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中汤中加连梅,寒温合用疗肠炎

理中汤中加连梅,寒温合用疗肠炎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进3剂,腹泻停止,后以理中丸调理月余,告愈。这正是,昔有仲景立理中汤治中寒,今有郭老创连梅理中汤寒温合用,其加减精妙可见一斑。

寒温之争,远始于宋代庞安时、元代刘完素,分庭于清代叶、薛、吴、王诸家,逐渐形成与伤寒对峙的温病学派。郭老认为,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是一大进步,伤寒与温病分流,两个学派的论争,曾促进中医学的大发展,成就是辉煌的。然而,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近现代不少医家又提出“寒温结合”,对此,郭老从临床实际考虑认为是必然的,并观察到,临床上寒温并无绝对界限,往往同一疾病寒温互相渗透,或是不同的阶段表现或寒或温。因此,同一种疾病时而用伤寒法,时而用温病法,或者同用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如少阳半表半里证合并三焦湿热证、阳明腑实证合并心包痰热证、少阴热化证合并营热动血证等,都是常见的。即便仅看《伤寒论》113方也大多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两行,足资为临床寒温杂合病证之多、治法自当寒温合用提供证明。郭老认为,尤其是脾胃肠道病症,足太阴脾属阴经领衔,多虚多寒多湿,性亦偏阴偏寒;而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属阳经领衔,多实多热多燥,性亦偏阳偏热,因此脾胃肠道病证,本具有寒热错杂之特性,这一点仲景早以认识,故才有泻心汤类方寒温合用,多以姜、夏、参之类针对太阴之寒(湿),以芩、连之属针对阳明之热,是为经典,现之临床运用于寒热错杂的胃脘疼痛、呕吐、腹泻等,屡效不爽。但郭老指出,考泻心之属,燥湿清热,健脾益气有余,所以针对上述病证见到舌苔黄腻或白黄相间而腻者多有疗效,但若已然出现阴伤之证,见到阴津受损之征(如久泻、反复呕吐等或口渴喜阴或舌苔薄黄而少,或间夹裂纹等),则会因泻心汤清养脾胃之阴力不足而乏效或短效。因此,常取《伤寒论》理中丸换成汤剂,再取《温病条辨》连梅饮中连梅,合为寒温并用的连梅理中汤,针对既有寒湿困脾,又有热结胃肠,尚兼脾胃阴损的寒热错杂证,如腹泻、呕吐等,疗效颇佳。若中焦虚寒重者,常加制附子(先熬1小时)等;偏寒凝气滞者,常加丁香、吴茱萸等;偏寒湿较重者,常加砂仁、法半夏等。示验案一例如下。

【脉案】韩某,男,20岁,教师

病史:3年前患“急性肠炎”,服西药后基本治愈,次年因食不洁之物突然复发,服中西药多剂未见明显好转,腹泻反复发作,持续两年余。两天前因过食生冷,又致腹泻发作,日4~5次,便带黏液,小腹冷痛,腹胀肠鸣,食欲差,服西药未效,故此来院就诊。

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欠佳,腹部无压痛。自诉素体怕冷,触之四肢欠温。舌苔白滑,脉弦滑而数。

辨治:此为中焦虚寒,脾阳不运,郁热内伏之象。治宜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佐以清热,方予理中汤加味。

处方:炒白术15g,炮姜12g,党参15g,炙甘草6g,制附子12g(先煎1小时),乌梅12g,黄连3g。共进3剂,腹泻停止,后以理中丸调理月余,告愈。

【治验思路解析】本案患者素体怕冷,过食生冷容易加剧,提示素体脾阳亏虚,且腹泻反复长达3年之久,致脾阳更虚,阴寒内盛,脾失健运则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久泻。患者一派脾阳虚损,寒湿内盛之征,但郭老抓住其脉数的客观症状,没有轻易舍脉从舌或舍脉从症,而是认为患者客观存在的症象都是辨证的依据,脉数与舌症不符,自然提示内有郁热,而郁热成因,则跟寒湿郁久化热有关;且患者久泻已逾多年,虽刻诊未见明显阴伤之机,但腹泻日久本已提示阴伤存在,其他刻诊未见阴伤征象,只是说明阴伤不重,而非不存在。所以投理中汤温脾散寒,振复阳气,又因其脾阳亏损较甚,所以加制附子助理中温振脾阳;加黄连善走中焦,既能清胃肠郁热,又具止泻之功;乌梅既能清养损伤之阴,也能止泻,如此一举多得,药味不多,但针对性强,辨证论治之优势就体现在这些方面。这正是,昔有仲景立理中汤治中寒,今有郭老创连梅理中汤寒温合用,其加减精妙可见一斑。还需注意的是,方中白术甘温健脾,但炒用方具良好止泻之功,由此可见,药物炮制品的选择也是处方用药需要斟酌仔细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笔者以为,考仲景所言“杂病”,立《伤寒杂病论》一书之名,是告诫后学,“杂病”既包含外感、也囊括内伤,所谓杂病就是指的“病机错杂的疾病”,这就是杂病的病机本质和特点。正因为病机错杂,四诊合参进行辨证的时候就要尊重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有是证辨是证,存在多少错杂的病机就要辨出多少,无论是寒热错杂,还是虚实错杂,还是多邪为病,还是多病位波及(如表里错杂、脏腑同病、多脏紊乱等),这都是复杂病机的体现;既然病机是复杂的,治法宗“随证治之”的原则,当然也是错杂的。因此,对于寒热错杂乃至虚实、阴阳错杂之证,辨治准确的重心不仅在于要清楚的辨出其为错杂之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病症舌脉,辨出错杂的病机中,是孰重孰轻,还是几者皆重,以及各自的轻重程度,从而设立治法,侧重的一面,重点治,偏轻的一面,兼顾治,这才能更深层次地体现辨证论治。如仲景泻心汤与郭老连梅理中,均为脾胃肠道寒热错杂证而立,但泻心汤针对寒热错杂,寒重热也深;而连梅理中针对寒热错杂,却属寒重热轻之证,明确这点,才能更好地选方用药,加减化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