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贻琦(—)

梅贻琦(—)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贻琦,字月涵,祖籍江苏,生于天津,清华大学的主要奠基人,杰出的大学教育家。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28年,清华学校易名为清华大学,梅贻琦任代理校长。1949年,梅贻琦作为国民政府首席代表赴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后去美国,组织领导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梅贻琦倾毕生精力用在清华大学的发展上。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梅贻琦提出了许多见地深刻的教育主张。

梅贻琦(1889—1962)

瀚 青

img35

梅贻琦,字月涵,祖籍江苏,生于天津,清华大学的主要奠基人,杰出的大学教育家。早年师从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1908年入保定高等学堂。1910年赴美留学,学习电机工程专业。1915年归国任清华学校教员、讲师、教授,主讲数学、英文、物理等课程。1921年再次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归国后继续执教于清华学校。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26年被举为清华学校教务长,主张重视教学原理的研究,严格成绩考核,调查专业设备,致力于将单一的留学预备机构转轨为现代新型综合性大学。1928年,清华学校易名为清华大学,梅贻琦任代理校长。1931年被正式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直到1948年12月离校,连任校长达17年之久。他在17年中呕心沥血,多所建树,使清华成为与北京大学齐名的中国最高学府。

1949年,梅贻琦作为国民政府首席代表赴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后去美国,组织领导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1955年去台湾,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在此基础筹建台湾清华大学,任校长。1962年病逝。

梅贻琦倾毕生精力用在清华大学的发展上。上任伊始,就确定办大学的方针是研究学术和造就人才。研究学术应在高深方面去做,造就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倍爱护人才。他认定办好学校的第一要素是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观点。在任内广延中外名流来校任教,密切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建立互派研究生、设置科学讲座等制度,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学校管理上,切实贯彻教授治校的方针,建立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实行民主管理,调动了教职工治校的积极性,迎来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期。先后增设了3个研究所及特种研究所,拥有十余个研究部,占全国所有研究机构的40%,使清华大学发生质的飞跃,跻身于全国名牌大学之列。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梅贻琦提出了许多见地深刻的教育主张。他重视“发展全人格”的教育,主张“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尤重注意健全人格的养成。告诫学生“不忘困难”,力学报国。在他的精心教育下,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家和高级人才。此外他还提出了通才教育的主张,强调“知类通达”的训练,认为通才教育的灵魂是自由思考和讨论。大学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通才,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担负直接培养“专才”的任务,强化了“学为基本”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