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细胞的功能与作用

血细胞的功能与作用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具有结合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在组织器官内,根据气体的分压高低决定血红蛋白与其结合还是释放。红细胞含有血红素。白细胞在吞噬了很多病菌后,自己也中毒身亡,伤口流出的脓液,主要由死亡的白细胞组成。因此,血细胞算得上是保卫人体健康的忠实“卫士”。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补破损的血管。

(一)红细胞

红细胞平均直径为7.5mm,成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mm),周缘较厚(2.0mm)。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mm2)同时使细胞内的每一点都不至于离细胞表面太远,有利于气体交换。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具有结合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在组织器官内,根据气体的分压高低决定血红蛋白与其结合还是释放。红细胞有一定弹性的可塑性,可改变形状通过毛细血管。红细胞通过糖酵解的方式产生ATP供能。

红细胞以前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存活时间最久、行程最长、工作最繁忙的成员。

红细胞在血液总容量中的数量最多,成年男子的红细胞个数为(4.0~6.0)´1012/L成年女子的则为(3.8~5.5)´1012/L。

生成红细胞的器官是骨髓,骨髓每分钟可产生300万个红细胞。刚从骨髓产生的红细胞体积较大,中间有个大的细胞核,当红细胞发育成熟进入血液后体积就变小了,中间的那个大细胞核也随之消失。成熟红细胞里边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由于细胞核消失了,红细胞的身子也变得柔软起来,它可以通过很窄的毛细血管去接近每个组织细胞。把氧气和养料送给组织细胞,并将组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料带走。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在这120天里,每个红细胞在血管内不知疲倦地循环运动达30万次,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悄然解体。死亡的红细胞被脾内的巨噬细胞吞噬掉,红细胞留下的铁质可作为造血的再生原料。

红细胞含有血红素。血红素的性质十分活跃,它既能与氧结合在一起,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与氧结合时血液就变得鲜红,与二氧化碳结合时,血液就变成暗红。血红素既能与它们很快地结合,又能够与它们迅速地分开。红细胞将氧气运送到指定部位后,就很快地与氧气分离。同时又立刻与这些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结合,并将它们运送到肺部呼出体外。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也会误带上对人体有害物质,例如一氧化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煤气。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特别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大200多倍。当人们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后,一氧化碳就同血红蛋白迅速结合,从而导致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使人体缺氧,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二)白细胞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一般较红细胞体积大,能做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发挥其防御和免疫功能。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可以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白细胞是有核无色的圆形细胞。其实血液中的白细胞并不是白色的而是无色的。白细胞的种类很多,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其中中性粒细胞数目最多,占白细胞总数的50%~ 70%,是白细胞中的主力军;淋巴细胞次之,占20%~40%。

制造白细胞的器官有骨髄、淋巴结、脾和胸腺等。白细胞的体积比红细胞要大些,直径为10~15mm,正常人的血液中每立方毫米中有6000~8000个白细胞,少于4000或超过10 000个都是有病的信号,所以医生常把它作为判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

白细胞是人体健康的卫士。当身体某处受伤,侵入了病菌,就会有大量的白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伤口周围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也出现红肿现象。病菌被消灭,炎症消失,伤口也就愈合了。白细胞在吞噬了很多病菌后,自己也中毒身亡,伤口流出的脓液,主要由死亡的白细胞组成。因此,血细胞算得上是保卫人体健康的忠实“卫士”。

白细胞中有5种细胞,对敌作战各有分工。其中中性粒细胞在人体伤口处抵抗外敌入侵,包围细菌和异物。中性粒细胞是人体主要的循环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黏附,调理识别,吞噬消化直至杀灭细菌而执行防御功能,它还吞噬机体内的坏死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能够消除异物的毒性。

嗜碱性粒细胞则可以释放抗凝血药使血管扩张、收缩。淋巴细胞可以和病菌作战并能使肿瘤缩小。按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功能,至少可分2个亚群,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先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后繁殖分化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原浆细胞,然后继续成熟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特异性抗体,此外,淋巴细胞还合成并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参与造血调控。

单核细胞会突然变大,变成巨噬细胞,把大个的敌人整个吞掉,单核细胞占细胞总数的3%~8%,通过阿米巴变形运动、趋化运动,清除、杀灭外来微生物,消除受伤或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并识别加工处理抗原,向淋巴细胞提供抗原,在免疫反应的诱导期起协同细胞和效应细胞作用,识别和杀伤异己细胞;分泌和释放集落刺激因子和前列腺素,调节粒系和单核-巨噬系造血,运送铁而参与红系造血。

(三)血小板

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小,直径2~4mm,呈双凸圆盘状,易受机械、化学刺激,此时便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血小板在出血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血小板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盘状,也有梭形或不规则形。血小板长1.5~4mm,宽0.5~2mm。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是(100~300)×109/L,1/3的血小板平时储存在脾中。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7~14天,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会成群结队地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被损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血小板较长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生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人们发现血小板是从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300~4000个血小板。

各种侵害骨髓而形成造血功能低下的疾病,都会影响血小板的质和量。当血小板数降低时,很容易发生出血不止的现象。血小板一流出来,它就破裂了,放出它所含有的凝血物质——凝集素。凝集素一遇上血液里的凝集原,就会结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再和血浆里的纤维蛋白原结合,组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条条细长的纤维。这些纤维再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堵住伤口的“纤维墙”,过几天就逐渐形成了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