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术中剥离粘连组织

手术中剥离粘连组织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针刀疗法是针刺与手术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疗法,对无菌性炎性粘连、瘢痕、表浅骨刺、滑膜炎、腱鞘炎、神经末梢受压等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进行局部闭合性手术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此法可广泛用于四肢、腰背痛的治疗。9.骨折凿开 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功能者,可用小针刀穿凿数孔,将其手法折断,再重新复位,外固定器固定。针刀刺入后避免强力旋转刀体以免折断,治前先查刀体质量,定期更换。

小针刀疗法是针刺与手术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疗法,对无菌性炎性粘连、瘢痕、表浅骨刺、滑膜炎、腱鞘炎、神经末梢受压等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进行局部闭合性手术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诊断不明确者及局部解剖不熟悉者不能施治。

一、操作要领

(一)基本操作

1.进针 根据病变部位、深浅与周围解剖关系,找准进针点。多在压痛点固定、病程较长,封闭后痛点减轻或消失者为小针刀治疗的指征。将刀口与局部大血管、神经、肌纤维走向平行、稍加压先不刺破皮肤,使进针点下的神经、血管分离到刀口两侧,继续加压,刀口下接近骨质的坚韧感时,刺透皮肤。

2.纵行剥离 粘连瘢痕位于肌腱附着点者,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直达骨面,纵行疏剥,附着点宽时则分几条线疏剥,不可横剥或横剥范围过大,避免将肌腱附着点切断。

3.横行剥离 粘连瘢痕在肌腹而不是附着点,刀口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至骨膜,横向将粘连的肌肉、韧带从骨面铲起至松动。

4.切开剥离 粘连、瘢痕位于数层组织之间、范围大者,将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将粘连的诸层组织分层剥开。若病变钙化,则将其切碎,以利吸收。

5.瘢痕刮除 瘢痕在腱鞘壁、肌肉附着点或肌腹处,先沿软组织纵轴切开数条口,再反复疏通数次,将瘢痕切碎至有柔韧感,再将其从骨附着点处刮除。

6.通透剥离 范围较大的瘢痕、板结,取几处进针,位于肌间隙或其他软组织间隙,进至骨面,如板结与骨面贴紧则将其从骨面上铲起,软组织之间的粘连、瘢痕切开、疏通。

7.切割肌纤维 部分肌纤维紧张或挛缩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时,刀口线与肌纤维走行垂直刺入,将挛缩的肌束横行切断少于1/3部分,疼痛很快解除。此法可广泛用于四肢、腰背痛的治疗。

8.铲削磨平 骨刺位于关节边缘,骨干处且较大时,将刀口线与骨刺轴线垂直刺入,达骨面后,将其尖端或锐利边削去磨平。

9.骨折凿开 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功能者,可用小针刀穿凿数孔,将其手法折断,再重新复位,外固定器固定。

(二)其他刀法

根据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刀法和刀法组合。

1.滑囊炎 囊内压高,切开数孔减压。

2.粘连 纵行剥离和横行推移。

3.肌纤维或筋膜挛缩 行切断。

4.狭窄性腱鞘炎 纵行切开腱鞘,沿肌腱两侧纵行分离,再绕到肌腱深面剥离挑松。

5.表浅骨刺 从骨刺尖端沿纵轴横行刺入,将骨刺尖端行切削,磨平,小幅度提插数次。

6.软组织硬结 行切碎。

7.肱骨头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在大转子刺孔,同时在安全、表浅部位刺切关节囊,行髓腔内和关节腔内减压。

8.按经络和穴位取点 根据针灸原理,在感应最强点,刺入、提插、纵向和横向运针,留针5~10min,适用于该点无器质性病变和内脏牵涉痛者。

9.针刀并用 有些复杂病例容易做到用刀法解决上述诸异常,忽略针刺的作用,必要时针刀并用。

二、临床应用

1.腰背肌筋膜炎 任志远(1994)用针灸刀治疗326例,优良率87.4%。痛点在脊柱两侧,如封闭不止痛则不是针灸刀的适应证。方法:压痛点皮肤局麻,进针后先不给麻药,以便找到被卡压的神经血管束,刺中时疼痛明显,即给局麻,痛能止即可施术。将弧形针灸刀以局麻针头为导向刺入皮下,用刀背钝性推开筋膜上的脂肪结缔组织,刀尖刺入神经血管束出口,并钩割开1cm裂口。术后腰痛、多数不过膝的大腿痛消失。

2.退变性腰痛 王国才(1997)用自制双锋孔针刀治疗62例全获优良效果。17例又扭伤腰痛,再治皆愈。

(1)棘突周围压痛点:刀锋与脊柱纵轴平行,边给局麻边刺入,遇有酸胀感的棘突后缘、上或下角、关节突关节背面,予痛点正中和内外侧贴骨面,纵行切开剥离松解棘上、棘间韧带、横突棘肌和黄韧带。

