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三: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临床实践证明,审察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中医诊法中望色、闻声、切脉等,均是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并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三:

一、司外揣内

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因此,司外揣内就是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可以测知内在的病理变化。它是建立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认识方法。《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丹溪心法》指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正如《灵枢·外揣》所说:“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停,响之应声,影之似形。”这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通过审察表现于外的征象,推测内在病理变化之理。

二、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由于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因此,见微知著就是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全身的情况。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故观察面部的情况,可以测知全身的病变。《难经·一难》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可以推断全身的疾病。耳为宗脉之所聚,耳郭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临床实践证明,审察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因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异常变化。《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这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都是相对的。中医诊法中望色、闻声、切脉等,均是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并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