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辨病后辨证的例子则可见于中风病的诊治,《金匮要略》强调内因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同时要求根据其脏腑经络病变,以在络、在经、入腑、入脏来进行辨证。全书结构是以病为纲,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两者有机结合,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中风病,有先兆、卒中、恢复期、偏枯全过程,而诸种证候只是不同发病时期的表现,辨证时要有全局观点并预测其变化与后果。

《金匮要略》十分注重辨病,同时也重视辨证,一般先辨病,后辨证。在原书中,有些治疗大法是因病而立,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等,皆是针对疾病而设。先辨病后辨证的例子则可见于中风病的诊治,《金匮要略》强调内因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同时要求根据其脏腑经络病变,以在络、在经、入腑、入脏来进行辨证。又如水气病,提出可根据水肿形成的脏腑根源及其所出现的证候,进一步分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进行辨证论治。再如《妇人产后病篇》曰:“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前者为气滞血凝而腹痛,故用枳实芍药散行滞止痛,后者为瘀血着于胞宫,故用下瘀血汤逐瘀止痛;下瘀血汤既可治产后腹痛,又能治经水不利,这都体现了既辨病又辨证的诊疗原则。又如对“下利”(泄泻)的治疗,所用方剂有桂枝汤、四逆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这几个方剂显然都不是治疗专病的特效处方,而之所以选用这些方剂,则主要就根据辨证论治的思想进行。再如“虚劳”的肾气丸,又用治“转胞”“消渴”等,一方治多病,“异病同治”就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全书结构是以病为纲,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两者有机结合,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实际上是病与证的关系,决定了先辨病、后辨证的重要意义。首先,从疾病层次上说,病是第1层次,证是第2层次。每1个具体病名是医学上对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如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与抽象,是对该具体病变的本质性认识,先立病,后分证,乃诊疗之次第;病为纲,证为目,乃病证之格局。朱肱《南阳活人书》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反复疑虑,而处病不差矣。”赵锡武先生对病证关系说得更为具体:“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次,一般说来,是病规定证,证从属于病。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证的表现和证的变动。徐灵胎说:“证者,病之所见也”,疾病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但这些证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受疾病基本病理变化过程的制约和影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以证为核心,是中医诊疗重要特色,同一疾病存在不同个体差异性或不同阶段可表现为不同证候,因而可采取不同治法,但作为一个具体疾病,有其特定的病因与发展规律,规定着治疗方向,因而必有贯穿始终的治疗大法。如果只强调“异”的一面,偏离了对疾病本质的治疗,就要产生失误。如肺结核本质是结核菌感染,尽管可以出现肺阴亏损,阴虚火旺等证候,但仅滋阴润肺而不杀虫就不行;就异病同治而言,也不能只强调同的一面,麻疹、乙脑、肺炎都可以出现表证,而治法各异。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等疾病都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证,但高血压易为化风化火,更年期综合征多水亏火旺,甲亢多痰气交结,郁而化火,异病同证,同中有异。湿热下注证可见于淋证、阴囊湿疹或女子带下增多,治疗也是不同的。再次,病决定整体和全局,证决定着局部。临床上明确病名的诊断,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规律把握全局,有利于对该病本质的认识和辨证论治。如中风病,有先兆、卒中、恢复期、偏枯全过程,而诸种证候只是不同发病时期的表现,辨证时要有全局观点并预测其变化与后果。另外,病贯始终,证却表现在某一阶段。病名代表该具体疾病病理变化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证代表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病理状态,只能反映疾病过程中全部病机的一部分,因而也就不是病机实体的全部信息,只是呈现的一个横断面。如中风病可分3个阶段,平素头晕头痛,肢麻时作以及一时性语謇等为中风先兆,乃由肝肾阴虚,进一步则为卒中,系肝风挟痰、挟瘀、气血上逆、蒙蔽清窍而成;神清之后,往往脉络痹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等中风后遗症,此病出现了几个不同阶段的表现和证候,但都沿着肝风挟痰挟瘀、上蒙清窍,阻痹脑络的基本病机规律发展和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