(2)横突旁区压痛点:刀锋与脊柱纵轴平行,贴横突压痛点,进针至横突尖酸胀感处,注药3ml,贴横突尖切开剥离铲除软组织附着的痛点。如同时还有其上下横突尖压痛点者,将针刀沿腰肋韧带向上和下位横突尖,遇酸胀感分别注药2ml,同法铲剥。如小关节后外侧还有压痛点,则退针至皮下,斜向进至痛点,遇酸胀感注药2ml,贴骨面纵行划痕剥离。上腰段伴第12肋下缘痛点时,退针至皮下,斜上进至第12肋下缘有酸胀感处,注药2ml,贴第12肋下缘痛点划痕剥离松解附着的软组织。下腰痛伴髂嵴后段压痛点,将针退至皮下,斜向下进入痛点,遇酸胀感注药3ml,贴内唇将痛点铲剥。

(3)髂前股区压痛点:在髂嵴前端压痛点处进刀,髂耻隆起处压痛点处贴髂腰肌后面进入。髂前上棘压痛点:将针退至皮下,进入髂前上棘痛点,遇酸胀感注药2ml,贴骨面铲剥。髂嵴前段臀中肌附着的痛点;同法从髂嵴前外唇铲剥痛点。前内唇腰方肌附着点有压痛时同法铲剥。

(4)髂后腰骶区压痛点:痛点进针刀,至髂嵴后段遇酸胀感后注药3ml,贴髂嵴和外唇附着的骶棘肌、臀大肌痛点铲剥。刀锋贴内唇将附着的髂腰韧带、腰肋韧带痛点铲剥。L5、S1关节突关节背面有压痛点时,将针刀退至皮下,斜向痛点,遇酸胀感注药2ml,贴骨面纵行划痕剥离,将毗邻有粘连的横突棘肌松解。骶骨背面骶棘肌痛点,将刀退至皮下同法松解。

股骨大粗隆、坐骨大孔骶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同法贴骨附着处铲剥。

术后用1次点搬手法治疗,卧硬板床腰下垫枕,直腿抬高,双手抱膝。剩余压痛点5d后再手术,1周后腰围保护离床。

本法集针灸刀、手术、封闭之长,使劳损积累结瘢挛缩软组织剥离松解,解除相应肌群对腰骶椎异常牵拉而恢复平衡,点搬手法使处于旋转的腰椎、退变半错位的后关节复位,椎间隙不等宽恢复对称等。安全高效无并发症。

3.骶髂筋膜脂肪疝 临床表现为下腰痛向一侧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及咳嗽、腰前曲或健侧曲时加重。骶髂关节后凹陷处,可触知光滑肿物,偶有结节,2~6cm大,明显压痛,部分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和“4”字试验均阴性,感觉无障碍,封闭后疼痛完全暂时消失。

发病机制是骶髂筋膜外上部位有一固有孔隙,有腰神经后支、臀上皮神经分支、小血管经此孔穿出,此处骶髂筋膜薄弱,深面脂肪丰富,弯腰剧烈活动时,臀大肌猛烈收缩,脂肪经固有孔或骶髂筋膜撕裂口疝出,其蒂部血管神经束受卡压,产生缺血挤压的无菌性炎性痛。

经一般治疗无效可手术或针刀扩大蒂部疝孔,切断其中神经血管束。

任志远(1989)用局麻针刺中疝孔时疼痛明显,给局麻5ml疼立止,以局麻针为导引,刺入针灸刀,只扩大疝孔切断其中血管神经束,与局麻针头勿相距过大,以防副损伤。共治86例,优良率为86%。

三、存在的问题

1.适应证不当 病程长、压痛点固定、封闭后痛止是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和一些软组织急性损伤,用小针刀会加重局部出血粘连,造成恶性循环。对慢性损伤再次治疗的间隔时间至少2周,不宜过多过频。针刀刺入后避免强力旋转刀体以免折断,治前先查刀体质量,定期更换。

2.术前诊断不明 如1例右髋及右股部痛病人小针刀治疗20余次无效,后摄X线片确诊股骨头坏死,再从病史问出1年前因病毒性心肌炎,曾服激素1个月。另一29岁男性有腰背痛,晨僵明显,多次小针刀治疗无效,摄X线片证实为强直性脊柱炎呈竹节样,血沉39mm/h。因此治疗前的病史需问清,必要时做各种检查。

3.无菌观念不强 小针刀治疗部位有时很深、邻近关节,有的加激素,一旦感染后果严重。如一肩周炎首次小针刀治疗后痛反加重,第2次治疗1周后痛剧,有红肿,关节腔穿刺吸出浓稠脓汁,培养出金葡菌。另一例梨状肌综合征行封闭和针刀治疗后出现发热,右下肢痛加重,数日后局部出现窦道和脓性分泌物。

4.局部解剖不熟 小针刀是侵入性的准手术,解剖不熟易误伤。如一网球肘行针刀治疗后,背侧部分及桡侧两个半手指麻木,以第1、2掌骨间感觉障碍明显,治疗数月才恢复。是由于伤及桡神经浅支。1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小针刀治疗后出现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抽出液为血性,说明已伤及关节腔。故操作剥离要熟悉局部解剖层次,避开重要神经血管,不可剥离过广,不能伤及关节囊腔结构,在特殊部位要十分小心,如在喙突、桡骨茎突、上下肢的内外髁等贴骨膜入路,胸背部贴肋骨入路,脊柱两侧以横突为依托入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