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老中医之路》第三辑序

《名老中医之路》第三辑序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看了《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20多位当代的名老中医,可说没有一位不曾在“勤”、“苦”二字上下功夫的。于此,我体会到名老中医之路,也就是勤苦之路,希望后之来者,能循着名老中医勤苦之路勇往直前,像王太仆那样“精勤博访”,狠下二三十年的苦工夫,其成就肯定是后来居上,这是敢断言的。《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诸同志辑《名老中医之路》第三集既成,属余为序言以弁其首,略抒拙见如此,并寄殷切的希望于后之来者。

王太仆序其所注《素问》云:“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这当然是他自述撰注《素问》的艰苦过程。但却给我们学习中医学一个很好的启示。医学书籍之多,真如耸立云霄的岱岳,医学知识之广,亦似远隔重洋的扶桑。可以说读之不完,学之不尽。但古语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明这“勤”字便是升岱岳之径,“苦”字就是诣扶桑之舟了。所谓“勤”,就是勤奋;所谓“苦”,就是要有吃苦的精神。如果说学习中医学有什么捷径、窍门的话,我看这“勤”、“苦”二字就可谓诀窍了。好比做庄稼,要收获就要耕耘,要丰收就要勤耕耘。学业的精陋,学识的多寡,与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就是这个道理。古今的大医学家,所以取得了那样辉煌的成就,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果。晋代的皇甫士安,既是大文学家,又是大医学家,谁知他在20岁以前,东游西逛,无所事事,人称他为“痴呆”。以后他接受了婶母任氏的教诲,深深打动了他的心,遽然树立起远大志向,发奋读书,边种田劳动,边读书学习,手不释卷地遍览诸子百家,终于在文学、史学、医学几个方面,都写下了不朽的名著。古人是如此,今人丝毫亦不能例外。我看了《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20多位当代的名老中医,可说没有一位不曾在“勤”、“苦”二字上下功夫的。特别是这第三辑如:施今墨、肖龙友、孔伯华、汪逢春、程门雪、章次公、徐小圃、陆瘦燕、李斯炽、吴櫂仙、黄文东、赵锡武诸先生,或为前辈,或为故交,我都知之较深,有的还与之朝夕相处过一段时间,他们都如《进学解》所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咎,恒兀兀以穷年。”吴櫂仙就是其中的一个。只他不是吟的“六艺之文”,而是《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就是了,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榜样。

徐大椿曾经提出“医非人人可学论”,他说:“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凡病之情,传变在于顷刻,真伪一时难辨,一或执滞,生死立判,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病名以千计,病症以万计,脏腑经络,内服外治,方药之书,数年不能尽其说,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又《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有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故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大椿此论,有其正确的一面,如谓医学理论是相当精深的,古典著作亦是比较难读的,医学书籍浩如烟海,是一时读不完的,古往今来,各家各派,学说各异,孰是孰非,是应当加以鉴别的。这些是每个学习中医学的人都会面临着的事实。但是,所谓“聪明敏哲”、“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善记”、“精鉴确识”这些本领,却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逐渐培养得来,只要具备两个条件就行。第一条是要有勤奋刻苦的决心,第二条是要有科学头脑,也就是要善于逻辑思维,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只要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好了,自然就会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决不只是某些人有,某些人无的问题。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认为医是人人可学的。亦正如怀抱奇所说:“炎帝之于百草,尝而后知;轩辕之于经络,问而始悉。所谓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知人事,使非有以穷之极之,而能知之哉。后此名流递出,无不根究理道,参物类而尽性命,而后以术鸣当时,名垂奕。况下此者,智不及古人,而不穷搜博览,罕所见于中,辄以人命自司,其不偾溃者,几希。”说明虽如炎帝、轩辕之圣,亦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尝”而知之,“问”而知之,甚至还须“穷”、“极”而知之。用今天的语言来说,仍是一个“勤”和“苦”的工夫。惟其说:“下此者智不及古人”,则不免过于自卑。爱迪生是美国农民的儿子,少小时功课不好,曾被退学,斥为“低能儿”。达尔文在少年时,老师亦认为他是“平庸的孩子”。后来都成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就是皇甫谧,当他在游荡的时候,亦何尝智及古人呢?智,应该是属于勤劳刻苦的人所有,并无古今之分,已经过去了的古人甚多,亦何尝都有成就呢?

于此,我体会到名老中医之路,也就是勤苦之路,希望后之来者,能循着名老中医勤苦之路勇往直前,像王太仆那样“精勤博访”,狠下二三十年的苦工夫,其成就肯定是后来居上,这是敢断言的。

“勤”的对立面是“惰”,“苦”的对立面是“逸”。如果说“勤”是升岱岳之径,“苦”是诣扶桑之舟,那么“惰”和“逸”便是升岱岳的拦路虎,诣扶桑中的暗礁石了。有些青年人在治中医学的道路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不能大步前进,多是为“惰”字所阻,为“逸”字所拦,此外,就难于找出其他的理由了。所以孙思邈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有志青年应当趁着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候,都向名老中医学习,以“勤”为径,以“苦”为舟,努力向中医学文化高峰攀登,向中医学知识海洋进发,认真学好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学,为极大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水平贡献力量,做出成绩来!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诸同志辑《名老中医之路》第三集既成,属余为序言以弁其首,略抒拙见如此,并寄殷切的希望于后之来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