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提出

“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提出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这一研究结果,结合中医脾主运化与线粒体的功能比照,于1987年发表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学说的理论,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外运化),更重要的是营养物质在线粒体的生物氧化产能过程(内运化)。线粒体与细胞的代谢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创建中医“脾”与线粒体更加紧密的纽带,以期阐明脾虚证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全面地揭示证候的微观状态,为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后天之本“脾”因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在藏象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祖国医学归纳脾的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是涉及现代医学消化吸收、血液、微量元素、免疫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的综合功能单位。脾虚证即是这些系统功能低下或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临床常见病证,因此脾虚证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脾主运化”是脾的主要功能。“脾失运化”是脾虚发生时的最基本内涵。因此,针对“脾主运化”的实质进行研究对于脾虚证实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友章教授根据当时脾胃学说研究从功能上探讨较多,而对脾主运化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及细胞超微结构尚缺乏研究的状况,首先展开了对脾虚胃脘痛患者胃黏膜壁细胞线粒体电镜观察,发现脾虚患者的线粒体数目明显少于正常人和肝胃不和(实证)病人: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甚至空泡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根据这一研究结果,结合中医脾主运化与线粒体的功能比照,于1987年发表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学说的理论,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外运化),更重要的是营养物质在线粒体的生物氧化产能过程(内运化)。该理论首先把脾胃学说的研究深入到亚细胞水平,创新、丰富了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从而将脾胃学说的研究引向一个新领域。

从线粒体功能来看,线粒体几乎存在于所有需氧的真核细胞内,是一种将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变异三大基本生命活动形式融为一体的半自主性细胞器,也是细胞内进行呼吸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细胞的“动力工厂”。线粒体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流体镶嵌结构,流动性是线粒体膜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合适的流动性对线粒体膜维持其正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线粒体膜的功能异常会导致细胞功能的紊乱。

线粒体与细胞的代谢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一个生物细胞必须是经常地获得与转换能量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线粒体正好能够担当这种能量供应和转换的重任,其产能效率又极高。其次,线粒体所供应的能量,既以合成ATP储存之,又以能灵活利用的方式——“能量货币”形式参与各个细胞的代谢活动。储存在ATP中的能量,根据需要可随时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加以利用。

线粒体的功能特点与中医“脾”的功能(包括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脾主统血)有着多方面的共通之处,其氧化磷酸化产能过程与脾主运化功能相吻合。线粒体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氧化三大营养物质(“水谷精微”)生成ATP(“气”),并且还利用琥珀酸单酰CoA与甘氨酸合成血红素(“血”),可见,线粒体(“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既往通过对脾虚型胃脘痛患者胃黏膜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也发现:脾虚患者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膜缺损,健脾方药治疗后上述损害得到修复。创建中医“脾”与线粒体更加紧密的纽带,以期阐明脾虚证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全面地揭示证候的微观状态,为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