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经济学定义

药物经济学定义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物经济学泛指西方经济学在药物治疗评价上的应用,包括一切有关药物临床应用的经济学研究。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为药品的市场营销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订药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药物经济学较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实践、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是有着较强应用性的应用科学。

药物经济学研究是对卫生保健系统中的药物治疗的成本(资源消耗)以及药物产品和服务的效果(临床的、经济的、人道主义的)进行识别、测量和比较。药物经济学泛指西方经济学在药物治疗评价上的应用,包括一切有关药物临床应用的经济学研究。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药物治疗备选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或效果,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为药品的市场营销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订药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药物经济学借用了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科学原理,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如下学科特点。

(一)综合性强

综合性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所研究的既不是纯经济问题,也不是纯药学或纯医学问题,而是药学、医学和经济学的共同领域。药物经济学研究既涉及各种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问题,也涉及备选方案的医学效果问题,还涉及伦理、道德、社会效益等问题,因此,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另一方面,药物经济学是一门融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决策学、统计学、药学、医学、药物流行病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自身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

(二)比较性强

有比较,才会有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决策。药物经济学较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是对备选方案的比较、选优过程,通过对多个备选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评价,从中选择经济性最好的方案予以实施,从而实现药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可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三)预测性较强

我们把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或母体,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位称为个体。总体中抽出若干个体而组成的集体称为样本(在进行抽样时,样本的选取必须是随机的,即总体中每一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本)。样本中所含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药物经济学评价主要是以样本(某种疾病的部分患者)实施备选方案的经济性来推测总体(该种疾病的全部患者)实施相应方案的经济性。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预测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实施于样本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评价时,对其进行经济评价所用的数据并不都是被评价方案本身所实际发生的数据,一些成本和收益数据(如患者及其陪护人员的误工损失等)需要由预测而得;另一方面,不同的人体即使是实施同一备选方案通常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样本的评价结论只能作为总体情况的推测,并不是总体的实际。

(四)应用性较强

药物经济学评价所用的大量基础数据、资料,都是通过对已实践了的方案(采用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等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而得的;然后,再依据这些数据和资料得到相应的评价结论,并依据这些评价结论去指导新的实践。也即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依据来源于实践,研究与评价的结论用于指导实践。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实践、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是有着较强应用性的应用科学。也正因为如此,药物经济学研究必须与实际国情(经济实力、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用药习惯、政策环境及医药实物的表现方式如剂型等)紧密结合,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