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减排方案

全球减排方案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共同的。显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不是某几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球命运的问题,这就需要协调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联合国的相关机构与会议就承担了这样的职责。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了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后经过激烈争论,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通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并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全球性共识,并将其确定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战略;即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那么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fairness)

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当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占世界人口1/5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资源的纵向公平分配。由于所有的资源都掌握在活着的那一代人的手中,它对以后几代人的资源配置起着支配作用。当代人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目前,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80%。发达国家这种不合理占用资源的状况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地球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机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简称《里约宣言》)已经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为国家的主权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各国管辖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2. 可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资源与环境就没有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生物圈的承载能力,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和环境能持久地被人类享用。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 共同性原则(common)

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人类只有过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的问题往往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行为,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共同的。《里约宣言》中也提到:“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可见,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拓展阅读9-2

气候“战争”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气候变化这一主题,每次都能汇聚全球的视线。在目前大大小小的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也从未停止过。究竟在气候相关的背后,包含了什么样的国家利益和政治博弈,让各国为之争夺如此激烈呢?

气候变化被全球关注的背后是一组让人不安的数字,如今全球每年要排放250多亿吨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工业化以来已经增长了36%。人类制造的大量温室气体正不断威胁人类自身。据预测,如果情况不加遏制,全球平均气温将在未来50年内升高2到3摄氏度,由气候变暖引起的干旱和洪灾将使2亿人流离失所。好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各国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都在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全球长期战略以来,许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切合本国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数十个国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但出于各自利益诉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战略存在很大不同。发达国家是在维持其以往高消费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满足基本需求的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形成了技术含量很低的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因此发展中国家主要推行以经济增长为重点兼顾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显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不是某几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球命运的问题,这就需要协调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联合国的相关机构与会议就承担了这样的职责。其中联合国不定期举行的气候变化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要制定各国的减排任务,同时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进行减排。然而,在每一次会议上,一旦提及减排目标与资金技术转让的问题,马上就会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议的焦点。

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日本京都通过了旨在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京都议定书》。该协议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说,发达国家首先要做出政治的承诺,要有一个减排的目标;当然发展中国家,也要做出相应适当的国家减排方案,不过这两个减排目标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强制要求绝对减排,后者是自愿的相对减排,自然这里面斗争很大。

作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国的美国,人口仅占全球3%,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25%以上,当时给美国制定的减排任务为,到2012年必须让温室气体排放削减7%。不过2001年布什总统上任时,以“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表示美国不再承担减排责任。而在减排这一问题上,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实行“共同但有区别不应和发达国家承担同等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责任”。而在责任大小的问题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坚持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碳排放的总量上迅速增加,其中,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所以应承担重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他们是当前气候变暖的始作俑者。

2007年12月15日经过持续十多天的马拉松式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路线图”的决议。决议强调了在以前国际谈判中受到忽视的“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应将其GDP 0.5%~1%用于提供资金支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但在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时,发达国家却迟迟没有动静。虽然在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上,迟迟未做出实质性的举动,但奥巴马和鸠山由纪夫的相继上台,让美国和日本在减排问题上已经表现出比前任更为积极的态度。这也让中国感受到了越来越强的减排压力

为此在2009年9月22日纽约气候峰会上,中国做出回应: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包括: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仅通过降低能耗这一项,中国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 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这些承诺都显示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姿态。杨富强表示,中国目前所做出来的减排,比如说20%的节能目标是15亿吨二氧化碳,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减排力量最大的这么一个国家目标。

2009年12月7~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最终会议于当地时间19日下午沉重落幕。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无法律约束力,低于外界预期。虽然《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但各方代表并没有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达成具体共识。《哥本哈根协议》只有短短六页纸,两个有关减排的重要附件全是空白,协议内容充满了空洞的愿景和承诺,这样一份协议实在难以具体实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过去十三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2012年实现这一点。绿色和平组织在大会闭幕后发表声明,对峰会的最终成果表示“极度失望”,认为“各国元首错失了拯救人类气候的最佳历史时机”。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由于各方在部分焦点问题上分歧严重,会期被迫延迟两天。最终4份决议艰难降生,分别涉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气候基金和2020年后减排的安排。这标志着德班气候大会几经转折后交出了一份还算积极的答卷,回应了国际社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新期待。

大会要求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从2013年起执行第二承诺期,并在2012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减排承诺。对于绿色气候基金,大会确定基金为《公约》框架下金融机制的操作实体,成立基金董事会,并要求董事会尽快使基金可操作化。但是,美国、欧盟等碳排放大户对于德班会议的所确定的路线还是有着不同的意见,欧盟在参与第二承诺期的同时要求大会敲定一个“路线图”,要求在2015年制定“涵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具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并于2020年后生效。美国和日本、加拿大等不仅拒不考虑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对《京都议定书》本身也持消极态度,美国甚至不是《京都议定书》缔约方。而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12日宣布,加拿大将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成为首个在签署该协议后宣布退出的国家。

请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 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争论的焦点?

3. 目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资料来源:刘保平,《全球碳博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德班落幕:〈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3年开始执行》,中国广播网2011年12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