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及中国与诺贝尔奖

亚洲及中国与诺贝尔奖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期瑞典诺贝尔奖网站公布了1901-195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提名情况。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年年颁发的诺贝尔奖,年年与中国人无缘,这是一个值得我国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不是本文所能给出正确答案,只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还涉及到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思维学、方法论,科研体制的改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判等诸多方面。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生命科学领域声誉最高的一个奖项,获得者的多少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一项指标。

目前诺贝尔奖分为六项,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是指物理学、化学及生理与医学三项(这里不考虑经济学),亚洲科学家(只计算以亚洲国家国籍获得)到2005年已经有多位科学家获得了这项荣誉,其中日本最多,共有8位科学家,我国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当时仍然保持中国国籍),印度的拉曼,巴基斯坦的萨拉姆,这些获奖者以物理奖居多(9人),其次是化学奖(2人),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有日本的利川根进在1987年获得,并且他的获奖成果主要在瑞士和美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亚洲本土没有产生真正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拿诺贝尔奖衡量亚洲的科技实力,应该处于极低的位置。考虑到诺贝尔奖的颁发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程序,经过严格的筛选,每年每项的成功者不超过3人,因此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最终获得这项荣誉,但有时能够获得提名也是对其工作的肯定。近期瑞典诺贝尔奖网站公布了1901-195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提名情况。

至今有44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提名,且提名总人次达到了4 902人次,但最终仅有16个国家的60位科学家获得了该项荣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无论在提名还是最终的获得者人数都处于前列,其次就是瑞士、瑞典、丹麦、荷兰等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以外的地区仅阿根廷有1人,说明在20世纪上半叶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方面,北美和欧洲处于绝对的优势。亚洲国家虽然没有1人获奖,但还是获得了135人次提名(不包括以色列的人数),说明亚洲在医学领域尽管整体落后,但还是有一些闪光点值得研究。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真正意义上获得提名的只有1人(另外两人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是法国人)。1935年在上海大学工作的伍连德(Lien-Teh Wu)教授,获提名一次,理由是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发现了土拨鼠在鼠疫传染中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鼠疫方面的研究就未曾问鼎过诺贝尔奖)。因此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概率几乎为零。

总之,亚洲在20世纪上半叶医学发展整体实力较低,但部分成果还是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尤其是日本的几项成果已经达到获奖水平,尽管最终没有获奖,但多次提名也代表了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其次是印度也具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没有最终获奖可能与评奖人的偏好以及亚洲科研综合水平低下有一定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亚洲与北美和欧洲地区的医学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医学体系,具备冲击诺贝尔奖的实力。

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每年的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都要向全世界公布当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单。年年颁发的诺贝尔奖,年年与中国人无缘,这是一个值得我国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诸多议题中,诺贝尔奖与中国现实是人们最感兴趣也最有争议的问题,被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比如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能否得到诺贝尔奖等等。有学者对此表示乐观地展望态度,认为中国在近20年内肯定有人能问鼎诺贝尔奖;而有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得奖的土壤和环境,仍需积累和努力。持冷静和清醒的反思态度的人占多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已趋于理性。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不是本文所能给出正确答案,只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还涉及到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思维学、方法论,科研体制的改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判等诸多方面。但是尽管如此,科学界的同仁们不应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就像期盼奥运百年梦想终于实现一样,中国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梦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