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潮的定义

赤潮的定义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害赤潮肆虐于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灾害。近几年,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赤潮可以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无毒赤潮主要通过对鱼鳃堵塞、机械伤害以及造成环境缺氧等途径,损害其他海洋生物。易发生赤潮的主要有卡盾藻和异弯藻。

赤潮又称红潮(red tide),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见插文)。

有害赤潮肆虐于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灾害(Hallegraeff,1993;Anderson,1997)(图16-1)。近几年,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近海每年记录的有害赤潮次数都在30~80次之间。大规模的有害赤潮在渤海、东海、南海频频发生:1998年广东、香港近海海域发生大规模米氏凯伦藻赤潮(图16-2);1999年渤海发生大规模夜光藻赤潮;从2000年起,东海长江口海域每年都发生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面积最高可达上万平方千米,世界罕见(周名江和于仁成,2007)。

赤潮可以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无毒赤潮主要通过对鱼鳃堵塞、机械伤害以及造成环境缺氧等途径,损害其他海洋生物。有毒赤潮可以产生毒素,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

有害赤潮生物主要有甲藻类、硅藻类、针胞藻类、蓝藻类、定鞭藻类等。

甲藻类(Dinoflagellates)主要有裸甲藻、亚历山大藻、原甲藻、夜光藻等。

硅藻类(Bacillariophyceae)常形成链状、带状、扇状、星状等群体,有很多底栖种类,主要有骨条藻、角毛藻、拟菱形藻等。

针胞藻类(Raphidophyceae)常为单细胞体,呈球形或卵形,没有细胞壁,有两条鞭毛。易发生赤潮的主要有卡盾藻和异弯藻。

蓝藻类(Cyanobacteria)是一类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和色素体的原生生物,如束毛藻等。细胞形状多种多样,有球形、椭球形、圆柱形、茄形、纤维形等。

图16-1 世界范围内赤潮发生的区域分布

图16-2 2014年暴发于我国深圳湾的赤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