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是我国较早、江苏省首家设立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院校,现隶属于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按照“保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基本内容的同时加强专业特色”来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通识教育基础课同大学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大类学科基础课基本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

医学影像

临床医学院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是我国较早、江苏省首家设立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院校,现隶属于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该专业以江苏省“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医学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高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工结合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医学影像学人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特色专业建设3年来,利用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同投资建设东南大学,共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利环境;利用东南大学工科等综合势力和我院临床影像科室齐全、人才密集、设备先进的优势,实施“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项目,在“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紧跟学科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着力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

一、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我们在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综合型大学所具有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就是门类齐全的众多学科,有着在校内的广泛合作前景。医学影像学专业可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优势,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强化素质教育;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加强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拓宽专业面。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操作动手能力,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利用上述有利因素,本轮教学计划修订目标是:打通公共基础,建立通识教育基础平台;拓宽学科基础课,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临床实践环节;前期趋同,宽口径专业培养,后期分流灵活专业方向,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

1.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高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医学影像学人才,是从事医学影像学专业工作的临床医师。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按照“保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基本内容的同时加强专业特色”来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是:前三学年同临床医学专业基本同步学习人文社科、外语、理工、医学基础等课程(当然,人文素质教育和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前三年,而是贯穿在本科教学全过程);四年级开始学习专业课;五年级进行毕业实习,分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

2.建立有机衔接的教学平台

发挥综合大学的教学优势,使用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在调查研究和与各相关院系协调的基础上,建立医学教育平台:由基础医学院提出基础医学教育方案,建立基础医学教育平台;进一步由临床医学院提出临床医学总体培养方案,建立临床医学教育平台;最后在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医学影像学专业通识教育基础课同大学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大类学科基础课基本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充分考虑到毕业生将参加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因素,对相关课程(如生化、生理、病理、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药理学等课程)没有做大的变动。

3.医学影像学专业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医学影像学专业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表

img82

其中跨学科选修课程:6个学分  各类选修课程所占比例:23.6%

二、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建立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临床医学培养模式

本次培养方案建立了通识教育基础课医学类平台课程,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同步。通识教育课程由22门课程组成,共计68个学分,1084学时,占34.6%,其中通识课增加了“成才导论”、“医学心理学”、“语言写作类”、“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医用生物学”等8门课程,共增加240学时。在体现宽基础同时为今后人才转系、转专业奠定了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

1.加强人文社科类基础课:依托大学人文社科教育平台,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学教育模式改变、课程体系的优化加强人文科学,尤其是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医学人文科学教育,选定“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为必修课程,增加语言写作类、文学鉴赏、艺术美学类的选修课程,实现人文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协作的职业态度,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取得自我的不断发展。

2.拓宽自然科学基础课: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明显的办学优势,且直接提供了促进理、工、医、文结合,医学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根本保证;不仅公共基础学科较强,而且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也较浓,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新型人才。本专业利用大学基础教育平台,将“高等数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物理学”由原有的限选课程改为必修课程,为培养宽基础、后劲足的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医学类平台课:随着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医疗服务网络化、远程化,高度发展和日益普及的现代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医学领域。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完善,使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逐渐呈现出网络化、远程化发展趋势,实际拓展了医疗市场和服务范围。因此,在大学通识教育平台基础上,增加“医用生物学”、“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为医学类通识平台课程。

(二)拓宽学科基础课,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

本教学计划大类学科基础课(必修课)67个学分,1030学时,占33.1%。其中调整了“内科学”、“外科学”和“药理学”的学时;将“影像物理学”改为“成像原理”由生物医学系承担;增加了“心电图学”等课程,以上涉及5门课程,共增加522学时。通过减少了必修课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课,使教学计划增加“柔性”,减少“刚性”。

