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心肌病的深入研究

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心肌病的深入研究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对心肌病的认识和研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应当看到,近40年来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心肌病的研究还是有所发展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对推动心肌病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新的检查技术的应用对心肌病的诊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组织化学、酶化学、核素示踪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对心肌病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心肌病的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脏功能的诊断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血流动力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和免疫学的发展,为心肌病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心肌病从比较模糊、笼统的概念期进入比较明确的分型期。前文多次提到,心肌病的命名和分类一开始是比较混乱的。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非冠状动脉心脏病和非瓣膜性心脏病是心肌病的同义词。1954年,Burcheel称心肌病为不常见型心脏病。1957年,Mathimgly应用“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既不是病因学诊断名词,也非病理学诊断名词。1957年,Bridgen应用“非冠状动脉性心肌疾病”一词。直到1961年,Goodwin根据心肌病的不同病理生理特点,将心肌病分为肥厚型心肌病、充血型心肌病、闭塞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4型。1970年,Burch提出了第5型心肌病,即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病诊断虽经上述分型,仍有许多概念比较模糊,如原发性、特发性、继发性等。严格地说,特发性的才是原发性的。为了明确区分各种类型的心肌病,1980年WHO将心肌病分为3类:特发性心肌病、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和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综上所述,对心肌病的认识和研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应当看到,近40年来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心肌病的研究还是有所发展的。1950-1972年,心肌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促进了对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和传导功能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心肌病的认识。生物化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对推动心肌病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1960年,Selye提出了心肌病发病的多病因学说,从多方面促进了寻找心肌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新的检查技术的应用对心肌病的诊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962年,Sakikabara首次报道应用心内膜心肌活检方法诊断心肌病,在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Brooksby、Mason、Ferrans和Shirey等为心内膜心肌活检技术在心肌病的诊断中应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给心肌病的无创伤性诊断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组织化学、酶化学、核素示踪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对心肌病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心肌病的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