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操作技术与理念

基本操作技术与理念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爪形贴布用于需尽量包覆组织液滞留的肢体或血液淤积的区域时,覆盖病变区可增加感知觉的输入。与其他各类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一样,肌内效贴有时并无金标准,但应体现合理的治疗理念,而合理的治疗理念仍来源于评估。物理治疗技术的内涵、外延极为丰富,肌内效贴是其中有益的补充。

(一)锚、基底及尾部(或锚、尾)操作

1.锚、基底及尾三段式 手持贴布从锚与基底的交界处将背亲纸一分为二撕开(锚通常为2、3指宽距离,或视贴扎区域大小适度改变),两手可分别抓握撕离的背亲纸,尽量不接触胶面,先不施加拉力将锚仔细固定,贴附牢靠(图1—8);基底通常根据贴扎矫正目的的不同,施加不同大小的拉力覆盖主要治疗区域,并在延展远端预留部分尾部(也为2指宽或适度距离);一般也不施加拉力将尾部贴上,从而完成整个贴扎操作。

图1—8 锚与基底操作

2.锚、尾两段式 整个尾部为覆盖治疗区域,给予相应拉力,但也可预留末端部分,不施加拉力。若以贴布中间为基底,且最先贴上,此时不存在锚的概念,可将背亲纸从中间撕开,整体施加拉力贴上,然后将两端预留的尾部,不施加拉力贴上,完成整个操作。

(二)裁剪及覆盖形状

常见贴布的裁剪形状包括I形、Y形、爪形、X形、灯笼形及菱形贴布等。为更好地贴合身体,建议将各端贴布裁剪圆钝,贴布角修圆有利张力的均匀分布,而尖锐的贴布角常易松动。传统剪刀裁剪过久时常变钝,是因为肌内效贴采用的贴布凝胶层诸如丙烯酸等胶面成分的影响,某些专用的肌内效贴剪刀有一种特殊的涂层,可避免剪刀切割缘钝化。

1.I形贴布 选取合适长度的贴布,不进一步裁剪,或在脐等特殊解剖位置处镂空,依需求决定宽度及锚的位置。常用于引导肌肉和筋膜,力学及功能矫正等,部分情况下也可用于固定(图1—5、图1—6)。

2.Y形贴布 锚不做裁剪,基底及尾分为两条,整体成Y形。可促进或放松较次要或较小的肌群,常用于特殊形状的肌肉(如放松腓肠肌时)或包绕特殊解剖结构时使用(图1—9)。

3.爪形贴布 爪形(fan strip)贴布即散状形、扇形贴布,锚不做裁剪,基底及尾分为数条,有时也可为I形单条窄带,常重叠交叉为网状。可消除肿胀,促进淋巴液及血液循环。爪形贴布用于需尽量包覆组织液滞留的肢体或血液淤积的区域时,覆盖病变区可增加感知觉的输入。注意,若裁剪条数过多过细,可能会部分改变贴布的力学特性(图1—10)。

图1—9 Y形贴布

图1—10 爪形贴布

4.灯笼形(O形)贴布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裁剪为多个分支,也就是两个散状形合体,若为两支即O形。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中间部可维持一定的张力,并有引流的作用(临床经验:大的关节多用两个Y形贴布来替代O形贴布)(图1—11)。

5.X形贴布 中间为锚,共四尾向各端延展。可促进锚所在位置组织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达到止痛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痛点提高贴布”。某些特殊部位如胸部的丰胸贴扎、起止点为动点的肌肉引导也可采用X形贴布(图1—12)。

图1—11 灯笼形贴布

图1—12 X形贴布

图1—13 菱形贴布(方形贴布)

6.菱形贴布(方形贴布)一般裁剪成5 cm×5 cm大小的正方形贴布,然后直角朝向肌肉纵轴,贴于肌腹,以在收缩过程中起到视觉上或感觉上教育肌肉的作用,或在某些情况下贴于肌肉起止点处,能部分达到促进、放松目的。但贴扎点在同一肌肉不宜过多,以免感、知觉反馈混乱(图1—13)。本版暂不做详述。

7.其他 如网形或蜘蛛形、水母形/表皮真皮筋膜(epidermis-dermis-fascia, EDF)减压贴布等都是前述贴布裁剪后的特殊应用。另外,还有多条灯笼形、爪形或特殊镂空的双向爪形的组成等,部分内容详见下文。