1.拓宽学科基础课:新世纪以来,医学科学在理论与技术上获得了全新变化。分子生物学已成带头学科,生物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该学科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医学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领域全面进步和整个面貌的根本改观。通过与基础医学院专家共同探讨,增加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新兴学科知识,拓宽学科基础课。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通过与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共同探讨,增加“流行病学”与“卫生学概论”课程为大类学科基础的必修课程,使本计划具有时代性,体现本专业办学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为了处理好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点”,避免新的学科知识的重复或断裂,本计划增加了基础学科尤其与临床密切联系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选修课程:临床药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化学、临床神经解剖学、临床基因诊断学等课程,在强化医学基础课教育的同时加强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学的有机衔接。

(三)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建设

本教学计划专业主干课(必修课)27个学分,430学时,占13.9%。由“影像解剖学”、“影像技术学”、“放射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等8门课程组成的专业主干课程形成了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删减内容陈旧和重复的课程,减少课堂教学时数,使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达到整体优化。

(四)减少必修课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课

改变原有16个学分的任意选修课,减少盲目性,确定基础类选修课、专业类选修课、跨学科与跨大类选修课、工具类选修课四大类。尤其是跨学科与跨大类选修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21世纪医学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老龄化,疾病谱、死亡谱改变等系列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根据提出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和创伤为重点讲授内容,进一步扩大专业类选修课,以二级学科为主开设反映学科前沿与发展的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增加了“医学史”、“预防医学导论”、“放射防护”、“医学网络应用”、“肿瘤学”、“康复医学”和“危重医学”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成为复合型创造型人才。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课外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能力的高低又是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人员。如果培养的毕业生不会看病,不能为病人提供理想的服务,那就是医学教育的失败。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为了强调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实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为此,全部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比例为1∶1,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临床实习、调整专业实习内容。医学影像学专业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外语教学均不低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临床医师,在临床实习期间必须加强内、外科实习时间和内容。内、外科各增加4周实习时间与临床医学专业内、外科各12周的实习内容、要求和时间同步。同时取消了以往临床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的妇、儿、眼、耳科各2周的临床实习以见习而代之。另一方面,我院关于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和评价的改革,经过探索阶段和初步实施阶段,制订的相应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方案将在专业主干课程(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实习考核中广泛实施,将读片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并在毕业考试中占50%的权重。

现培养方案更能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更能建立具有医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改革并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建立了通识教育基础医学类平台;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删减内容陈旧与重复的课程,增加新兴、综合、交叉和网络化的课程。通过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使培养方案更能体现医学本科教育教学特色。

修订后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打通公共基础,建立通识教育基础平台;拓宽学科基础课,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临床实践环节;前期趋同,宽口径专业培养,后期分流灵活专业方向,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改变教育教学理念,突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传授专业理论基础与新技术、新进展和前沿知识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临床、教学实践相结合,特别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在1999年修订的基础上,2003年又在大学的教育平台上重新修订并于当年实施。近年来,医学影像学专业所承担的各专业、班级的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

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学课程群。“放射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放射诊断学”课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放射诊断学”课程在200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一类优秀课程的基础上,2002年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优秀研究生课程,2003年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开放课程。由“放射诊断学”、“影像解剖学”和“介入放射学”等课程组成的医学影像学课程群2002年获东南大学优秀课程群。

三、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多年来,我们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群体。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师队伍由35名教师组成,以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为主体,他们在完成医疗、科研工作的同时承担了医学影像学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实验课程。

这支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2人,占6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8人,占5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5人,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6%(12/14);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37%(10/27);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任课教师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如图1~3所示。

img83

图1 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图

img84

图2 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图

img85

图3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图

学科带头人: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医学影像学系主任,放射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放射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滕皋军博士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科带头人(2001);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国家级)培养对象(2002);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1);第五届詹天佑人才奖获得者(2002);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2)。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全国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影像分会全国委员;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专业组全国委员;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影像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亚太心血管介入学会(APCCVIR)委员;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编委会副主编;《中国CT和MRI杂志》编委会副主编;《实用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委员;《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分册——英文版》常务编委;《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编委会委员等。其他学术兼职: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技成果评定委员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会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南京)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医学影像学学科与美国、比利时、日本、西班牙等国家6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两年来,每年邀请1名国外知名专家(比利时鲁文大学)定期来校工作一个月。国外知名专家开设讲座式教学12人次,青年教师先后赴美国、法国、埃及、日本和韩国等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国内外交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读博、读研,并鼓励年轻教师在职读研,40岁以下非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全部在职读研,使师资队伍更为合理。同时,教师经常性培训已列入日常工作程序中,如新引进的年轻教师须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的教师岗前培训,助教(住院医师)实行江苏省卫生厅五年培训计划,积极支持、资助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4年内已有2人参加并完成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

