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接诊技术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接诊技术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就诊于儿童口腔科的婴幼儿患者,应尽量减少对他们的不良心理刺激。依恋是指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结。此类儿童心理远未成熟,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同时不要对患儿求全责备,不要因他们完不成治疗而加以责备。通过对幼儿行为的正确诱导多数是可以配合医师治疗的。此期儿童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已接近成人。在口腔病诊疗时,我们以极同情和关爱的语气,给他们讲解牙病治疗的好处,使他们在心理上接受医师的操作。

1.婴幼儿期(0—3岁儿童) 婴幼儿期心理健康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起点,如儿童时期出现的心理疾病包括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多数是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抚养不当所致。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素质因素是在婴幼儿时期奠定的,婴幼儿所经历的事件或者会直接表现在其心理活动中,或者留下“痕迹”对成年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对今后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就诊于儿童口腔科的婴幼儿患者,应尽量减少对他们的不良心理刺激。

依恋是指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或他所依恋的人时产生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因而,患儿就诊时,需要家长的陪伴为其提供支持,由母亲将他抱坐在治疗椅上,或母亲在椅旁陪伴,抚摸着儿童的手,以此减少他们的不安和焦虑情绪。同时,治疗前和治疗中用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告知将要做什么,会有什么感觉,并采用模仿动作,慢而轻柔的操作,逐渐使其适应,他们通常是可以配合完成治疗。

2.幼儿期(3—6岁) 幼儿的感知迅速发展,能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但不持久,容易转移。记忆带有直观形象性和无意性。无意想象主题多变,以形象思考问题,开始出现逻辑思维,但判断推理能力还有限。

幼儿的情感强烈、易变,容易受外界事物感染,就诊时,别的儿童笑,他也笑,别人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此类儿童心理远未成熟,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口腔病诊疗时,医护人员和蔼可亲的表情和关爱语言显得非常重要,在交流中让患儿明白他所接受的检查和治疗是必要的,强化他的主动合作性,因势利导,在每完成一步治疗时都予以肯定和表扬,鼓励他的自我控制和坚强能力,以利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同时不要对患儿求全责备,不要因他们完不成治疗而加以责备。通过对幼儿行为的正确诱导多数是可以配合医师治疗的。

正确对待儿童的无理取闹。幼儿偶尔无理取闹,其动机常是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以达到他的某个目的。对此,应很好地说明道理,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或哄劝,不能轻易放弃诊疗或采用不耐烦的态度,否则会对哭闹行为起到强化作用,甚至导致病变发展而失去治疗的好时机。对顽固性抵抗治疗的儿童,可采用保护性固定装置将患儿包裹固定,裹住患儿手、足,强制性给予开口器或合垫(图3-2)。对极少数狂躁不安的儿童可采用10 %水合氯醛5~10 ml口服或灌肠方法,或应用氧化亚氮(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或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并完成治疗。

3.儿童期(6—12岁儿童) 6—12岁儿童正是小学阶段,故也称为学龄期。此期儿童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已接近成人。脑的发育已趋成熟,是智力发育最快的时期,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更为协调,行为自控管理能力增强。其语言、情感、意志、能力和个性也得到不同程度发展。表现为对事物富于热情,情绪直接、容易外露,波动大,好奇心强,辨别力差,性格可塑性大,喜欢模仿。

图3-2 儿童保护性固定装置

这个时期的儿童,心理日趋成熟,也具有基本的个性,心理处于一种相对平静和冲突较大的阶段,并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忍耐力。在口腔病诊疗时,我们以极同情和关爱的语气,给他们讲解牙病治疗的好处,使他们在心理上接受医师的操作。虽然有不安和恐惧,但多数在医生的讲解和鼓励中,能以被接受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完成治疗。对不合作的儿童不应焦虑、烦躁,因为他有转为合作的可能性;对合作的儿童,诊疗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坚持不住而转为不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