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行与我们的身体

五行与我们的身体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自然哲学的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与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医的五行学说,以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并指导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中的五行根据五行的自然特性,与五脏的功能特点相联系,将五脏分属五行。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临床上,五行学说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五行与人体五脏、五体、五官、九窍

五行学说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的性质和作用特点为理论依据而分别归属五行之中,从而构成五行系统。古代自然哲学的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与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医的五行学说,以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并指导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中的五行根据五行的自然特性,与五脏的功能特点相联系,将五脏分属五行。如木的特性是“曲直”,而树木的生长形态是枝干曲直,具有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因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而有升、动的特点,故肝属木;火的特性是“炎上”,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心阳有温热之功,故心属火;土的特性是“稼穑”,是指土地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脾主运化水谷,输送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有营养脏腑、四肢百骸之功,故脾属土;金的特性是“从革”,有变革、清洁、肃降、收敛的特点,因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水的特性是“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因肾具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故肾属水。

Q&A 关于五行

如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相互资生

如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即心主阳可以温脾;土生金,即脾运化水谷精微可以益肺;金主水,即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水生木,即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

五脏相互制约

木克土: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气的壅滞;土克水:脾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的泛溢;水克火:肾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阳亢烈;火克金: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金克木: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阳的上亢等。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着五脏之间协调平衡的生理关系。

相生关系的传变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至子脏。如临床常见的“水不涵木”,是指先有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上亢。再如“子病犯母”或“子盗母气”,即肝(木)病传肾,肾(水)病传肺,肺(金)病传脾,脾(土)病传心,心(火)病传肝等。

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即相克太过为病,是指疾病顺着相克次序传变,如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传肾(土乘水),肾病传心(水乘火),心病传肺(火乘金),肺病传肝(金乘木)等。相侮,即反克为病,是指疾病逆着相克次序传变,如肝病传肺(木侮金),肺病传心(金侮火),心病传肾(火侮水),肾病传脾(水侮土),脾病传肝(土侮木)等。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如何运用五行学说?

用于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故通过诊察体表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例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头晕目眩,易怒,脉弦,属木,为肝病。

用于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五行学说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如肝阴不足,水不生木,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因为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故补肾水以生肝,此即“虚则补其母”。临床上尚有“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泻南补北”等治则治法,均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