医学影像学专业各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完成大量医疗、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了研究生,各专业本、专科生,成人教育各专业多层次的专业教学,目前承担了“放射诊断学”、“影像解剖学”、“介入放射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现代影像新技术学”、“放射技术学”、“医学影像学”、“超声诊断学”和“核医学”等10门课程,每学年完成教学时数在2000学时以上。这需要教师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用良好的教学态度,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近3年高级职称教师均曾为本科生授课。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全部为本科生授课并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学质量好。

4年来,教师中有10人次获“东南大学——华为奖教金”、“常州政府奖教金”、“东南大学教学工作优秀二等奖”以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积极分子称号等。

我校具有70年历史的放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建设具有坚实的根基。该学科下设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学教研室及分子影像实验室,并形成了以介入放射学和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学为重点的特色学科。学科设备条件优越,已装备了包括1.5TMRI在内的所有大型影像设备,价值达人民币6000万元以上。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多数影像学实验研究。

学科临床研究方向:介入放射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消化系统影像诊断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脑功能成像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应用研究和三维图像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等。

学科基础研究方向:干细胞磁粒子标记与MR示踪的研究;坏死特异性对比剂(NACA)显示心肌及其他细胞存活的MRI研究;支架再狭窄的形成机制研究;肝干细胞移植术的研究;纳米磁粒子热疗治疗肿瘤的研究等。

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师科研实力雄厚,近4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科学自然基金6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课题20项,共38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198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4部、卫生部视听教材1部。

四、加强基础建设,保障教学的稳定

根据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建立了人体断层标本室、核医学实验室和示教室,专业教学仪器和设备总价值150万元。完善的教学环境、国内先进而齐全的教学设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了国内首家分子影像实验室,有利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

建立实习基地14家。

5年来用于专业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建设等建设经费充足且逐年持续增长,学校累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建设投资200万元。教育部“985”工程一期拨款400万元用于我校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985”工程二期业已获得通过,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五、教材建设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21世纪教学体系改革,重要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其中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我们积极牵头、组织和参与编写江苏省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统编教材一套,包括《放射诊断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设备和技术学》、《影像解剖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手册》和《医学影像学英语阅读》共8个分册400万字。副主编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影像学》,副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和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等教材。在文字教材建设的基础上,主编《腰椎间盘摘除术》卫生部视听教材一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11月获东南大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等奖及江苏省多媒体教学好课件奖。系列教材的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多方面优势和特点的多媒体已广泛进入大学的课堂,为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自1995年,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师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根据各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1996年在原南京铁道医学院范围内进行示范、培养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师资,取得良好的效果。课题组所承担的江苏省教委教学科研“九五”规划课题“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需要大量影像图片的特点,创建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内存教学图片2万余套。制作了全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全部课程内容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包括“放射诊断学”(180学时)、“影像解剖学”(54学时)、“介入放射学”(36学时)、“CT诊断学”(62学时)、“MRI诊断学”(32学时)、“医学影像学新进展”(32学时)等演示型教学光盘各一套并已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经过对1994—2002级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多方教学信息反馈认为教学效果良好,完全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影像解剖学”、“超声诊断学”网络课程获江苏省多媒体教学好课件奖,“医学影像学”网络课程获东南大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放射诊断学”、“MRI诊断学”和“CT诊断学”等网络课程正在制作完善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系列,教师首先要从事大量的临床工作,课件的制作可能主要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完成这项任务没有一点敬业精神是不行的。只有树立起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多媒体教学中,才能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六、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由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来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隶属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实行大学、院、系三级教学管理。