以上贴布若有重叠、多层贴扎,一般是裁剪得越多的越贴在里层[从里到外为爪形(灯笼形)→X形→Y形→I形],临床上也有专家在应用X形贴布提高痛点时,习惯将其贴在最里层,而灯笼形在用于稳定时贴在最外层。目前X形贴布痛点提高的作用有被空间贴扎取代的趋势,见下文。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解剖部位,不应贴扎过多层次,以免给予软组织的“指令”太杂,甚至相互矛盾,或隔离得太厚,影响疗效。

(三)摆位、拉力、方向与皱褶

1.摆位要素 简单操作理念是在贴扎时使大多数被贴扎区域的皮肤处于牵伸的位置,而在施以功能矫正专项贴扎技术时关节在短缩的位置摆位。如果患者不能自主摆位,治疗医师可在无痛范围内帮助其完成,也有部分操作者将皮肤用手延展而产生相对位移。

2.拉力、方向与皱褶 临床经验与试验研究表明,在良好的摆位情况下,皱褶的产生与拉力相关,与方向不太相关。过大的拉力会减少皱褶的产生,建议初学者使用产生皱褶的贴扎方法时应以自然拉力为主。即使稳定贴扎,若贴扎局部组织有明显肿胀,也不建议用太大拉力。

3.关于方向 筋膜引导有纵向、横向等区别,均有临床应用价值,而肌肉的放松、促进,不能机械地套用大体解剖学的起、止点来进行贴扎,更应注重向心、离心收缩的损伤原因分析。通常,以肌肉的下固定点受长期离心收缩造成的酸痛、损伤为例,其放松贴扎可能以下固定点为起点(对应解剖学的肌肉起点),尾部向上固定点处(对应解剖学的肌肉止点)延展;而促进贴扎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增强肌力,有时肌内效贴或其他技术可激活肌肉、肌群,改善筋膜流动,而非力学绝对意义上的改变。

(四)评估应为技术基石

与其他各类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一样,肌内效贴有时并无金标准,但应体现合理的治疗理念,而合理的治疗理念仍来源于评估。

评估多以解剖学为基础进行诊查,注重整体分析,主要包括肌动学、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及姿势评估等,可结合既往敏感性、特异性已得到验证的骨科、神经科的经典诊查方法。有条件还可了解诸如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SFMA(FMS)、肌筋膜链等系统诊断思路,力争从整体上考虑灵活性(关节软组织延展性与关节活动性)、稳定性与运动控制等问题。若无相应解剖学基础,采用经典的阿是穴、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检查也未尝不可。

有鉴于评估的重要性,笔者在附录中大幅拓展了肌肉运动解剖及临床分析、(肌)筋膜(链)解剖及临床分析、淋巴解剖及临床分析、姿势评估及常见姿势异常分析等内容。

(五)配合现有治疗技术

物理治疗技术的内涵、外延极为丰富,肌内效贴是其中有益的补充。肌内效贴可配合现有的治疗技术,包括各类运动疗法、深层肌肉刺激(DMS)、冲击波、其他各类理疗(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等,从即刻效应来看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改善主客观症状体征,从持续效应看,肌内效贴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治疗理念,持续引导软组织,增加感觉输入,一定程度上可维持其他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

即使无条件,也建议配合健康教育、冷热疗、拉伸、按摩、抗阻训练等常规方法,还包括利用各类其他简易器材如弹力带、泡沫轴等进行放松、促进及激活等综合干预。

(六)技术是否有金标准

肌内效贴在国内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各类流派风起,不过循证证据仍待进一步挖掘。由于该技术进行临床试验的影响水平、因素较多,故目前较难形成完美的金标准贴扎方法。

我们建议应积极吸收、扬弃合理理论框架下能体现先进治疗理念的各类贴扎技术,不轻易否定批驳其他主流、非主流的理念与方法,强调物尽所用,实证为主。而有价值的学习培训班、认证班应综合考虑培训流程,强调以整体评估、治疗理念为主要基础,以技术基础操作加循证进展为有力武器,将该技术真正发扬光大,避免极端神化、功利化,或对肌内效贴其他流派过多地无谓攻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