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患关系的变化

医患关系的变化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学迅猛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化,医疗服务方式由个体行医变为集体行医,给医学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制度的建立,使得传统的医患关系发生了分解。还提出了医院查房、会诊和处理病人与经治医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医生往往只对器官、系统的疾病感兴趣,忽视疾病与病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人的存在,医患关系变成医术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一)分解趋势

由于古代医学还处于经验医学的状态,没有从其他科学中分离出来,也不存在医学的分科,一个医生往往既看内科病也看外科病,甚至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这样,在一个区域内的病人不管有什么样的病都找某个医生诊治;同时,由于当时的医学极不发达,医学还没有成为一种广泛普及的职业,从事医学的人较少,因此在一个区域内的病人也只能找某个医生看病,患者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寄托于某一个特定的医生,这样在诊治过程中就形成了一医一患的稳定性医患关系。

随着生物学成为医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医学进入实验医学阶段。医学迅猛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化,医疗服务方式由个体行医变为集体行医,给医学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道德由对个体医疗行为的约束转化为对群体的社会性规范,范围、内容和社会责任不断扩展,医学人道主义成为医学道德的核心内容。

医院制度的建立,使得传统的医患关系发生了分解。以前是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负责,病人各个方面的变化和不适都要请这一个医生解决,医患关系表现出整体性、单一性、密切性。在医院制度下面,有若干位医生为一个病人服务,而每一位医生也为若干个病人服务,使医患关系呈现出分解趋势。由于近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医生日益专科化,这就势必造成一个医生只对某一种疾病或病人的某一部位病变负责,病人的健康和生命需要由多个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承担。同时,随着医院和病房的出现,病人集中于医院治疗,表面上医患共处同一空间,交往似乎密切了,但实际上为同一病人诊治的不可能只是一位医生,病人本人也不希望由一个医生来负责整个诊治过程。这样以往的稳定联系就分解成为许多头绪,双方的情感联系也相对减弱了。

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弗兰德的《医德十二箴》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医德思想。他明确提出为人道而行医,“即使病入膏肓无药救治时,你还应该维持他的生命,解除当时的痛苦来尽义务。如果放弃就意味着不人道,当你不能救他时也应该去安慰他,要争取延长他的生命,哪怕是很短的时间,这是作为一个医生的应有表现。”并提出医生的义务和病人的权利,“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以忘我的工作来救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个人目的。”“在医疗实践中应当时刻记住病人是你服务的靶子,并不是你所摆弄的弓和箭,绝不能去玩弄他们。”还提出了医院查房、会诊和处理病人与经治医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二)物化趋势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没有制造出可供专门诊治疾病的仪器、设备,人们在认识疾病时,只能通过“望、闻、问、切”或“视、触、叩、听”等直接接触的方法来感知疾病,并通过对感知经验的总结形成关于疾病的诊治理论。此时,医者从了解病情到提出诊断意见及实施治疗等,完全是凭借感觉、推测、经验等进行的,没有任何诊疗和检测仪器可以依赖,从而形成了医患直接接触的直接性特点。这种特点,尽管具有原始的、推测的成分,但它对于加强医患情感交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古代美德论和义务论规范下的医患关系,医者往往把“仁爱救人”作为行医的基本信条,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美德,认为精研医学之目的就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序)。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成为从医者积极、主动医治患者的内在动力。同时,由于落后的诊疗手段使医者不得不通过主动问诊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感受。

近代以来诊疗仪器的应用,使得医患之间出现了第三者。在近代医学中,由于实验医学的特点,在医疗活动中大量地采用物理、化学等诊疗设备,改变了古代经验医学时期的治疗方法。医生为病人诊疗时,对这些设备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它如同屏障或介质,成为医患交往中的媒介。这样,医患双方相互交流的机会减少,淡化了双方感情,使医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物化了。

(三)分离趋势

由于古代医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医生几乎是全科医生,对病人的观察和检查也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生理、病理,也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内容。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受“局部定位思想”“特异性病因思想”的影响,病人被肢解成了器官、组织、细胞,疾病完全被看作生物致病因素的产物,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被抛弃得无影无踪。从而,造成了“病”与“人”的分离。

医生的诊疗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仪器设备,医患之间的直接接触明显减少,病人的需要和医患之间的感情交流被忽视。医生往往只对器官、系统的疾病感兴趣,忽视疾病与病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人的存在,医患关系变成医术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使得医生更加关心疾病,表现出关心疾病和关心病人的分离趋势。这样,病人成为某种疾病的“载体”,医生则成了某种诊疗技术的“载体”;病人渴望得到关心和同情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医生期望得到尊重和成就感的愿望也被日益淡化,医患双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医术与疾病的关系代替了,医患关系日趋冷漠了。

(王亚峰 霍修鲁)

参考文献

[1] 卡斯蒂廖尼. 医学史. 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346-366

[2] 李志平,张福利,等. 中西医学史.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6-72

[3] 王斌全,赵晓云. 体温计的发明与发展. 护理研究,2007,21(2):469

[4] 慕景强. 注射器小传. 健康报,2008:07-11

[5] Haroll Balme,China and Modern Medicine—A Study in Medicine Missionay Development.1921:18-19

[6] 李 霏,张怀承. 患者权利运动的伦理审视.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6):23-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