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酸中毒肾小管排钾减少

酸中毒肾小管排钾减少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引起远端肾小管性酸中度的病因很多,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本病应与周期性瘫痪、失钾性肾病、尿路结石、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神经系统疾患等鉴别,高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应与尿毒症发生酸中毒鉴别。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分泌H和(或)重吸收HCO3障碍而产生的肾性酸中毒,是泌尿系统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主要表现为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钙、低血磷等)、骨病、尿路结石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1.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 本型肾小管酸中毒是由于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管腔液与管周液间无法形成高H梯度。造成此障碍的可能机制有如下所述。

(1)肾小管细胞H泵衰竭:主动泌H入管腔减少,泌入管腔的H减少使H梯度难以建立。

(2)肾小管腔负电位下降:泌H入管腔速度减慢,泌入管腔的H减慢使H梯度难以建立。

(3)肾小管细胞膜通透性变化:泌入管腔的H又被动扩散至管周,使H梯度无法维持。能引起远端肾小管性酸中度的病因很多,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多系肾小管有先天性缺陷,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继发性者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等)药物或毒物中毒及肾小管-间质疾病。

2.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Ⅱ型) 主要是由于近曲肾小管回吸收HCO3有障碍而过多丢失HCO3所引起。回吸收障碍可能的机制有:

(1)近曲小管管腔中碳酸酐酶活性降低,影响小管内碳酸形成与H的交换。

(2)氢离子分泌泵障碍,因本型常伴有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尿酸排出过多等回吸收异常,提示氢离子排泌泵可能也有异常。

(3)近曲小管H排泌的调节机制可能异常。

3.高钾型肾小管酸中毒(Ⅳ型) 为远端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一种特殊类型,以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持久性高血钾为特征。常见者为醛固酮缺乏或合并糖皮质激素缺乏(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醛固酮低下、成人特发性低醛固酮症、糖尿病肾病等),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不良(假性醛固酮缺乏症、失盐性肾病、慢性小管间质肾病等),也可有醛固酮缺乏合并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肾移植后、狼疮性肾炎伴肾素缺乏等),由于H、K排泌减少,出现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常伴有肾性失盐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轻至中度氮质血症。

既往所谓Ⅲ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因其近端肾小管缺陷较Ⅱ型轻,从尿中丢失的碳酸氢盐不如Ⅱ型多,仅为肾小球滤过量的3%~10%,故又称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伴有碳酸氢盐丢失症,症状随远端肾小管缺陷程度而定。临床发现此型多见于儿童,随年龄增长转变为典型Ⅱ型,现多数学者主张放弃此型。

【临床表现】

1.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好发于女性,以慢性酸中毒为主,不少病例以低钾性麻痹为主要表现。由于长期酸中毒使骨骼中钙被动员出以作为缓冲,病人可出现代谢性骨病,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骨盆畸形等。由于尿钙增多,肾小管枸橼酸分泌减少,碱性尿液中易使钙结晶沉淀,形成尿路或肾结石,出现尿砂、血尿、肾绞痛、尿路梗阻及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等。

2.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常见于儿童。可有家族史,遗传性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以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肌病为主要表现。儿童可伴生长发育不良。成人常合并近端肾小管的其他重吸收缺陷,如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

3.高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多见于老年人,临床常合并慢性肾疾病或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酸中毒与高血钾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程度不相称。

【辅助检查】

1.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尿液检查pH>6.0,尿常规可无异常或有轻度蛋白尿,尿HCO3增多,尿NH4减少,尿可滴定酸(TA)降低,尿钠、钾、钙、磷增多。血生化示血pH和HCO3降低,血氯升高,血钠、钾、钙、磷降低,血碱性磷酸酶升高。

2.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尿pH呈碱性,但酸中毒时仍可<5.5,除尿HCO3增加外,常伴有葡萄糖尿、氨基酸尿等。可有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肾HCO3排泄分数>15%。

3.高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尿NH4降低,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尿HCO3排出不增多,肾HCO3排泄分数为2%~3%,血氯升高伴代谢性酸中毒。肾小球滤过率轻至中度降低,血肌酐轻至中度升高。

【诊断】

1.诊断依据

(1)有慢性代谢性酸中毒,而阴离子间隙正常,尿pH>6.0。

(2)除高钾型肾小管酸中毒外,血钾、钠、钙、磷降低,血氯升高。

(3)尿钾、钠、钙、磷升高,尿常规多无明显异常。

(4)除高钾型肾小管酸中毒外,血尿素氮、肌酐一般无明显升高。

(5)伴有肌无力、骨痛、骨软化、病理性骨折及肾结石等。

(6)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7)氯化铵负荷试验异常提示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8)肾HCO3排泄分数>15%提示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2.诊断试验 氯化铵负荷试验,典型病例不必做,在可疑病例中可以进行。方法为停用碱性药物2d后给予氯化铵0.1g/kg,分3次口服,连续3d,然后查血pH及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而尿pH仍>5.5,有助于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也可采取一天法,即将上述剂量氯化铵在3~5h内服完,以后每小时测尿pH一共5次,如尿pH不能降至5.0以下,则有诊断价值。有肝病者不能使用氯化铵,可用氯化钙代替,其剂量与氯化铵相同。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周期性瘫痪、失钾性肾病、尿路结石、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神经系统疾患等鉴别,高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应与尿毒症发生酸中毒鉴别。

【治疗】

1.原发病的治疗 积极去除原因,停用致病药物,及时控制间质性肾炎和糖尿病等。

2.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此为最重要的治疗措施,视酸中毒程度决定口服或静脉补充碳酸氢钠,用量常为每日1.0~1.5mmol/(L·kg)体重,而近端型肾小管酸中毒时用量偏大,为8~12g/d,分次口服,且给予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口服50mg,2~3次/d,以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增加HCO3的重吸收。长期纠正酸中毒宜用枸橼酸或复方枸橼酸合剂(枸橼酸140g,枸橼钠100g,加水至1 000ml)20~30ml,3次/d。枸橼酸在体内经代谢氧化为CO2而排出,不会加重酸中毒。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脱水者应注意补充容量。如有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或低钙血症时,应补充相应的电解质。低钾、低钙宜用枸橼酸钾和葡萄糖酸钙或乳酸钙,不宜用氯化钾与氯化钙,以免加重高血氯,通常用Albright合剂(枸橼酸140g,枸橼酸钾98g,加入1 000ml蒸馏水),60~100ml/d分次口服;缺钠者应适当补充钠盐,骨病或缺钙严重时,可给予钙剂与维生素D;对高钾型肾小管酸中毒,尿少、高血钾时,可用呋塞米40~60mg/d,分次口服,无效时可用钠型离子交换树脂,20~60g/d,口服或灌肠。

4.并发症的治疗 对并发骨病而无肾钙化者,可加用钙剂和维生素D;尿磷酸、钙增多,发生软骨病者,须补充磷盐和维生素D;合并泌尿系感染时积极抗菌治疗。

(王斐斐)

【思考题】

1.肾小管酸中毒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2.肾小管酸中毒治疗原则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