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治则,随证治之

明治则,随证治之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内经》提出的治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这些治则真正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而指导临床实践始自张仲景。张仲景提出了未病先防,强调有病早治,既病防传,瘥后防复,并提出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温法是《伤寒杂病论》中最为重要的治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四逆汤类方证以温法而和之。仲景治疗外感热病主要法则是扶正祛邪;治疗内伤杂病主要法则是调治脏腑。

《黄帝内经》为中医治则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标本缓急、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治未病等治则。《黄帝内经》提出的治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这些治则真正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而指导临床实践始自张仲景。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治则思想的基础上,博采众方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适于临床应用的治则理论体系。张仲景提出了未病先防,强调有病早治,既病防传,瘥后防复,并提出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形成了辨病分证的诊断模式,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伤寒杂病论》治疗疾病的治则后世概括为汗、下、吐、和、温、清、消、补八法,“八法”之意旨在调和阴阳。分而论之即为桂枝汤证以汗法而和之,承气汤证以下法而和之,栀子豉汤证以吐法而和之,柴胡汤证以和法而和之,白虎汤证以清法而和之,下瘀血汤证以消法而和之。温法是《伤寒杂病论》中最为重要的治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四逆汤类方证以温法而和之。补法按其所属方剂的功用特点和作用部位,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有补先天之本和补后天之本之分。八法中的汗、下、吐、清、消为攻法,温、补为补法。而和法为数法合用之法。攻、补法则在临床应用广泛,张仲景认为正气为抗邪之本,祛邪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或扶正或祛邪或两者兼用。纵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不论是预防、治疗,还是预后,仲景无一不强调正气、阳气的作用,总以恢复人体正气、阳气,驱邪外出为宗旨。简述几法如下。

1.温补法——扶正 《伤寒杂病论》中运用的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方法。它是以补益药为主,适当配伍,组成方剂,具有扶正补虚的作用。在正气虚弱不能抗病或驱除余邪时,用补法扶助正气,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补法以温补与滋补为主,如用四逆汤、肾气丸、理中汤等进行温补,用炙甘草汤等进行滋补。

2.攻法——祛邪 八法中以汗、下、吐、清、消为攻法,仲景治病既注重补虚以扶正,又重视祛邪以护正,因为邪气不去势必损伤人体正气。在邪气盛而人体正气不虚的情况下,要攻邪外出,邪去则正安。

3.扶正与祛邪兼用 对于邪气实而正气虚的病情,需要既攻邪又扶正。因为单用攻下就会使正气不支,单用补益又能使邪气更为壅滞,所以须用攻中有补、补中有攻的攻补兼施法,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仲景治疗外感热病主要法则是扶正祛邪;治疗内伤杂病主要法则是调治脏腑。总之,临证应根据患者身体虚实的变化情况,或以补虚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攻补并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