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蹄内翻足畸形影像表现

马蹄内翻足畸形影像表现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0.1%,可一侧或双侧发生,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3∶1。2.影像学检查方案 X线平片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即可作出明确诊断。总之,足部组成骨骨质结构完整,正位X线平片上的足内翻表现和侧位X线平片上呈马蹄状的踝关节和中足跖屈表现即可提示此病的诊断。适用于1岁以内患儿,畸形轻、容易手法被动矫正者。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0.1%,可一侧或双侧发生,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3∶1。病因不清,可能与胎儿宫内足部位置或足底肌肉发育不良有关,出生时足即呈马蹄样(图5-16)。

图5-16 双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外观

正常足以跗跖关节和跖趾关节为界而相应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三部分。约2岁时,在侧位X线平片上距骨长轴和跟骨长轴形成的后角(称为距跟角)为25°~40°。

【影像学检查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明确足部畸形诊断,协助临床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

2.影像学检查方案 X线平片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即可作出明确诊断。但应注意,足部正位和侧位X线平片要在负重或类似负重下标准位置投照。CT和MRI一般极少应用。

【影像诊断】

1.诊断依据 马蹄内翻足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①足内翻表现:在正位X线平片上,足以其长轴足底面向内翻,内侧缘向上而外侧缘向下;②后足内翻表现:在侧位片上,距跟角减小甚至距骨和跟骨近乎平行;③马蹄足表现:在侧位X线平片上,踝关节和中足跖屈呈马蹄状;④前足内收、旋后。总之,足部组成骨骨质结构完整,正位X线平片上的足内翻表现和侧位X线平片上呈马蹄状的踝关节和中足跖屈表现即可提示此病的诊断(图5-17)。

图5-17 双侧先天性马蹄内翻

双足X线正位片(图A)和左足侧位片(图B)示足部骨质结构完整,足内翻并踝关节和中足跖屈呈马蹄状

2.鉴别诊断 后天获得性马蹄内翻足:最常见的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所致的下肢畸形,具有脊髓灰质炎的病史。

【治疗原则】

早诊断早治疗,矫正畸形,改善外观,提高功能,尽可能获得并保持足踝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年龄、畸形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软化、松解挛缩组织,恢复紊乱的跗骨排列和恢复功能。

1.非手术治疗

(1)手法矫正术:初生幼儿大多只有软组织改变而骨关节正常,为此建立肌力平衡、及早纠正畸形、松解挛缩的软组织是治疗的关键。适用于1岁以内患儿,畸形轻、容易手法被动矫正者。

(2)手法矫正+石膏固定术:适用于1~3岁患儿,单纯手法矫正效果不满意的非僵硬型患者。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①年龄过大,超过了非手术治疗的合适年龄;②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或畸形复发者;③僵硬型畸形,无法手法矫正者。

(2)手术方法

①软组织手术:12岁以下骨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均可适用。包括软组织松解手术如Bost跖内侧松解术等;跟腱延长术;肌力平衡术如胫后,趾长屈及长屈等肌腱延长术等。

②骨性手术:适用于失去早期手术治疗时机或治疗后残存部分畸形或畸形复发者。包括截骨术和关节融合术。

预后与随访】

年龄越小,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出生后即手法治疗,效果更好。在新生儿期开始治疗者优良率达93.8%,小于6个月的患儿也可达82.4%。而手术治疗的优良率文献报道为70.5%~94.8%。

无论采取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都是必要的,X线平片可监测矫形效果并根据畸形修复或进展情况对外固定进行调节,观察内容包括:了解有无矫形丢失或矫形过度,是否存在术后继发的骨性改变(如距骨头、体扁平、变小,舟骨内移等),观察楔骨是否移位成角及侧位X线平片距跟角是否变小,足弓低平;监测有无距骨缺血性坏死、距骨异常生长及骨化中心延迟出现或不规则等,并根据骨性愈合情况决定拆除外固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