷环境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每年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好发季节,因寒冷刺激导致的血管收缩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可影响冠状动脉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心绞痛发生的概率。心血管系统发生的具体变化与体温有密切关系,寒冷低温环境早期起到正性作用,随着接触低温的时间延长,体温下降,此时发生负性作用。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基本上与体温呈现正相关,即体温越低,心律失常越严重。血流动力学亦发生变化,包括血液黏度增加、血流减慢、血液停滞、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使组织缺血坏死。

(五)感染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心脏是人体的血泵,全身的所有血液都必须通过这台“泵”的抽吸与紧压进行永不间断的循环。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体通过多种机制防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偶尔会有一点病原体进入人体,但在完善的人体自我防御体系的作用下,这些病原体很快就会被消灭。

但有些时候,比如劳累、情绪低落等免疫力下降时,或者心脏有先天性病变时心脏及其附属结构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病。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喉部感染是诱发风湿热后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全身各系统的感染性病变侵犯心脏均可导致心肌炎,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发病季节以秋冬季较为多见,特别是在营养不良、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缺氧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上述诱因在部队成员无论战时或和平时期的军事训练中都较常见。

(六)精神心理因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担负着不同于一般人的使命和任务,部队所面临的任务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等特点,军事心理应激更具有发生快、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心理应激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升高等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改变,这些改变都会对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家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医院诊室中心率会不自觉地加快,测得的血压也比自己在家中自测的血压偏高一些,这一方面和运动有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也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是心绞痛发作的很重要的诱因。

同时,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很多伴有精神心理障碍,近年来兴起的“双心医学”提出要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多加以关注,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