(一)教学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了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临床教学与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学籍与学位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明确了要求和标准。院系和教研室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也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调整,促进了教学管理制度化。我院积极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实行了教学管理办公自动化,建立了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包括网上选课、网上成绩查询、排课软件等)、教学质量网络测评系统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

在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学校各有关部门针对本科各个教学环节,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详细、科学和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结果的监控两方面。

1.教学过程的监控包括:

(1)听课制度:建立逐级听课制度,包括校、校区和院系三级督导组专家听课、各级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及同行教师听课。通过听课检查教学效果,将听课结果及时汇总和反馈。

(2)试讲制度:所有首开课的青年教师、新任教师和开新课的教师必须经过大学的严格培训和试讲合格才能正式上课。

(3)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制度:要求所有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大学的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活动。

(4)中期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期中通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查看教学管理文档等,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

(5)中期临床实习检查制度:每年实习中期,由临床医学院领导带队组成专家考核组下到每个实习医院,通过对学生进行病例抽查、模拟诊疗、技能(读片)考核等,结合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实习进行检查。

(6)严格考试制度:大学和医学院制定了《东南大学考试管理实施细则》,对命题、试卷的印制及管理、监考、考场巡视、阅卷评分、成绩与试卷分析、试卷保管等考试、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作出了严格规定。

2.教学结果的监控包括:

长期以来,医学影像学专业坚持通过评教、评学、三级教学督导组检查、实习基地对实习生的评价及分析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其分析来达到教学结果的监控。

(1)建立医学影像学系网站:

通过网站及时发布医学影像学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及时传达专业教学动态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同时为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网址:http//www.dnyx.org(见图4)

img86

图4

(2)学生评教: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每学期期中和课程结束前组织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质量进行网络测评,并将测评结果汇总分析后反馈至教师本人,其结果与教师教学竞赛成绩、年终考核以及晋升等挂钩。同时还通过学生座谈会、校长信箱等渠道,加强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多方面收集信息,及时反馈。

(3)教师评学:医学院通过召开教师和督导专家座谈会,收集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馈信息。

(4)教师评教:建立了三级教学督导专家组,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大学和临床医学院定期召开督导组专家会议,将检查结果、汇总材料及时反馈至院系和教研室。

(5)严格的考试制度:

为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注重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实习1∶1。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1+1”模式,即毕业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1∶1。

数年来,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和由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各级教学督导员、同行专家和学生参加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们普遍认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

近两年的毕业生,正是全国大学扩招时的学生,鉴于其就业的压力等种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大学、临床医学院各级组织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系部领导和全体教师积极帮助学生攻克难关。但在考试面前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考试制度,我们一贯坚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宗旨,宁愿学生学位授予率下降,也绝不降低学生的考试标准,为的是给社会输送优秀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自1990年以来,本专业共招收五年制本科生680人,在校生226人。已有10届毕业生共454人,近4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6.4%。通过有关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如:在校生参加的网络课程获江苏省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好课件奖,在北京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等医学院校都有我们培养的学生攻读其硕士或博士学位且反响良好,我校在读博士生申请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些均反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特色。

七、教学改革成果

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教学改革的研究,近4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2项江苏省教委教学科研“九五”规划课题通过成果鉴定结题,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现代医学》和《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课程与网络课程建设和师生素质教育”等系列教学改革论文20篇。

八、创新与特色

(1)江苏省首家设立的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依据社会需求,以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为依托,利用东南大学工科的优势,培养医工结合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医学影像学人才。

(2)介入放射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同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在教学实践中,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国内较早开设“介入放射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等课程,形成了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配有全套系列教材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与新技术、新进展和前沿知识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临床、教学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4)本成果经多年实践证实:医学影像学专业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影像设备迅猛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影像学科建设的需要,适应了培养新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其成果2004年通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江苏省乃至全国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